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教史
用简洁的语言背诵中教史详细的知识点,分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私学)、隋唐、宋元、明清、明末、清初、近代等阶段。
编辑于2022-01-27 10:33:44中国教育史
原始社会
学校萌芽机构:成均(乐教) 庠(养老+教育)
产生条件:政(专门管理人才需要) 经(生产力↑) 文(文字产生)
夏商西周
夏
序:王朝 射箭→奴隶主贵族
校:地方 军事训练、习武→平民 乡学
司徒主管
E内容:宗教E 明人伦
商
卜辞:甲骨文 庠 序 学 瞽宗——正规学校
学(学校成熟标志):大学(右学:瞽宗 乐教礼乐) 小学(左学:书数小艺) E内容(思政教育 军事 礼乐 书数)
庠:养老 道德教育
序:承袭夏 军事体育E
西周-制度史
教管:学在官府
简介:西周E特征
含义:只有官学 官+政
原因:客观(三惟三无 学器书) 根本(生产力 社会制度)
教内:六艺
简介:夏商周的E内容
含义:礼乐(中心) 射御 书数(小学)
特点:文武兼备 诸育兼顾(德知 修养利益 文武)
意义:中华文明的早期辉煌
育人制度
学校E
国学(王都 大司乐管):大学(天子辟雍 诸侯泮宫 礼乐>射御)
乡学(地方 司徒管):小学(奴隶主贵族德行 生活知技 书数)
家庭E:贵族子弟 家庭E→学校E 生活技能习惯+礼仪规则+初级数的概念 计划性+男女有别
春秋战国(私学)
制度史
私学兴起
原因:政(士阶层) 经(生产力) 文(官学衰退 学术下移)
意义
自由(总原则):讲学 就学 办学 竞争
E思想:百家争鸣
E性质:打破学在官府 专门职业
E内容方式:不限于六艺 场所不固定 研究+教学
E对象:扩大到平民
发展(表现):养士之风制度化 百家争鸣
稷下学宫
简介:战国齐国都城临淄稷门 著名学府 百家争鸣中心缩影 养士之风制度化终极体现
性质
官家操办,私家主持:官(办学目的 主办者) 私(教学学术活动)
讲学、著述、育才、资政议政 高等学府
特点
学术自由:并包 平等 来去自由 自由择师 争鸣吸收
尊师重道,待遇优厚:物质+政治 不治而议论
不治而议论:学者不做官,畅所欲言 君臣关系→师友关系 自由独立,政治待遇高 干政议政作用明显
管理规范:弟子职(中国第一个学生守则)
意义:士人→思想学术→E典范
思想史
孔
E实践:创私学 编六经
理基:性近习远 天赋等 后天E
E作用
对人:E→后天
对社会:庶富教
E对象:有教无类
简介:孔子 教育对象
含义:人人受E 不分......
实践:10条干肉
意义:对象扩大 文化下移
E目的:学而优则仕 培养官员 德才兼备的君子
E内容:六经(六艺) 文事+人事+轻视科技劳动
德育(立克行 中省过)
立志:志向 e.g:三军多帅 匹夫不夺志
克己:严格 e.g:君子 小人 求己 求人
力行:言行一致 e.g:言必行行必果
中庸:恰到好处(道德 政治)
内省:反思 e.g:见贤思齐
改过:改正 e.g:过则勿惮改
E方法(好学启因)
好学与实事求是:不耻下问
学思行:学而不思
启发诱导:世界最早(西方最早:苏格拉底) 愤启 悱发
因材施教:我国最早 学生特点 针对性
教师观(学会以爱教知)
学而不厌:教人前提
诲人不倦:热爱教学
以身作则:身正不令行
爱护学生:信心 公正 关心 尊重
教学相长:原意(师自己成长发展) 后来(师生共同进步)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孟
E实践:思孟学派 仁政 继承发展
理基:性善论
善:四心:恻隐(仁) 羞恶(义) 恭敬(礼) 是非(智)
人善端:向善可能
E作用
对人:扩充善性
对社会:仁政 民心 人→国泰民安
E目的
明人伦:三纲五常 宗法社会伦理E
大丈夫:富贵贫贱威武 高尚浩然 两性一气一反
E法
深造自得:独立 挥洒自如
盈科而进:循序渐进
专心致志
教亦多术:因材施教
荀
E实践:口口相传 恢复儒家经典
理基:性恶论(人性恶端说)
性伪之分:性-先天 自然 伪-后天变化
性伪之合:人可以向善(by E)
E作用
对人:化性起伪 改变恶性 化恶为善
对社会:人→国泰民安
E目的
大儒:由已知推未知(新事物) 治理国家
俗儒:教条 不知所用
雅儒:敢于承认无知
E内容:儒经 五经(无易 礼为重点)
E法:闻见知行
闻见:学习起点 外铄论(向外求知)
知:事物本质规律(方法:兼陈-全面综合 虚壹-广专亦)
行:实践 最高阶段
教师观:最为倡尊师
地位:治国之本
无条件服从:师云亦云
要求:尊严 德高望重 讲课条理/见解深刻/表述合理
墨
E实践:农与工肆之人 农民 小手工业者
理基:素丝说(苍黄)
E作用
对人:素丝说 E
对社会:兼爱社会(民众平等 互助)
E目的:兼士 贤士:厚德 辩言 博道(德辩知)
E内容
文史E 政治道德E
科学技术E:生产 军事 自科
思维训练:逻辑思维-辩言 三表法(历史 民众经历 社会实践)
E法
主动:不扣必鸣 主动施教
创造:善述善作
实践:合其志功
量力:
道
E实践:批判社会文明 道-宇宙本体法则 法则-自然 无为
E作用:法自然:效法自然 摒弃社会 不重视E
人格理想(E目的):逍遥(个性自由 摒弃社会责任义务)
学习方法:怀疑-闻之疑始 怀疑六经
法
E实践:耕战 兵农合一→经济军事
E作用:人性利己说→绝对性恶→法律高压
E内容:禁诗书 以法为教
教师观:禁私学 以吏为师
E倒退
隋唐
制度史
管理
文教
儒 佛道 科举 私学
宗教校 奠书院 融合
机制
机构
国子监→国子寺、祭酒→国子寺
管六学一馆
体制
分级 中央+地方
统一+对口
育士
官学
中央(六学一馆)
国太四 书算律 馆 年龄
国子监 制度 多样 等级
地方(对口专科校)
署→学 医+乐
私学
太平 政鼓励 经济 科举 私学
初级:乡、塾 识字+常识
高级:专业E 学生 教师
选士(科举、选官)
隋(产生)
统一 九品(门第取士)落伍 庶族 五经课试
进士科(标志)
唐(发展)
武则天(武糊殿)
乡省(礼)部(吏)
生徒乡贡
文举(常-秀明、制-不定期 无等级) 武举
帖墨口策诗
对外交流
新罗
宿卫 等级宽 10 唐给钱 回官+科举
新罗:中(国子监) 地 专科
日本
遣唐使
日本:中(大学寮、经书算医、束脩) 地 文字
思想史
韩愈
实践
尊孔儒 排异端 反佛教 道(仁义)
理基
性三品 上(善、统治者)中(可善可恶、平民)下(恶、劳民)
E作用(对人)
E作用中品 E权力中品以上
E内容(儒家经典)
育人和选人
育人:德礼重校 训官 整国学 复地 先王道+六艺文
选人:斥科举 善识别+培养
论教师
师说 第一篇
尊师:学生(人非生而知...) 政治(尊师→忠帝) 社会(卫道-儒道)
师任务:传道受业解惑
择师:道之所存...+学无常师
师生:相师+民主观
宋元明清
制度史
管理
文教
管理机制(其中国子监=国子学)
育士
官学改革
宋
中央:国 太--小(三) 四 馆 专科(书算医画)
地方:州县学 学田制(首创) 双一流
北宋三次兴学
庆历
庆犯人
中(创太 苏湖) 地(普建) 科举(停帖墨+重策诗经+断)
熙宁
西王神
中(改太 三舍) 地(恢州县 地官员 学田) 科举(三经新义) 专门(武律医)
崇宁
乘飞机
中(辟雍 发太 三舍 积分) 地(普设) 科举(罢-校取士 后恢) 专门(医算书画) 学制(县州太)
前两次未成功 最后一次大推进
制度完善 多样 等级放宽 首创
教学方法改革:苏 三
元
中央:国子学(汉文化 升斋 积分) 蒙古~(本民族) 回回~(波斯)
地方:路府州县学 社学+专门学校
教学方法改革:社学、积分
明
中央:国子监(监历 积分) 宗学(贵胄) 武学
地方:社学(初等) 儒学(中等) 专门(武医阴阳)
国子监新 地官普及 社学完善强制 中地衔接
教学方法改革:监历
清
中央:国子监(监历 积分 分斋 分校 辟雍) 贵胄学校(觉罗 宗) 算学+俄文馆
地方:府州县学 卫学(军队) 社学 义学(孤贫) 井学(云南 偏)
△八旗子弟 外国语 创六等(动态管)
教学方法改革:六等
教学方法改革(汇总)
三舍法
西王神 太学
外 内 上→上(官)中(殿)下(礼) 平时行艺+考试
积极+太地位+创新
升斋
元 国子学
六斋舍(成绩) 积分
延发三舍法
分斋(苏湖)
胡瑗 庆犯人 太学
E内容(经义-统治者 治事-技术+管理)
教学目:经世致用
教学方法:讲+实际+实地
实际+实用+分科和主辅修
积分
始:宋太学 完善:元国子学
全年成绩+月考积分+联系升斋和三舍和积分
积极+质量+创新
社学
元 地官 三农(村/闲/家子弟) 初等E形式
发展:明完善普设(文知+伦道) 清普更广(义学井学)
农村E 创新
监历
明 国子监 实习制
历练政事 学习→历政→考核→上(官)中(再历)下(回国~)
积极+质量+创新 最早 ↑人素质
六等
清 地官 定级考试
六等+奖惩 成绩+动态
积极+质量+创新
私学
高级(书院)
高等私学组织形式 藏研教
发展
唐(萌):官私佛
宋(制度化):白鹿应天府嵩石茅
元明清(官学化):元(保倡控)—明(沉兴毁)—清(沉苏官化)
典型书院
白鹿(南宋)
两李 朱修复 揭示(纲、制)
E目:五常
治学:中庸 博审慎辨笃
修身:抑怒 学+改
处事:义利
接物:己 勿
儒家典籍+则+范 纲 后世+官学
东林(明)
宋杨时 两顾复修
思想(程朱) 讲会 学术+政治
中心(文化+政治) 范
诂...舍、学海堂(清)
阮元 汉考据学说
学问非科举 师各用所长+因材施教 师生成果
私(优) 官(化) 文化(研究) 脱实
漳南(清 =颜元)
E实践:清 颜元 经世致用 批传统(脱实 八股 义利观)
E目:实德实学之士(通才专才)
E内容:实真学(托六艺改制) 六斋(文武 经理艺 帖-八股)
教学方法:习行
书院特点:精神 功能 组织 制度 教学 学习 师生 发展 作用
低级(私塾和蒙养教材)
内涵:小学 启蒙学校(小学 私塾 家塾 乡校)
私塾(类型之一)
公办:地官(社+小学)
民办:私塾
E宗旨(目):严、基
学习行为:须、则
E内容:文知、伦道
E方法:悟、记
E组织形式:个别教学
E动机:生-特点+兴趣
蒙学教材
发展
第一阶段:周→唐(最早-史 最广-急 范本-仓)
第二阶段:宋代以后 分专题
种类
识字:三←百←千
伦道:训、须、则
历史:蒙求(名物蒙求除外)
诗歌:诗
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名物蒙求
特点
多样 生活 形式(韵、字、亲编)
选士(科举)
宋(进发)
取士正途
规模、人数↑
三经新义 废帖墨诗 改试经策
3年一试
定制(殿试) 州省殿
新制防作弊:糊 锁 别 誊
元(中落):民族歧视+唯一答案(四书)
明(鼎但僵)
永制定式:童乡会殿
八股:标+公 束+僵
学校纳入科举:促学+附庸
清(进僵):积重难返 八股取士-抡才大典 增翻译科
维新改革:废八股 改试经济特科
清末新政(废科举兴学堂)
八股 科举 学校 腐败 西学(兴学堂)
废八股 减中额 中止
兴学+新式 为资减阻 结束封E
思想史
朱熹
E实践:白鹿 四书
理基:性即理(仁义礼智) 理→天命→天理 气→善恶→人欲
E作用:变化气质 向善 存灭
E阶段:小学(圣贤坯璞 学事 早E+兴趣+须则+三到) 大学(加光饰 明理 研交)
读书法:心 志 察 紧力 渐 读思
评价:以上维度
王守仁
理基:心即理
E作用:致良知(去昏蔽)
E内容:六经皆史(明本心 反记+悟心)
E方法:知行合一(悟+练-人事+省+改)
儿童E:批传统 兴趣+年龄 E内容(诗礼书) E方法(诱导讽) 动静+体脑 随人分限所及(量循因)
明末清初
思想史(早期启蒙思想家 批判反思理学)
批判反思
人物:黄 顾 王 颜
一般特征(共有特征)
理基:反存灭
E作用:节欲
E目:经世致用
E内容:自然科学+军事(实真学)
教学方法:反空谈义理、呆板教学
学习方法:实践+习行
黄(公 是非 校)
明末清初 学校职能
E实践:寺庙→书院及小学 人人受E 讲学+议政
E内容:校(培+议)→社会(普议)→改变君专
决策民主化 议会(近代思想)萌芽
王(性日生日成)
明末清初 人性论
理基:人性论--日生日成--后天形成
E作用:继善成性(积善) 改恶为善(改恶)
近代
起步
制度史
教会学校
举办:学教委员会→华教会 英(first向华人)马(最早本土)宁(传教士first 女)
课程:宗教 外语 西学 儒学
性质:西殖民扩张+E主权不独立
影响:西学 开视野(女子 学前) 师来源(新学堂)
太平天国
批儒学(禁 毁 删书衙)→拜上帝教→动摇儒地位
文字(简体字) 文风(文以纪实) 科举[两废(四五 门第)一开(女科)]
普及E制度,改内容(普及 宗教+西科)
洋务运动
兴学堂
目:专门人才(时代所需 翻译 外交 技术 军事...)
内:西文西艺 四五
类型
外国语:京同馆
简介:我国 first 官办新式学堂
发展:英馆→天算馆→西学综合校→室馆→1900停办→1902并入京大堂
特点:目(专门人才) 课(外语 西文西艺 经学) 组(班授 分年) 法(循序 理联实)
意义:开端(洋务 近代E)
军事:福船政
简介:左宗棠 造船+人才
特点:目(习学洋技) 学堂(前-造 绘+艺 // 后-驾)
意义:近代在职E先声 持续长 最成功 海军人才
实业技术:电报 西医 铁路
特点:新旧杂糅
新:同京同馆(目 置 组 法) 专科性校
旧:管(缺整系/孤立) 课(不弃四五) 校管(官僚/洋人)
留学E起步
幼童留美:奏请(容) 年限(15) 内(英 自科 儒经) 结果(保守派—中途撤回) 意义(先河 新型人才)
派遣留欧:奏请(沈李) 学生(船政堂) 内(造驾航) 结果(海军 制造 外交 实业) 意义(向世界 冲击传统 新式人才 思想解放)
思想史(洋务运动:中体西用)
简介:张之洞 劝学篇
内容:内篇(中学-四五 史政地 三五) 外篇(西学-政艺史 管理制度) 体用
作用:启动近代E 打破冲击传统 西学E↑ 扫清障碍(新式E推进)
局限性:社会(根本 维统) 自身(中西学矛盾 排异反应)
建立(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
制度史
早期改良:全面西学(技+政) 改科举,考西学 近代学制(郑-三级 班授//书院改学堂) 女子E
维新
维新前
兴学堂:传播思想(万木-康 first 书院+西学//湖南实务-陈) 观念突破(北洋南洋-西方三级 // 经正-梁)
兴学会发报刊:强学会 报(万国 强 时务) 阵地+工具
维新后
创办京大堂
简介:李端棻奏请→梁启超章程→孙家鼐管学
发展:1900毁→1902复→民国初(北大)
特点:性质(最高学府+行政) 目(中体西用) 课(西学>中学) 等级性
改科举:废八股 增经济特科
讲西学+普建西学堂
新政
颁布学制:壬寅 癸卯
废科举兴学堂:原因 过程 意义
E行政体制:中-地 中(学部 尚书) 地(提学使司 提学使)
E目:忠君 尊孔 // 尚公、武、实
留学E
留日
原因:甲午刺激 政府倡导 废科举 花钱少
意义:师资 技术人才 西书 传播思想 促进辛革
留美
原因:留日高峰→美担心在华利益
内容:庚子赔款(先赔后退→留美)
机构:美:监督处 中:学务处→清华学堂
意义:留学潮引向美
思想史(维新派)
康
改革主张
E作用:救 振
措施:废八股+改策论 学校+西学 留学+译西书 平等+女E
大同书
大同理想:废私有、等级 儿童三公(养、育、费)
教育体系 前后衔接
评价:社会(三公 民主平等) 冲击传统(男女E平等) 乌托邦
梁
E作用:伸开(开民智申民权 权生于智)
E目:新民:资产阶级信仰、思想、道德、知技
学制:身心特点+first介绍 幼儿(家 幼机构)-儿童(小)-少年(中)-成人(大)
师范、女子、儿童E
师范:first论述 师范校 维新教师
女子:天赋权利+女子优势+国势强弱➜废缠足 经正女学
儿童:学西方(循序 理解 直 兴 教法) 编写教材入手
E经费:税收 普及
变科举 兴学校 废八股
严
E作用:鼓开心(鼓民力 开民智 新民德)
E目:三育并重 新国民
E内:体(禁鸦片 废缠足) 智(改科举) 德(西方民主 自由 平等)
体用一致观:全盘西化+西学自成体用 融汇中西兼备体用
批八股:锢智慧 坏心术 滋游手
变革
制度史(资产阶级革命派+新文化运动)
革命派
E活动:改良派(教育救国) 革命派(先革命后救国→教育救国) 爱国社/女校 华教会 大通
民国初
E方针:五育并举
简介:蔡 民国初
目的:国民健全人格
内容:军(体育 军事) 实(经济生活) 公(传统文化+资产阶级) 美(代替宗教) 世(精神E 最高 未实施)
颁学制:壬子癸丑学制
三段四级
男女同校
义E
取消毕业生奖励科举出身
课标:废读经讲经 批继传统文化 美情感E
新文化
理论新
E个性化:E机会平等 儿童中心 不单一不随便
E平民化:人人享有E
E实用化:能力 E与生活联系
E科学化:科学的E化(科学知识/方法/精神) E的科学化(科学方法研究E)
实践新
废读经讲经,复民国初E方针(同下 五育并举 健全人格)
E普及+义E+兼顾升学就业/延长年限
学校E内容:白话文 国语 科学实用 中学选科制
师范E 大学:高师 北大改革
E思潮:E与救国联系
平民
内涵:E权利 文化知识 改变生存状态
派别:早期共产主义 资产阶级
意义:一定普及→乡村E运动
工读主义
内涵:工人(兼学+求学) 学生(勤工+做工) 工学(结合+并进) 朴素工作+艰苦求学
四种思想:工学主义(工学会 实业救国) 王光圻(空想 新社会) 共产知识分子(工农结合 全发) 胡适/孙东荪(纯粹 经济 E经费)
职业
内涵:个人(一技之长) 社会(实业发展)
意义:理论上(职业E 系统) 实践上(中华职业E社)
实用主义
蔡元培 黄炎培 胡适 陶行知 陈鹤琴
内涵:E即生活/生长 学校即社会 做中学
影响:影响
勤工俭学
内涵:目(新社会 新国民) 勤(于工)俭(于学)→劳动者智识↑
意义:认识到E+生产 宣传马列→无产骨干
科学教育
科学的E化:科学方法/知识/精神
E的科学化:科学方法研究E
思想史(资产阶级革命派-民国初年-蔡元培)
E实践:辛亥革命(前-教育会 爱国社 后-E总长) 勤工俭学运动 北大校长 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大学区)
E方针:五育并举
改革北大
抱定宗旨 改变校风(大学 研究高深学问之地)
学生:宗旨 德行 敬师
教师:热学 学诣
研究所:图书 研究兴趣
学会:培养兴趣
办学原则: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聘教师:学诣(不论出身和领域)
招收女生
旁听生制
教授治校 民主管理:懂学术的人管理
学科与教学体制
扩充文理:改变轻学重术 △基础理论
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文理联系渗透
学级制改选科制和学分制(选必修):尚自然 展个性
评价:里程碑 资产-新文化 马克思传播 无产-五四
E独立思想
背景:军阀混战 维持E运行
内容:经费(不得挪用) 学术(自由编教材) 行政(政党换的频 求个性求远效) 脱宗(E-进步 交流 反帝文化)
评价:有一定合理性 // 不可能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
简介:仿法 蔡 南京国民政府 E制度
内容:大学院(最高学府+行政) 大学区(若干 每区一所大学)
原因:E独立-目的(行政机构学术化) 专制独裁经济落后→失败
结果:失败(忽略国情)
评价:学术机构官僚化 忽视国情/学校需要
南京国民政府
宗旨:党化E→三民主义(一党专制)
E方针:战时须作平时看
简介:抗战后 国政提出的
主旨:一切仍以维持正常E:战时应急 强调维持
措施:高校西迁:西南联大(北清南开) 西北联大(北平 北平师 北洋工)
E制度:大学院与大学区制
学制:戊辰学制
7原则:国情 民生 E效率 学科标准 个性 E普及 地方伸缩
特点:义E 成人补习 求质量 职E
教学管理
训育制
中小学:童子军训练 高中以上:军训 目的:服从 统一 团体 军事知技
课标和教材审查制:三民主义 强化控制 规范 质量
中学毕业会考:学业水平测试 合格认定 整顿→质量 控制操纵求职和就业
各级E
幼儿E:法规 陈鹤琴first幼稚园-鼓楼
教会学校:学前E 清末新政:纳入学制 1922:纳入初E 国民政府:法规 陈鹤琴
初E:曲折 普及迟缓
中E:废综合中学 高中不分文理 国立中学(抗战 中学分区 六年一贯)
高E:办学目标(大学-专门人才 大专-技术人才) 调整学科结构 学校西迁(抗战)
共产党
抗大
简介: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培养抗日军政干部 根据地干部学校典型
课程方针: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工作作风(艰苦朴素)战略战术(机动灵活) 政治首位
校训:团结 紧张 严肃 活泼
宗旨:救国军政领导人才
学风:理联实
政治思想E:理论(马列) 文件(党内斗争) 群众自我E 纪律 深入工农群众
教学法:启发 研究 实验 活考试
民办公助
简介:抗战 解放区 群众E
含义:民办(群众集资 自己办学) 公助(政府方针 物资师资)
意义:需要 自愿→生产生活 E普及
基本经验
E服务政治:内容组织形式符合战争需要(干部>群众>普通)
E+生产:E内容 组织形式 方式方法
依靠群众:民办公助
教学制度和方式改革:E服务革命(缩学制 联实际 重实效)
思想史-现代教育家
杨贤江
E实践:教育史ABC(first历史唯物) 新教育大纲(first马克思主义)
E本质
E双重职能:上层建筑+劳动力再生产
E本质演变:原始(社会需要-无阶级性 劳动领域) 私有制(观念形态) 社会主义(社会需要-普及平等 劳动领域-结合劳动)
E功能:有助于+受制于 批E救国/先E后革命/教育万能独立...
青年E-全人生指导
为什么指导青年/青年问题原因:青年期(身心变化大) 社会动荡
E内容:全人生指导(全面关心+E引导=文化知识+实际问题) 青年(完成的人)
E方式:人生观(贡献 人类幸福) 投身革命 学习(书本和生活 学习和救国)
E结果:完满青年生活:公民(服务理想和才干) 健康(体魄和精神) 劳动(工作意识和技能) 文化(风尚和习惯)
评价:独特:马克思 青年
晏阳初
简介:世界平民运动+农村改造运动 河北定县实验
分析中国问题:愚贫弱私→乡村E救国
四E(顺序对应攻问题):文艺E(文字艺术 生产力 扫盲) 生计E(生产力 农业科学) 卫生E(强健力 卫生保健制) 公民E(团结力 根本)
三方式:学校式(青少年 导生制) 社会式(群众 团体 活动) 家庭式(横向联系)
二化:化农民(目的 教化农民 科学化 简单化) 农民化(手段 知识分子和农民生活)
评价:未认清中国根本问题(封 帝) 西方+中国 农民实惠 系统且创新
梁漱溟
简介:20c二三十年代 社会文化特殊性(传统文化-仁)
分析中国问题:严重文化失调: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仁)→回到乡村
解决中国问题:乡村E→乡村建设→文化失调→救国
乡村建设(目的)的原因:中国-乡村社会+人多 传统文化根-农村 从头(乡村)建设
乡村E(手段)的原因:E功能(延续文化+改造社会)
山东菏泽邹平:乡农学校
E类型:村学(基础-文盲 半文盲) 乡学(上层机构-识字成年农民)
E形式:学校式+社会式
E原则:政教养卫合一 以教统政
E内容:共有(识字 唱歌 精神讲话) 自身(生活环境:自卫 植棉...)
德育:村乡学须知 传统文化
评价
未认清中国根本问题 无视阶级斗争 反土地革命
立足农村/传统文化 知识分子+工农 现代科学方法进农村
黄炎培
简介:职业教育学之父 我国近代职E创始人
E实践:普通E(学校-实用主义 个人社会生活) 中华职业E社/宣言书
职E体系
E作用:理论[一发展(个性)三准备(谋生 服社 生产力)] 当时(生计问题)
E地位
一贯的:系统(初中高级) 个人(全部过程和职业过程)
整个的:独立 沟通普E
正统的:地位(=普E)
E方针:社会化(E维度与社需一致) 科学化(研究 管理)
E目:有业 乐业
E原则:手脑并用 做学合一 理联实 知技并重 实习
德育:敬业乐群(热爱 高尚 合作)
评价:开创 推动职E平民/实用/科学化
陈鹤琴
E实践:中国first鼓楼
活E体系
目的论:做人(热爱人类 真理) 做中国人(同胞) 做现代中国人(健体 建设创造力 合作 服务)
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教材:活教材:直接的书→直接经验 并非否定书本(否定其是知识唯一来源)
课程:活动中心(五指活动 相联整体):健康 文学 科学 艺术 社会
教学论:做中教 做中学 做中求进步
做为基础→直接经验 主体性
做的盲目性→师引导(教育 心理)
四步骤:实验观察 阅读思考 创作发展 批判研讨
评价:同陶行知
陶行知
简介:平民教育运动 教育救国
乡村教育运动:四个一百万 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理论 艺友制)
普及E
山海工学团:工以养生 学以明生 团以保生 工人/学生/社会→普及E
小先生制(即知即传):缺师资+缺钱+女子E困难➜将自己所学教别人➜穷国普及E钥匙
抗战:国难教育 育才学校(战争 流离失所儿童 特殊才能)
贡献:普及E 生活E+艺友制 小先生制
补充:艺友制
简介:针对师E+学习实习分离➜教师培养模式
内涵:与好教师做朋友 教教师(朋友之道) 自然 有效力
实践:与有经验的教师交流 加快教师培养
中教史补充
春秋战国(私学)
思想史
著作
大学
简介:思孟学派 大学之道 四书之一
三纲领(大学之道) 八条目
三纲领:明明德(发扬天生善性) 亲民(由己及人 民众) 止于至善(每个人 尽善尽美)
八条目:格致(学习儒家经典) 诚(动机纯) 正(认识中正) 修(过渡:内→外 明明德→亲民 品质养成) 齐治平(止于至善 外部修养)
特点:从xx到xx 道德要求高 易解可行 层次性
中庸
简介:思孟学派 人生哲学修养
性与教:性(本性 善) 道(顺从发展性) 教(保存 发展)
中庸:最高道德标准 恰到好处(实践:政治 道德)
人自我完善途径
自诚明:性 尊德性 内法论(内省 向内求知)
自明诚:教 道问学 外铄论(向外求知)
学习过程:博 审 慎 明 笃 (孔-学思行 荀-闻见知行)
学记
乐正克 论述教育教学
E作和目:对人(玉不琢...) 对社会(化民成俗) 特点:E+政治
E制度+管理:学制(中-地行政体制) 学年(两段 五级 九年) 管理(视学-视察 开学典礼 // 考试-循序 德智)
E原则:豫时循摩 教长启藏
E法:讲 问 练
乐记:乐教 公孙尼 艺术E(音乐 美术...) 艺术E+道德E+政治E
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E发端——青年E
政策:关于教育运动决议案:(平等受E机会+正确政治觉悟)
实践:(平等受E机会+正确政治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