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习是什么
这是一篇关于学习是什么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2-03-12 14:40:04学习是什么
两种视野中的学习研究认识
经验中的学习概念及其演变
狭义学习概念:文化科学知识学习
弊端:学习异化
东方文化经典学习概念及其演变
学习方式:借助符号体系学习
学习概念
“学”:获取知识,提高认知,强调人的认知活动;“习”:熟悉和掌握技能,修炼德行,人的实践活动;二者关系:“学”是“习”的基础与前提,“习”是“学”的巩固与深化,学习是学思习行总称
认识:强调“行”,反应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尚不发达,强调生产生活中获取直接经验
西方心理学对学习研究与认识的深化
产生:1987年冯特创立现代心理学
早期:研究重点在个体感知觉实验,关于思维的研究采取“内省法”
发展:20c20s出现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人文主义等研究方法
从行为主义到新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
学习定义:学习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
代表人物
桑代克:练习率和效果率;“学习迁移说”;《教育心理学》
华生
贡献:外周说提出;建立行为主义心理学基本公式:“人和动物的全部行为可以分析为刺激和反应。”
弊端:条件反射成为学习中心,忽视对有机体内部条件的研究
“新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斯金纳
学习观点:学习是在有效的强化程序中不断巩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塑造有机体行为的过程
学习规律:习得反应、条件强化、泛化作用、消退作用
学习方式:刺激-反应-强化
教学机器
应用背景:教育实践中的严重缺陷
教学机器体现的新行为主义学习观:学习是条件作用,是行为,甚至思维也被看作是能够被分解和编织成详细行为目录的行为
优点极其现实意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强化巩固所学知识,在师资薄弱地区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学生程度和水平进行个别化教学。为教学观念提出新的启示,为教学手段方法开辟了新思路
缺陷:教学机器缺乏灵活性,教学内容和程序过于繁琐,只适用于有限学科领域,破坏教育集体、教育整体、教学效果
格式塔学派及其对学习的研究
概况
学习定义:学习目的和实质在于形成和发展人的内在认知结构和完型
特点:注重对经验和行为作整体性研究,尤其注重研究内在心理结构对经验和行为的影响
内容及主张:反对行为主义将意识排除研究之外的做法;用“经验”概念取代“意识”的概念;反对行为主义否认心理学和物理学差别的看法。
结论:有机体对刺激的反应不是直接的、机械的,这种反应经过有机体“内在结构或完形”,因而是能动的反应。
研究成果
对学习主体内在结构转换以及由此决定的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成果
创始人——惠太海默:“似动现象”——直觉不是感觉要素的机械结合,也不是对外界刺激的孤立反应,而是对刺激对象的总体反应
苛勒:“顿悟”——学习不是盲目的尝试,而是对环境有所顿悟获得成功的,这里的顿悟是指领会到自己的动作为什么进行和怎样进行,领会到目的与情境的关系
考夫卡:学习=记忆+成就
记忆问题:相似的问题和情况应付
成就问题:新问题出现需要凭借创造性解决
对需求、心理紧张系统、欲求水准等行为驱动力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成果
格式塔另辟新径的代表——勒温
格式塔派的拓扑心理学和群体动力学
“联想”是联系的机构,而“需求”是行为的动力。研究人的欲求水准及其对行为的影响:成功的体验可使欲求水准提高,失败的体验会使欲求水准下降
“动力场说”
学习理念的“哥白尼革命”
用教育学视野审视心理学学习定义:太宽、太窄
教育学视野中的学习定义:学习是人类(个体或团队、组织)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掌握客观规律,使身心获得发展的社会活动,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和人类整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
三个要点
人的学习既是个性化的活动又是社会性的活动
学习内容是获得知识和经验、掌握客观规律、并用来指导自身发展
学习目的和结果是使个体身心获得发展,使个体和人类整体不断实现自我意识和自我
当代学习理念的“哥白尼革命”
学习化社会
终身学习
学习技术:学习理论到学习实践的桥梁
学习技术
定义:学习技术是学习工具、学习手段,是从理论向实践过渡的桥梁
适用我国的五项学习技术和方法论基础:技术:目标导向技术、自主学习技术、团队学习技术、动力激发技术、反馈调节技术;方法论:系统思考
学习目标导向与学习评价创新技术模型
“学习目标导向技术”
层次化:三个层次学习目标:课程学习目标、小组学习和研究目标、个人学习与发展目标
阶段化
个性化
可视化:是学习目标具体化、个性化、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学习评价与反馈调节技术”
学习动力层次论与“激发与强化学习动力技术”
五个学习动力层次(从底层到高层):求知欲望、兴趣爱好、价值期望、价值实现、自我超越
认知学派及其学习研究
皮亚杰认知建构主义(日内瓦学派)
成就
开创认识和思维发生学研究,首次解释个体认知发生发展机制与规律
心理学研究方法创新:自然观察法,研究儿童智力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概念、范畴形成与发展过程;研究各种认识的起源,从最低级形式的认识开始,并追踪这种认识向以后各个水平的发展情况,一直追踪到科学思维并包括科学思维
重要规律:个体智力发展要以浓缩的形态重演和再现整个人类认识发展进程
学习的研究
对格式塔的超越:将静态结构主义发展为动态建构主义,更全面地阐释了认知过程和学习活动的总体特征
认知学派学习定义:学习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主体转变客体的结构性动作,其目的在于取得主体对外部自然与社会环境的适应,从而达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同时将这种动作协调结构内化为主体的认知结构(图式)。这种内化包括同化与顺应两种形式
维果茨基社会建构主义研究
成就
创立“历史文化学派”
主张:批判无视动物行为和人心理活动存在本质差异的纯生物学观点和自然主义倾向,突出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深入探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的重要作用
创立“内化说”
学习的研究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定义:学习是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结构和技能,该机能只产生于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中;这种高级心理机能最初形成于人的外部活动中,并逐渐内化,成为内部各复杂心理过程和结构
人的心理发展客观规律: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人的协同活动中人所特有的并且不断发展的高级心理结构和机能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有可能转移至内部
建构主义对学习的认识
分歧:认知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等
共识: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过程同时包括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与对原有经验改造和重组;学习既是个性化行为,又是社会性活动,学习需要对话和合作;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情境性
同化:主体在活动中对环境进行选择、改变,并把其纳入主体原有图式中,从量上丰富和发展原有图式。顺应:当原有图式容纳或同化不了客体和主体动作经验时,在主体自我调节下改变原有动作结构产生新图示,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妨碍格式塔转换和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流于形式的训练;盲目习观;偏见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