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2教学过程
中学教资科目二第三章第二节——教学过程思维导图,包括: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的本质观、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中学教资科目二第五章第三节中学生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发展,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自身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
中学教资科目二第五章第一节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对正处于心理上不断发展不断变化时期的中学生该怎样进行教育和管理?这对于中学老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学教资科目二第四章第六节学习与技能的形成,在教学心理学中,技能分为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两种技能的形成都有各自的过程、特点和相关理论,以及可以对之采取的措施。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3.2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概念
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使学生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观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目的在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个体的精神财富,在获得客观的映像即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发展
具体表现: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条件
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的能力水平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具有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知识与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但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或能力
知识与能力不是同步发展的,知识掌握的多少,并不一定与能力发展水平成正比。有的人知识较多,但能力较差,有的人知识较少,能力却很强
从掌握知识到发展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发展能力不仅与知识掌握的多少有关,而且与掌握知识的质量、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运用等有密切的关系
教学中应该防止两种倾向
形式教育论
起源于古希腊,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奇
重能力轻知识
实质教育论
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
重知识轻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像形式教育论者那样,只强调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忽视知识的传授;也不能像实质教育论者那样,只向学生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训练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学生的学习要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得怎样,学习的效果怎样,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的主要标志
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学生学习的过程决定着教学内容内化的可能性和程度,学生这种学习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吸收、消化和掌握,而且能激发教师教学的热情、责任心、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
教师要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必须主动地适应学生的学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教与学要相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影响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在不断促进并检验着教师的教,教学彼此相长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赖于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防止两种倾向
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的教育性只有在教师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启发、激励学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时,才能得以实现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
领会知识
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理解教材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固定知识
运用知识
检查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