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核心考点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学核心考点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2-03-09 16:44:14教育学核心考点
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
育人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地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易错易混点
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社会性”和“意识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特性)
育人
教育的根本属性
社会性
知识拓展
教育的质的特点
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传承经验的互动活动
激励与教导受教育者自觉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活动
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
法国-利托尔诺
动物尤其是略为高等的动物,完全同人一样,生来就有一种由遗传而得到的潜在的教育。
英国-沛西·能
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需周密地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违背了教育的社会性
乌反哺,羊跪乳
知识拓展
教育的起源说其他观点(了解)
生物起源说
杜威
教育是在生活中提出的,也是在生活中进行的。教育的情景性、经验性、实切性、丰富了教育实践理性,赋予了教育以生活的活力
交往起源说
叶澜
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而不是生产劳动,教育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
需要起源
杨贤江
教育起源社会实际生活的需要
蔡元培
毛泽东评价蔡元培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造就“完全人格”
五育并举
军国民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
世界观教育
美感教育
世界观教育是将德、智、体三育合而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
抱定宗旨,改变校风。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
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教育独立思想
经费独立
行政独立
学术和内容独立
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教育观点总结
一个评价
两个原则
三个美育
四个独立
五个教育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制约教育内容、方法、手段
制约学校的专业设置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拓展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另外说法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
基础性
先导性
全局性
人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法论(遗传决定论)
基本观点
强调内在因素,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代表人物
孟子
卢梭
性善论
弗洛伊德
性本能
威尔逊
基因复制
高尔顿
遗传决定论的鼻祖
格赛尔
成熟机制(双生子爬梯实验)
霍尔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其他观点总结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树大自然直
古代的天才论、血统论
基督教的“原罪说”
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
我国古代的儿童观
孔子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孟子的性善论
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韩愈的性三等论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基本观点
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代表人物
荀子
性恶论(化性起伪)
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洛克
白板说
华生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的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资料卡片
辐合论(二因素论)
代表人物
德国 施泰伦
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
美国 吴伟士
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的乘积
三因素论
遗传、环境和教育
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个人本位论
观点
确立教育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
代表人物
孟子
卢梭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坏了
裴斯泰洛奇
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福禄贝尔
儿童应在社会生活中自我表现、自由发展,教育提供外部条件“解除对学生身体和灵魂的束缚
帕克
一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人,即人的身体、思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
马里坦
赫钦斯
奈勒
马斯洛
萨特
社会本位论
观点
确立教育的目的是根据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
代表人物
荀子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柏拉图
赫尔巴特
培养良好公民
涂尔干(迪尔凯姆)
社会先于人并决定人的本质
纳托普(诺笃尔普)
在事实上个人是不存在的,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只是因为他上火在人群中,并参与社会生活
凯兴斯泰纳
孔德
巴格莱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其他理论
神学本位论
夸美纽斯
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
“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
文化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
教育准备生活说
斯宾塞
教育适应生活说
杜威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概念
根据一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内容包括
教学科目设置(课程设置)
中心和首要问题
学科顺序
课时分配
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特征
强制性
普遍性
基础性
义务教育的特征
强制性(本质)
普及性
免费性
公共性
基础性
知识拓展
中小学课程设置特点
小学课程设置
普及性
基础性
发展性
可接受性
初中课程设置
普及性
基础性
发展性
高中课程设置
基础性
时代性
选择性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特点
普及性
基础性
发展性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概念
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作用和意义
它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课程标准设计的原则
课程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附录(术语解释)组成
关注的对象是学生,是对学生行为的要求
涉及的范围是学生综合的发展领域
要求是所有学生基本达到的要求
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知识拓展
新课程改革为什么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
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课程实施过程
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