导图社区 尿液检验 标本采集检测
临床基础检验技术 临床基础检验技术 尿液检验 常规肾功能检测,该思维导图对上述知识点进行了一个大致的梳理,非常实用具有参考性。
编辑于2022-01-14 17:41:26尿液检查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标本种类
随时尿
任意时间、易漏诊
多用于门诊 急诊
晨尿
• 清晨起床后未进食未运动前第一次排出的尿液 • 尿液较浓缩和酸化,白细胞、上皮细胞及管型等有形成分较稳定,也可避免饮食干扰 • 泌尿系统疾病者检查及早期妊娠试验及各类有形成分检查
餐后尿
• 午餐后2h收集尿液 • 对病理性蛋白尿、尿胆原和糖尿的检出较为敏感
定时尿
用于化学成分测定 内生肌酐清除率 细胞学检查
分类
3h尿
上午6-9时
12h尿
晚8时到次日8时
24h尿(最常用)
晨8时到次日8时
试验前一日8时排尿弃去 然后收集自8时至次日清晨8时全部尿液
容器>4l 浓盐酸作为防腐剂需在第一次尿液后加入
中段尿、导尿、耻骨上膀胱穿刺尿
• 中段尿、导尿、耻骨上膀胱穿刺尿等 • 使用无菌容器收集尿液 • 多用于细菌培养
中段尿:清洗外阴后 不间断排尿 去除前后时段尿液
采集注意事项
①晨尿价值最高;
②采集标本应避免污染;
女性患者应冲洗外阴后留取中段尿,防止混入阴道分泌物或经血
男性患者应避免精液或前列腺液混入尿液
③标本应及时送检或适当保存
尿液一般检验标本应留取于清洁和干燥的容器内送检
标本的保存
冷藏
• 立即送检,夏季<1小时,冬季<2小时 • 不能及时送检时以4°C,6~8小时冷藏为宜
化学法
加相应防腐剂
常用尿液防腐剂
甲醛
细胞和管型检测(固定尿中有形成分)
不适用于葡萄糖检测
甲苯
尿糖 尿蛋白检测 酮体检测(保证化学成分稳定)
麝香草粉
结核分枝杆菌
盐酸
激素等物质 (防止氧化)
破坏有形成分 造成沉淀 不用于常规筛查
硼酸
影响标本pH
一般性状检查
正常参考值
尿量
1000~ 2400mI/24h
颜色与透明度
淡黄至黄色,外观清澈透明
比重
成人 1.003-1.030 晨尿最高>1.02
酸碱度
新鲜尿液弱酸性
气味
挥发性酸味
尿量
多尿
参考值:成人>2500ml/24h;儿童>3000ml/24h
生理性多尿,①饮水过多、静脉输液,咖啡因;②服用利尿剂等的病人
病理性多尿
内分泌疾病
中枢性尿崩症(ADH分泌缺少)、甲亢、原发性醛固醇增多症
肾脏疾病
肾源性尿崩症(ADH灵敏度↓)、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肾衰竭
心血管疾病
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肾病
代谢疾病
糖尿病
少尿与无尿
参考值:成人:400ml/24h;1-3岁:300ml/24h;婴幼儿:200ml/24h
<100ml/24h 无尿
原因
肾前性 见于休克、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心力衰竭、感染
肾性 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衰竭少尿期
肾后性 见于输尿管结石、肿瘤、前列腺肥大
颜色
红色
血尿(最常见)
隐血试验弱阳或阴
泌尿生殖道出血
泌尿系统炎症
出血性疾病
感染疾病
运动后一过性血尿
淡红色云雾状 洗肉水样或混有血凝块
血红蛋白尿
血管内溶血
蚕豆病 PNH 睡眠性 PCH寒冷性 溶贫 血型不合的 输血反应
浓茶色或 酱油色
肌红蛋白尿
肌肉组织损伤
挤压综合征 大面积烧伤
粉红色 暗红色
假性血尿
卟啉 药物 食物
红葡萄酒色
深黄色
胆红素尿(最常见),见于胆汁淤积性黄疸与肝细胞性黄疸
白色
乳糜尿和脂肪尿
乳白色 乳状浑浊或脂肪小滴
丝虫病 骨折 肾周围淋巴管受阻
脓尿或菌尿
白色浑浊或云雾状
泌尿系统化脓性感染(肾盂肾炎 膀胱炎 尿道炎)
结晶尿
黄白色 灰白色 淡粉色
高浓度盐类结晶
鉴别
加热后浑浊消失
尿酸盐
加热后浑浊增加 加乙酸变清
有气泡--碳酸盐
无气泡--磷酸盐
黑褐色,重症血尿、黑色素瘤、黑尿酸症
蓝色,尿布蓝染综合征
绿色,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尿液气味
氨臭味
膀胱炎或慢性尿潴留
腐臭味
泌尿系统感染或晚期膀胱癌
烂苹果味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蒜臭味
有机磷中毒
鼠尿味
苯丙酮尿症
尿比密
4℃下尿液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
粗略反应肾小管稀释浓缩功能
检测方法
干化学试带法(筛查)
葡萄糖尿素不影响
酸碱 蛋白质影响大
折射计法(推荐)
增高 >1.025 见于血容量不足的肾前性少尿、糖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降低 <1.015 见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性炎症、慢性肾衰、尿崩症
尿渗量
尿液中具有渗透活性的全部溶质微粒(包括分子和离子)的总数量
与颗粒种类、大小及所带电荷无关
反映了溶质和水的相对排出速度
测定尿渗量能确切地反映肾脏浓缩稀释功能,是评价肾脏浓缩功能较好的指标
冰点渗透压计
一般化学检查
正常参考值
尿PH值
• 正常人在普通膳食条件下尿液多呈弱酸性 • 晨尿pH值为5.5~6.55 • 随机尿可波动在4.6~8.0之间
蛋白质
阴性 0-80mg/24h
葡萄糖
阴性 0.56-5.0mmol/24h
胆红素
阴性 <2mg/l
尿胆原
阴性或弱阳性 <10mg/l
1、尿pH值
生理性变化
餐后碱潮 一过性增高 大剂量摄入维C
病理性降低
代酸 糖尿病 低钾血症 通风
病理性升高
碱中毒 尿潴留 膀胱炎 肾小管酸中毒
2、尿蛋白质
概念
终尿蛋白含量很少,仅为30~ 130mg/24h。-次随 机尿中蛋白质为0~ 80mg/L,尿蛋白定性试验阴性。 尿蛋白:当尿一蛋白超过150mg/24h或超过100mg/L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称为蛋自尿
临床意义
生理性蛋白尿
功能性蛋白尿
劳累,运动,情绪激动,交感兴奋
体位性蛋白尿
瘦高青年多见
病理性蛋白尿
肾前性蛋白尿
多为溢出性蛋白尿,包括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本周蛋白尿,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急性溶血性疾病
肾性蛋白尿
肾小球性蛋白尿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 继发性:糖尿病、高血压、SLE、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肾小管性蛋白尿 肾间质病变: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 肾间质损害:重金属或药物中毒 混合性蛋白尿 肾脏病变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而导致的蛋白尿,见于糖尿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假性蛋白尿
由于尿中混有多量血、脓、黏液等成分而致,主要见于泌尿道炎症、出血,或有阴道分泌物、精液混入尿液,一般无肾脏本身的损害
3、尿糖
原理
• 正常尿液内含微量葡萄糖,24小时尿液内不超5.0mmol/L • 当血浆葡萄糖浓度增高,原尿中葡萄糖超过肾小管重吸收的阈值(8.88mmol/L) ,或肾小管重吸收阈值减低时,终尿中可出现葡萄糖
临床意义
血糖增高性糖尿(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8.88mmol/L)
代谢性糖尿,如葡萄糖
内分泌性糖尿,如生长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腺垂体功能亢进 嗜铬细胞瘤 库欣综合征
摄入性糖尿,摄入大量含糖食品或静脉注射葡萄糖
应激性糖尿,如颅脑损伤、脑血管意外、情绪激动、心肌梗死
暂时性增高
血糖正常性糖尿(血糖浓度正常,肾小管病变导致肾糖阈下降)
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
4、尿酮体
原理
• 酮体包括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是体内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 • 正常人血中含量极微,当各种原因引起糖代谢障碍,脂肪分解增加时,肝脏产生酮体增加,超过机体组织利用的速度可出现酮血症,血液酮体浓度超过肾阈值,生酮尿
临床意义(阳性)
• 糖尿病出现酮血症或酮症酸中毒 • 服用双胍类降糖药,如降糖灵等时 • 非糖尿病性酮尿,如发热、严重腹泻、呕吐(包括孕妇娠剧吐)、禁食或全身麻醉后等
5、尿胆红素
原理
• 胆红素是红细胞破坏后产物,分为未经肝处理的未结合胆红素和经肝处理的结合胆红素,前者不溶于水,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后者溶解度高,可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由尿中排出 • 胆红素在强光下易变为胆绿素,所以检测尿胆红素应用新鲜晨尿,不加防腐剂,及时检测
临床意义(阳性)
• 肝内、外胆管阻塞:胆石症、胰头癌、胆管肿瘤及门脉周围炎症等 • 肝细胞损害: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或中毒性肝炎
黄疸的鉴别和诊断
+ 胆汁淤积性黄疸 肝细胞黄疸
-- 溶血性黄疸
6、尿胆原
原理
尿胆原为胆红素经肝肠循环,在肠道被细菌分解成粪胆原后,又被重吸收入血,并从尿中排出的代谢产物
临床意义
尿胆原增多
• 病毒性肝炎、药物或中毒性肝损伤等 • 溶血性贫血或巨幼细胞贫血等红细胞破坏过多时 • 肠梗阻、顽固性便秘等使肠道对尿胆原回吸收增加,尿中尿胆原排出增多
尿胆原减少
• 胆道梗阻,如胆石症、胆管肿瘤、胰头癌,完全梗阻时尿胆原缺如 • 新生儿及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时肠道细菌缺乏,使尿胆原生成减少
7、尿本周蛋白测定
原理
骨髓瘤细胞合成的异常免疫球蛋白,其轻链和重链合成不平衡,轻链产生过多,使游离免疫球蛋白轻链过剩,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能力时,从尿液中排出,即本周蛋白尿
参考范围
阴性
临床意义
主要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肾淀粉样变性及淋巴瘤等
显微镜检查
尿细胞成分检查
红细胞
参考范围
玻片法<3个/HP
临床意义
均一性红细胞(非肾小球源性),尿路结石、损伤、出血性膀胱炎、血友病
非均一红细胞(肾小球源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结核、肾病综合征
混合性
白细胞
参考范围
玻片法<5个/HP
临床意义
闪光细胞 在低渗尿液中 N肿胀 胞内颗粒布朗运动 折射闪光
脓细胞(破坏或死亡的白细胞)
单核细胞增多 常见于肾移植后排斥反应
白细胞数量增多,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
上皮细胞
参考范围
正常尿中可见少量鳞状上皮细胞和移行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极少见
临床意义
肾小管上皮细胞增多
急性肾小球神探、急进性肾炎、肾小管坏死
出现含铁血黄素细胞 --心力衰竭 肾梗死
移行上皮细胞增多
膀胱炎、肾盂肾炎
鳞状上皮细胞增多
尿道炎
尿液管型检查
原理
管型是尿液中蛋白质和细胞等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形成的圆柱体
蛋白尿存在(尤其是肾小管分泌的TH蛋白)
肾小管对尿液浓缩和酸化
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临床意义
透明管型
正常人或肾实质病变
颗粒管型
肾小球肾炎或肾盂肾炎
细胞管型
红细胞管型:提示肾单位内有出血,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出血、肾移植术后排异反应、狼疮性肾炎
白细胞管型:提示肾实质有活动性感染,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
肾上皮细胞管型:提示肾小管坏死,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及重金属、化学物质、药物中毒等
混合管型(同时含有上皮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及颗粒物)可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
脂肪管型
为肾小管损伤后上皮细胞脂肪变性所致,见于慢性肾炎,尤多见于肾病综合征
蜡样管型
尿中出现多提示有严重的肾小管变性坏死,预后不良,见于肾小球肾炎晚期、肾衰竭等
肾衰管型
急性肾功能不全多尿早期
尿结晶检查
参考范围
正常人偶见磷酸盐、草酸钙、尿酸等结晶
结晶临床意义及形态特征
生理性结晶
磷酸盐结晶
方柱状 屋顶状 折光性强
碳酸钙晶体
哑铃状或聚集成堆
草酸钙结晶
八面体或信封状
尿酸结晶
钻石形立方体或堆积成玫瑰花样
病理性结晶
胆红素结晶
胆汁淤积性或肝细胞性黄疸
酪氨酸和亮氨酸结晶
组织大量坏死(急性重型肝炎)
胱氨酸结晶
组织代谢异常
胆固醇结晶
肾淀粉样变形 尿路感染 乳糜尿
缺角的长方形或方形
尿酸结晶
痛风 急性发热
磺胺类结晶
药物使用
尿液分析仪
方法评价
蛋白模块检测尿蛋白以白蛋白为主,对球蛋白不灵敏,对本周蛋白无反应,不适用于肾病、骨髓瘤患者的检查
葡萄糖模块只对尿液中葡萄糖产生反应,对乳糖、半乳糖、果糖及蔗糖无反应
酮体模块对乙酰乙酸最敏感,丙酮次之,对β-羟丁酸无反应
隐血模块检测的目标是HGB过氧化物酶,对完整RBC及HGB 均有反应
白细胞模块测定的是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胞质中含有的脂酶,对淋巴细胞无反应
比重模块只能反映尿中阳离子多少,与比重计结果不一; 对婴儿尿等低比重尿不敏感
维生素C浓度> 100mg/L时,葡萄糖和隐血等测定出现假阴性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