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2课程目标与内容
中学教资科目二第二章第二节——课程目标与内容思维导图,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确定的依据、三维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概念、课程内容的构成(2018)、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方式、制约课程内容选择的因素。
中学教资科目二第五章第三节中学生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发展,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自身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
中学教资科目二第五章第一节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对正处于心理上不断发展不断变化时期的中学生该怎样进行教育和管理?这对于中学老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学教资科目二第四章第六节学习与技能的形成,在教学心理学中,技能分为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两种技能的形成都有各自的过程、特点和相关理论,以及可以对之采取的措施。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2.2课程目标与内容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概念
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课程目标确定的依据
对学生的研究(学习者的需要)
对社会的研究(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对学科的研究(学科发展的需要)
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概念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素,从总体上讲,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学科逻辑序列和儿童心理发展需求组织编排而来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课程内容的构成(2018)
课程内容的基本性质是知识,它包含学生应当具有的间接经验和与之相关的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
直接经验是指学生为学习书本知识而需要的感性知识,是课程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直线式与螺旋式
直线式
课程内容直线前进,前面安排过的内容在后面不再呈现
螺旋式
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呈现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不断扩展和加深,课程内容层层递进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纵向组织
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
横向组织
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专题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逻辑顺序
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常用于学科课程
心理顺序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常用于活动课程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方式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程开设顺序)、课时分配(教学时数)、学年编排与学周安排;其中,开设哪些学科(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课程计划是编制各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主要依据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2019)
指在一定课程理论的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考试命题的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教材(教科书)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和要求(2018)(6)
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体现教材的普适性
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教材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教材的编写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制约课程内容选择的因素
直接因素:课程目标
包括社会因素、儿童(学生)因素和学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