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的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学核心考点的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心理学核心考点的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西方古代常考人物的思维导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教育心理学
记忆
考编笔试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普通心理学导图笔记
教育政策法规思维导图
教师职业道德思维导图
教育心理学导图笔记
西方古代常考人物
心理学核心考点
教育学核心考点
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
思想体现著作
《论语》
核心
“仁”、“礼”
对象
有教无类
教育内容
整理编订了六经
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偏重社会人事、文事,轻视科技生产劳动
教学原则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世界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朱熹的解释
因材施教(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学思行结合
温故知新
教育名言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力行近乎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育的社会作用
性相近,习相远也——教育的个人作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孟子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
《孟子·尽心上》
人性论
性善论
教育目的
明人伦
培养目标
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人性本善,万物皆备于我
名言
孟子曰: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乐正克《学记》
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
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尊师重道(师严然后道尊)
藏息相辅:正课与课外练习的关系
豫时孙摩:预防、及时、循序、观摩
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长善救失(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不躐等
荀子
性恶论、外铄论
教育作用
化性起伪
儒家经典
教育过程
闻——见——知——行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指之不若行之
“道”“德”二字的合用最早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墨家
“兼士”“贤士”,博乎道术,辩乎言谈,厚乎德行
以“兼爱”“非攻”为教
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学习
知识来源
亲知、闻知、说知
素丝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中教史上首先明确提出”量力“这一方法
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
董仲舒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推行选举,以尽天下之才”三大对策,被汉武帝采纳
明确提出了“性三品说”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朱熹
神话起源说的代表人物
著作
《四书章句集注》
《近思录》
观点
论教育阶段
小学
“教事”
大学
“教理”
读书六法
循序渐进
熟读精思
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
着紧用力
居敬持志
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解释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提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谈论课程
“宽著期限,紧着课程”
“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指的是功课与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