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中学教资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总结框架,包括班集体与班级管理、课堂管理、班主任工作等内容。
编辑于2022-02-10 12:00:45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第一节:班集体与班级管理
一.班级与班集体
(一)班级
1.地位: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单位,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活动、进行信息交流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2.产生背景
(1)最早正式使用该词:埃拉斯莫斯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系统描述,奠定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二)班集体(简)
1.教育作用
群体意识、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2.基本特征
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和心理相容的氛围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一)发展阶段
1.组建阶段:雏形期
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和动力,是班主任工作最繁忙的时期,是工作能力经受考验的关键期
2.核心初步形成阶段:稳定发展
班级组织与功能比较健全,班级的核心初步形成,是班主任培养班级骨干的重要时期
3.集体自主活动阶段:趋向成熟
班级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主任主要通过集体进行教育,集体开始成为真正的教育手段
(二)培养班集体的方法(简)
1.确定发展目标
2.建立核心队伍
3.建立正常秩序
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认识
(2)进行常规训练,严格行为规范
(3)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4)正确实施奖惩,树立守纪风气
三.班级管理
(一)概念与功能
1.概念:班主任根据一定的目标要求,采取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2.功能(简)
(1)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主要功能)
(2)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基本功能)
(3)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重要功能)
(二)内容(辨)
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核心是教学质量管理)、班级活动管理
(三)模式
1.常规管理
2.平行管理(马卡连柯)
3.民主管理:实质是学生积极参与、自我管理
4.目标管理:班级总体目标、小组和个人目标的目标体系
第二节:课堂管理
一.课堂管理概述
(一)概念
理解
1.课堂管理过程实质是师生在课堂上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2.课堂管理效率取决于叫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二)功能
维持(基本)、促进、发展功能
(三)原则
系统性、自组织性、内在性、动态性、目标、激励、反馈原则
(四)基本模式(取向)
1.行为主义取向
(1)斯金纳模式:奖励和强化适宜行为,忽视不良行为
(2)坎特模式:有效制定和实施课堂秩序
2.人本主义取向
(1)格拉塞模式/现实疗法/控制疗法
人的基本需要:爱与被爱的需要、自己的价值得到他人满足的需要
(2)吉诺特模式/明智信息模式
以明智的方式和学生进行和谐沟通
3.教师效能取向
关注教师课堂技能的提高
(五)影响因素
教师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性质、学生对教师的期望
二.课堂群体管理
(一)群体
基本特征:两个及以上个体、有一定的目的和任务、相互交往协同活动、受共同的社会规范制约
(二)群体的功能
归属、认同、支持、塑造功能
(三)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1.非正式群体
(1)类型:积极型、娱乐型、消极型、破坏型
(2)影响:取决于群体性质和目标的一致程度
积极:信息沟通与心理需要、自我管理和教育、帮助解决正式群体无法解决的问题
消极:不良行为的无条件支持、破坏纪律、被人利用误入歧途
2.协调(简)
(1)巩固发展正式群体,形成合作,彼此认同
(2)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①积极型:支持和保护
②娱乐型:积极引导,加强联系,强化目标
③消极型: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
④破坏型:依照学校规定和法律,给予必要惩罚
三.课堂气氛管理
(一)概念
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
(二)类型
积极型、消极型、对抗型
(三)影响因素
1.教师:领导方式(专断、民主、放任)、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情绪状态
2.学生:学生对集体目标的认同是良好课堂气氛形成的必要前提
3.课堂物理环境:时间与空间
(四)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和谐的人际关系(基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民主的领导方式、给予学生合理期望
四.课堂纪律管理
(一)概念
良好的课堂纪律:约束性、标准性、自律性
(二)课堂纪律的类型
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是外部纪律的内化,是最终目标)
(三)课堂纪律发展的阶段
反抗行为阶段(权威)、自我服务行为阶段(自我)、人际纪律阶段(形象)、自我约束阶段(自律)
(四)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1.概念: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情境这课堂的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
2.分类
(1)课堂情境结构
班级规模、课堂常规、学生座位分配
(2)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教学过程的规划
(五)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建立积极有效的课堂规则、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做好课堂监控、培养自律品质
五.课堂问题行为
(一)类型
1.行为不足、行为过度、行为不适
2.(奎伊)人格型、行为型、情绪型
(二)产生原因
1.学生:挫折、寻求注意、人格因素、生理因素
2.教师:教学不当、管理不当、威信丧失
3环境:家庭、大众媒体、课堂内部环境
(三)预防
教学富有吸引力、参与式教学、维持教学节奏动量、保持教学流畅性、处理转换、 维持团体注意(责任感与团体警觉)、明察秋毫、一心多用、避免涟漪效应
(四)处置与矫正
1.积极的语言+非语言调控
2.合理运用惩罚:及时出现在某一不良行为的开始
3.引导参与学习活动,不留违纪时间
4.进行心理辅导
第三节: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概述
(一)地位
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 是联系任课老师和学生团体的纽带,是沟通家校社的桥梁
(二)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简)
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三)领导方式
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型、民主型
二.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思想道德素质
(二)知识素质: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相关知识、学科知识
(三)能力素质:组织管理、创新学习、思想教育、交往和表达、自我反思和自我控制能力
(四)身心素质
三.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与方法(材)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前提和基础,是做好班级工作的先决条件
1.内容:学生个人、群体关系、学习和生活环境
2.方法:观察法(最常用、最基本)、谈话法、调查法、分析书面材料法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中心环节
(三)建立学生档案
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四)进行个别教育工作
1.先进生
2.中等生
3.后进生(首要地位)(简+材)
(1)关心爱护,尊重人格
(2)培养激发学习动机
(3)树立榜样,增强是非观念
(4)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5)挖掘闪光点,长善救失
(6)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五)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班会活动是提高学生活动能力的基本途径
(六)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学校内部、学校与家庭教育、学校与社会教育
(七)操行评定
要求(简)
内容的全面性、主体的多元性、过程的发展性、语言的规范性
(八)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资料整理+阶段小结
第四节:课外活动
自愿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广泛性
第五节:教师心理
一.教师的角色心理
(一)教师的职业角色(多样性)(简)
1.传道者: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
2.授业解惑者
3.示范榜样者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5.父母与朋友
6.学习者和研究者
7.学生心灵的培育者
8.学校的管理者
教师是学校管理的主体,是贯彻现代学校民主管理思想的基本要求
(二)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
角色认知、角色认同、角色信念阶段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简)
1.复杂性和创造性
复杂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教学任务的综合性
2.长期性和间接性
3.主体性和示范性
4.连续性(时间)和广延性(空间)
5.个体性和群体性
群体性:家校社共同努力,下一阶段教师面对的学生是前一阶段教师劳动的产物
(四)教师威信
1.实际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由人格、学识和情感威信构成
2.分类
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
3.影响因素
客观因素、主观因素
4.建立途径(简)
(1)培养自身良好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良好的第一印象
(4)注重良好的仪表、风度和习惯养成
(5)做学生的朋友知己
5.维护与发展
(1)坦荡的胸怀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2)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个人威信
(3)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
(4)言行一致,以身为范
二.教师的心理特征
(一)认知结构
1.知识结构
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知识
2.教学能力
认知(基础)、操作(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监控(关键)能力
(二)人格特征
1.显著影响因素
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2.职业信念
教学效能感、教学归因
3.职业性格
优秀教师的性格本质的基本内核是“促进”
(三)行为特征
教师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在传递自己的期望之后,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塑造自己的行为
三.教师的成长心理
(一)成长阶段(简)
1.关注生存阶段:人际关系
2.关注情境阶段:学生成绩
3.关注学生阶段:学生个性
(二)教师成长的途径
基于学习与研究、教学实践、教学反思、自我发展、信息化环境的专业发展
四.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
(二)教师的职业压力与应对
处理压力源、减轻消极情绪体验
(三)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干预
1.特征:情绪耗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低
2.干预(简)
(1)强化社会支持系统(外部干预)
政府调控引导舆论、学校做好师生教育工作、教师家人的沟通与支持
(2)调整优化心理状态(自我干预)
积极态度、辩证的思维方式、控制并调整个人情绪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