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紧急评估 ①意识评估::首先判断意识,意识障碍既提示严重失血,也是误吸的高危因素。②气道评估:评估气道通畅性及梗阻的风险。③呼吸评估:评估呼吸频率、节律、用力及血氧饱和度。③循环评估:监测心率、血压、尿量及末梢灌注情况。条件允许时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思维导图:包含病因和发病机制,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罕见),获得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思维导图,介绍了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和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等。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思维导图:包含病因和发病机制,DKA多发生在1型糖尿病,在一定诱因下2型糖尿病也可发生。常见的诱因:感染、停用或减用胰岛素、急性胰腺炎、心肌梗死、精神因素、妊娠与分娩等。等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病情评估
(一)出血量和周围循环状态评估
1.估计出血量 ①成人每日消化道出血量达5~10ml,粪便隐血试验呈现阳性。②每日出血量>50mL,出现黑便。③胃内积血量达250~ 300mL,可引起呕血。④一次性出血量>400mL,可引起全身症状如烦躁、心悸、头晕、出汗等。⑤数小时内出血量> 1000ml (循环血容量20%),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表现。⑥数小时内出血量> 1500mL (循环血容量30%),发生失代偿性休克。 根据收缩压可估计失血量,血压降至90~ 100mmHg时,失血量约为总血量的20%;血压降至60- 80mmHg时,失血量约为总血量的30%;血压降至40 ~ 50mmHlg时,失血量>总血量的40%。
2.提示严重大出血征象 ①收缩压 <8mmHg或较基础压降低>30%。②心率>120次/分。③血红蛋白<70g/L。
(二)早期识别再出血及预后评估
1.再出血风险评估 若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有下列情况之一,再出血危险性增高:①年龄超过65岁。②严重合并症(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等)。③休克。④低血红蛋白浓度。⑤输血。⑥内镜下溃疡基底有血凝块和血管显露。
2.预后评估 80~85%急性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患者除支持疗法外,无须特殊治疗出血。可在短期内自然停止,仅有15% ~20%患者持续出血或反复出血,由于出血并发症而导致死亡。提示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①高龄(>60岁)。②有严重伴发病,如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脑卒中等。③本次出血量大或短期内反复出血。④特殊病因和部位的出血,如食管一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⑤消化性溃疡伴有内镜下活动性出血,或近期出血征象,如暴露血管或溃疡面上有血痂。
(三)危险程度评估
1.紧急评估 ①意识评估::首先判断意识,意识障碍既提示严重失血,也是误吸的高危因素。②气道评估:评估气道通畅性及梗阻的风险。③呼吸评估:评估呼吸频率、节律、用力及血氧饱和度。③循环评估:监测心率、血压、尿量及末梢灌注情况。条件允许时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2.危险程度分层
(四)出血是否停止
上消化道出血经过恰当治疗,可于短时间内停止出血。由于肠道内积血需经数天(一般约3天)才能排尽,故不能以黑便作为判断出血是否停止的指标。临床上出现下列情况应考虑出血未停止或有再出血:①反复呕血,或黑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呕血转为鲜红色,黑便转为暗红色,伴肠鸣音亢进。②虽经补液、输血,但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未见明显改善,或暂时好转后又恶化。③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比容继续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持续升高。④在补液与尿量足够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
治疗
(一)一般急救措施 患者应卧位休息,高危者需绝对卧床。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出物反流引起窒息,必要时给予氧疗或机械通气支持。活动性出血期应禁食。有意识障碍或休克的患者,可留置尿管记录尿量。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尿量及神志变化;观察呕血与黑便情况;定期复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尿素氨等;必要时行中心静脉压监测;对老年及危重患者根据情况进行心电监护。
(二)积极补充血容量(容量复苏)尽快补充血容量,首先建立有效的静脉输液通道,严重出血患者应开放至少两条静脉通路。输血是改善急性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关键,一般输浓缩红细胞;严重大出血时应输全血。
(三)止血措施
1.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1)药物治疗 ①血管加压素及特利加压素 ②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奥曲肽),该类药物已成为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最常用药物。
(2)内镜治疗 ①硬化栓塞疗法 ②食管曲张静脉结扎术 ③组织胶(组织粘合剂)栓塞术
(3)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
(4)外科手术或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
2.非曲张静脉上消化道出血
(1)提高胃内pH 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具有重要作用,pH>6
(2)内镜治疗
(3)手术治疗
(4)介入治疗
(四)预防
1.规范治疗原发病
2.戒酒
3.注意饮食、生活起居
4.合理使用NSAIDs及活血止痛中药
(五)健康教育与人文关怀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诊断的确立 根据呕血、黑便的临床表现,呕吐物或黑便隐血试验呈强阳性,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比容下降的实验室证据,可做出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在其基础上如果伴有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则诊断为上消化道大出血。
2.寻找出血的病因 确诊出血的原因和部位需依靠器械检查。消化性溃疡、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等。
(二)鉴别诊断
1.其他原因所致急性周围循环衰竭 异位妊娠破裂、脾破裂等
2.非消化道出血性黑便
3.咯血 呕血与咯血鉴别:呕血为酸性,咯血为碱性;呕血与消化道出血有关,咯血与肺疾病有关。
4.中、下消化道出血 屈氏韧带至回盲部出血为中消化道出血,回盲部以远的消化道出血称下消化道出血。呕血提示上消化道出血,黑便大多数来自上消化道出血,而血便大多数来自下消化道出血。
辅助检查
1.胃镜检查 确定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首选检查方法,主张在出血后24~48小时进行检查。
2.X线钡餐检查 病变在十二指肠降段以下小肠段者,主张在出血停止2周以上和病情基本稳定数天后进行。
3.其他检查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胶囊内镜及小肠镜检查等。
临床表现
1.呕血与黑便 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之后均有黑便,呕血多为棕褐色咖啡渣样,黑便成柏油样,黏稠而发亮。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一般表现为头昏、心悸、出汗、口渴、乏力、四肢湿冷、心率加快、血压偏低等。
3.贫血和血象变化 急性大出血后均有失血性贫血。出血早期无明显变化,3-4小时出现红细胞、血红蛋白数值降低,出血24小时内网织红细胞增加,至出血后4~7天。大量出血后2~5小时,白细胞计数可升高,血止2~3天才恢复正常。
4.发热 多数患者在24小时内出现低热,出血后持续3~5天降至正常。
5.氮质血症 肠源性氮质血症,一般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上升,24~48小时可达高峰,大多不超出14.3mmol/L,出血停止3~4天降至正常。
病因
(一)急性非静脉曲张性出血
1.上消化道疾病 (1)食管疾病 (2)胃、十二指肠疾病:溃疡、肿瘤等
2.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1)胆道出血,如胆管或胆囊结石;肝癌、肝脓肿或肝血管瘤破入胆道 (2)胰腺疾病累及十二指肠 (3)主动脉瘤破入食管、胃或十二指肠 (4)纵隔肿瘤或脓肿破入食管
3 .全身性疾病 (1)血管性疾病 (2)血液病 (3)尿毒症 (4)结缔组织病 (5)急性感染 (6)应激相关胃黏膜损伤
(二)急性静脉曲张性出血
各种疾病所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或门脉高压性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