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学生人格的发展
中学教资科目二第五章第四节中学生人格的发展,人格是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
编辑于2022-02-18 18:20:525.4中学生人格的发展
人格概述
人格的概念
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的特征
独特性
指人在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稳定性
指某种人格特点一旦形成,就会相对稳定,能够在不同时空下表现出一致性
整合性(整体性、统合性)
指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一致性,受自我意识调控
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功能性
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可分为权威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类型
学校教育因素
同伴群众对人格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
个人主观因素
人格的结构
气质
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无所谓好坏
气质的类型
胆汁质
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平息快速,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
遇事常欠思量,易感情用事
多血质
情感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
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
黏液质
情绪平稳,表情平淡,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
行为主动性较差,缺乏生气
抑郁质
情绪抑郁、多愁善感
软弱胆小,优柔寡断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气质类型与教育
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
针对学生的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对胆汁质的学生,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教育他们,但不宜激怒他们,进行批评时要有说服力,应培养其自制力
对多血质的学生,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但要定期提醒他们,对其缺点严厉批评,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培养他们扎实专一的精神
对黏液质的学生,要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考虑和做出反应,培养其生机勃勃的精神
对抑郁质的学生,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教育他们,多关心、爱护他们,培养他们亲切、友好、富有自信的品质
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主动以坚强的意志力去克服气质的消极面
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这两种极端气质类型的学生
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
使学生干部的气质类型与其职务的工作要求相符合,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潜力和优势
性格
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在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有好坏、优劣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一个人的道德风貌,具有社会评价的意义
性格是人格中最具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性格的结构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
指个体如何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的性格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
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进行调节的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
指个体的情绪对他的活动的影响及他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
性格的理智特征
指个体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良好性格的培养
树立效仿的榜样
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
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创设优良的集体气氛
鼓励学生自我教育
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的含义
又称认知方式,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没有优劣之分
认知风格的类型
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赫尔曼·威特金
场独立型
在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的周围环境,倾向于在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信息,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判断
场依存型
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他们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镶嵌图形测验(隐蔽图形测验)
在测验中,能够排除背景因素的干扰,从复杂图形中迅速、容易地知觉到指定的简单图形者为场独立型,而完成该项任务较为困难者为场依存型
沉思型和冲动型
杰罗姆·卡根
沉思型
在碰到问题时倾向于深思熟虑,用充足的时间考虑、审视问题,权衡各种问题解决的方法,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满足多种条件的最佳方案,因而错误较少
冲动型
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根据问题的部分信息或未对问题做透彻的分析就仓促做出决定,反应速度较快,但容易发生错误
同时型(整体型)和继时型(序列型)
达斯等人
同时型
采取宽视野的方法,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兼顾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
继时型
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地先后顺序
辐合型和发散型
吉尔福特
辐合型
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
发散型
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
具体型和抽象型
哈维等人
认知风格差异的因材施教
充分认识学生认知风格的个体差异
创设适合学生认知风格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
推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结构
本我
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
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
遵循“”道德原则”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口唇期(零岁至一岁半)
主要通过吮吸、咀嚼、吞咽、咬等口腔刺激获得食物和快感,口唇、舌是这一时期”力比多“最集中的区域,也是性敏感区
肛门期(一岁半至三岁)
“力比多”集中到肛门领域,排泄时产生的轻松与快感,使儿童体验到操纵和控制的作用,是对幼儿进行排泄训练的关键期
性器期(三岁至六岁)
开始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开始对生殖器感兴趣,出现”俄狄浦斯情结“
潜伏期(同性期)(六岁至十二岁)
儿童对性缺乏兴趣,处于一个“性”中立的时期,男女界限分明,甚至互不往来
生殖期(异性期)(十二岁至十七八岁)
心理上开始对异性感兴趣,开始关注自身形象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婴儿期(0岁-1岁半)
信任感对怀疑感
体现希望的实现
儿童早期(1岁半-3岁)
自主感对羞怯感
意志
学前期(3岁-6、7岁)
主动感对内疚感
目的
学龄期(6、7岁-12岁)
勤奋感对自卑感
能力
青春期(12岁-18岁)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忠诚
成年早期(18岁-30岁)
亲密感对孤独感
爱情
成年中期(30岁-60岁)
繁殖感对停滞感
关怀
成年晚期(60岁之后)
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
智慧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
指在某一社会文化状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个人特质
首要特质
最典型、最具有概括性
中心特质
5-10个
次要特质
只在特殊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表明特质和根源特质
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A-B型人格理论
福利曼和罗斯曼
A型人格
性情急躁、缺乏耐性
B型人格
不温不火、举止稳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