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影视美学精神
中国影视美学精神思维导图,影视考研必备知识!最关键的是,在当今社会文化主潮基础之上,结合传统文化资源,建构中国主流价值体系。
视听语言思维导图,戏剧影视考研必备知识!包括影像/视觉元素的构图、场面调度、优势,声音/听觉元素的作用等内容。
影视制片项目管理,包括影视制片项目管理的对象与内容、影视制片项目管理的概念及原则、影视制片项目的题材的选择、影视制片项目规划等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中国影视美学精神
美学品性
中国电影的精神本质是由中国文化滋养起来的
中国传统美学的原则—儒道互补
儒家-入世
在电影里:积极入世,价值指向现实人生,以描摹再现批判现实人生为己任,是外向的形而下的
道家—出世
在电影里:以表现揭示、具有普遍人生况味、生命体验的意义为目的,价值指向永恒、绝对是形而上的
社会派/人文派;功利派或本体派;内容派或形式派
儒道互补,纵横交织
纵线
20年代
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洪深、史东山
30年代
左翼电影——诗化电影(孙瑜、吴永刚、费幕)
40年代
社会派(昆仑:史东山、蔡楚生、阳翰笙、郑君里)
人文派(文华:桑弧、费幕、佐临)
十七年
革命历史题材、现实题材
散文式电影《林家铺子》《早春二月》
80年代
谢晋模式
影像美学
90年代
主旋律
艺术片
横线
儒家
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价值;情理统一、美善共体;内外交融、圆整叙事;深层次则是人道主义、忧患意识、救世情怀——入世
具体到电影中
强调电影对人生社会的意义,教化传统—启发民众改良社会的工具
郑正秋-蔡楚生、郑君里-谢晋-吴天明-张艺谋
叙事方式:情节曲折、人物鲜明、线索清晰、二元价值对立、结构封闭
新时期电影对人的命运给予关注,主体意识、人文精神
谢晋文革三部曲天、牧马、芙蓉,对左的批判就是对儒家美学入世精神的注解
谢晋发展了中国电影紧随时代风云的传统,又善于利用中国电影中伦理家庭片的结构,透过家庭悲剧和重建的人生轨迹,折射出中华民族中巨大的忍受能力和仁厚从善的道德精神。
代表作《黑炮事件》
赵书信的人物形象:主体意识的丧失和奴性心态
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反思
历史的个性真实
道家
求真、乐善、审美:超脱、人格精神上的自由
具体到电影
意蕴淡而有深致,隐喻人生况味和心灵的幽秘,功利色彩淡化,历史人性、人情的思考
但杜宇、史东山—孙瑜—费穆、桑弧——谢铁骊、水华——吴贻弓、陈凯歌
代表作《本命年》
本能的压抑、道德救赎、生命的轮回—影片文化分析
对赵雅秋的暗恋和呵护以及最后的死亡
境生象外——艺术分析
影片中的胡同、小屋、铁轨、照片、舞台
《一江春水向东流》《芙蓉镇》《秋菊打官司》很好的将二者融合
美学脉络
新中国成立之前
社会启蒙、教化、挽救民族危亡
《孤儿救祖记》《姊妹花》《一江春水向东流》
政治化生存状态
延续传统,借鉴苏联经验:政策、理论、观念、批评、经验管理在国家政治干预下,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
新时期
政治化电影体系观念解体,艺术观念逐渐兴起,并参与到电影之中
第四代纪实美学:理论和创作
第五代:影像造型意识和历史文化观念
第六代个性化表达和影像碎片,市场化观念开始受到重视
21世纪
艺术电影的主角被市场化电影取代
第五代转型
总结
中国电影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中国主流文化基础之上,建构中国主流文化和价值体系不光要从政治角度出发,更应具有一种人类视野和普世情怀,中国电影的美学精神就是基于中国民族文化特色基础之上的,政治诉求、市场要求和艺术追求的三者融合
完善电影产业机构、培养新的电影人才、引进高科技的电影表现方式,打造完整电影产业链
最关键的是,在当今社会文化主潮基础之上,结合传统文化资源,建构中国主流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