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本图汇总了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知识考点,包含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风湿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病、心肌炎。
编辑于2022-03-13 22:02:00心血管系统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主要累及大、中动脉
危险因素:三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吸烟(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性别年龄
发病机制
氧化LDL(ox-LDL)是最重要的致粥样硬化因子,导致内皮损伤
损伤-应答反应学说(内皮损伤学说)
病理过程
首要条件:内皮细胞损伤
联系内皮细胞损伤也是动脉内血栓形成最重要、最常见的原因
LDL进入内膜
吸引血浆中的 【单核细胞】 进入内膜
吸引中膜的 【平滑肌细胞SMC】穿过弹力膜进入内膜
吞噬LDL
变成泡沫细胞
两种来源
大量聚集形成→【脂纹】
AS肉眼可见最早的病变
常见于主动脉后壁及分支开口处
SMC产生细胞外基质覆盖在病灶表面构成纤维帽→【纤维斑块】
细胞外基质是由平滑肌细胞SMC产生的【不是成纤维细胞产生的!!!】
纤维斑块内的细胞坏死崩解→【粥样斑块】
纤维帽下大量坏死崩解产物、呈针状的胆固醇结晶裂隙、钙盐沉积、肉芽组织、少量淋巴细胞,泡沫细胞
主要动脉的病理变化
主动脉
主动脉包括: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胸主动脉、腹主动脉)
主要累及主动脉的后壁及分支开口处
腹主动脉病变最严重
中动脉
AS累及的危害最大的动脉类型
冠状动脉
最常见于左前降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最常见的原因
颈动脉
常见于颈内动脉起始处
脑动脉
最常见于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Willis环
继发改变
继发管腔狭窄
脑长期供血不足→脑萎缩
营养不良性萎缩
继发血栓形成
导致管腔闭塞→脑梗死(脑软化)
贫血性梗死。呈液化性坏死
继发脑动脉瘤
最常见Willis环部
血压突然升高时动脉瘤破裂→脑出血
肾动脉
最常见于肾动脉开口处
继发改变
继发管腔狭窄
肾组织缺血,肾实质萎缩,肾间质增生
继发血栓形成
肾梗死
贫血性梗死。呈凝固性坏死
梗死灶机化后形成大瘢痕,收缩拉动肾脏缩小
AS性固缩肾
大瘢痕固缩肾(注意不是颗粒肾)
四肢动脉
以下肢动脉为重
间歇性跛行
肢体萎缩
干性坏疽
高血压病=原发性高血压
主要累及细小动脉
分类
良性高血压=缓进型高血压
分期
功能紊乱期
全身细小动脉间歇性痉挛收缩,血压升高,动脉无器质性病变
标注
动脉病变期
主要病变特征:细小动脉硬化(细小动脉玻璃样变性)
最易累及:肾入球小动脉、视网膜动脉、脾中心动脉
慢性肾小球肾炎首选降血压治疗(ARB/ACEI)
内脏病变期
心脏
左室后负荷增加→左心室向心性肥厚【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腔不扩大)→晚期离心性肥大(心腔扩大)→失代偿左心衰
左心衰最常见原因
呈早期舒张性心衰,晚期收缩性心衰+舒张性心衰
为何早期是舒张性心衰?联系生理学:肥厚后局部供血不足,细胞缺氧ATP生成不足,钠泵钙泵功能障碍,胞质内的Ca2+在舒张期无法被LSR全部回摄
肾脏
肾入球小动脉硬化(玻璃样变)→肾小球缺血玻璃样变,纤维化、肾小管萎缩
间质纤维增生,未病变的肾小球肾小管代偿性肥大
肾表面凹凸不平呈细颗粒状
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区别于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
脑
脑细小动脉硬化
脑水肿、高血压脑病
脑梗死(脑软化)
脑出血
常发生于基底节(尤以豆状核区多见→此处豆纹动脉从大脑中动脉呈直角发出) 内囊
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
视网膜
视网膜动脉硬化
视盘水肿、视网膜出血、视力减退
恶性高血压=急进型高血压
肾入球小动脉最常受累→引起急性肾衰
病理变化
增生性小动脉硬化
动脉内膜显著增厚,伴有血管壁平滑肌细胞SMC增生→产生的胶原纤维增多→血管壁洋葱皮样改变(同心圆样增厚)
坏死性细动脉炎
血管壁的内膜/中膜纤维素样坏死
风湿病
病因、发病机制
变态反应性疾病
与A组β型(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但不属于感染性疾病】
既往常有咽峡炎、扁桃体炎
β溶链的M蛋白与人心瓣膜和脑组织为交叉抗原
病理变化
变质渗出期
结缔组织基质粘液样变性,胶原纤维发生纤维素样坏死
浆液纤维素炎细胞渗出
增生期/肉芽肿期
单核细胞从血管中游出增生变成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吞噬纤维素样坏死物质形成【风湿细胞】Aschoff细胞→风湿细胞聚集形成【风湿小体】Aschoff小体(风湿小体里还会有部分浆细胞和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
风湿小体成分
纤维素样坏死灶
风湿细胞
核横切面呈枭眼妆,核纵切面呈毛虫状
浆细胞
淋巴细胞
纤维化期/硬化期
风湿细胞转化为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纤维→风湿小体纤维化形成瘢痕
病变部位
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及血管【间质】
因为主要破坏胶原纤维
心脏
风湿病中心脏 病变最严重
心内膜(主要侵犯瓣膜)
风湿性心内膜炎
与感染性心内膜炎区分:看是否有脾大、皮肤出血点和瘀斑
肉芽肿性炎
二尖瓣最容易受累
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容易累及二尖瓣和主动脉瓣
在瓣膜上形成疣状赘生物
SLE也会二尖瓣上形成疣状赘生物
本质:白色血栓(血小板凝块,不容易脱落)
区别于红色血栓易脱落(无血小板与内皮黏附)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赘生物易脱落
病变导致二狭二闭时,瓣膜口因血流冲击,内膜增厚形成McCallum斑
心外膜 (心包脏层)
风湿性心外膜炎
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
浆液性炎→心包积液
纤维素性炎→绒毛心
若渗出的纤维素量大无法吸收→纤维素发生机化→缩窄性心外膜炎(缩窄性心包炎)“铠甲心”
舒张性心力衰竭。有奇脉
与限制性心肌病鉴别
心肌间质
风湿性心肌炎
肉芽肿性炎
表现为灶状间质性心肌炎。风湿小体出现在间质血管附近
关节
风湿性关节炎
浆液性炎
浆液性炎,不遗留畸形
皮肤
环形红斑
血管充血+血管周围水肿
渗出性病变,1-2天消退
故不会出现风湿小体
皮下结节
质硬,无痛性结节
中央:纤维素样坏死 周围:风湿细胞,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
增生性病变
会出现风湿小体
血管
风湿性动脉炎
大小动脉均可受累,以小动脉更常见
主要病变: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出现风湿结节,后期血管壁纤维化引起管腔狭窄
脑
风湿性脑病
风湿性脑动脉炎+皮质下脑炎
小舞蹈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
化脓性炎
分类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心肌病
分类
扩心病
收缩性心衰
病因:病毒性心肌炎、遗传
病理变化
心脏扩大
两侧心腔同时扩大
心界向两侧扩大
相对性二闭、三闭
易形成附壁血栓(属混合血栓)
脱落引起栓塞
心室壁略厚或正常
内科学认为心室壁变薄
心脏重量增加
肥心病
舒张性心衰
病因:遗传
病理变化
左心室和(或)右心室肥厚
包括瓣膜也肥厚。但不累及心房
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
心脏增大,重量增加
诊断标准:超声下室间隔厚度/左心室游离壁的厚度>1.3(正常为0.95)
限心病
舒张性心衰
病理变化
心内膜纤维化钙化→心内膜增厚
内盔甲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炎、未分类心肌炎、特异性心肌病
克山病
心肌炎
一般指病毒性心肌炎
病因:柯萨奇病毒【最常见】、埃可、腺病毒、流感、风疹、巨细胞、肝炎病毒
埃可肝上长巨瘤,风险大
病理改变:心肌间质炎症
间质水肿,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特发性巨细胞心肌炎
肉芽肿性炎
继发性病变
斑块内出血
斑块破裂
血栓形成
钙化
营养不良性钙化
动脉瘤
最危险
血管腔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