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教育史 第一章
中国教育史 第一章总结,教育学311备考,默写框架,红字部分为重点或个人需要加强记忆之处,无其他特别含义。
311备考使用--第四章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方针: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总路线提出的教育工作总要求。
中教史第三章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模式的初步形成,红字部分为部分重点或本人遗忘点,有需要的可以看下。
教育与人的发展思维导图,主要从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对教育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几个方面的知识点总结。红字部分为部分重点及本人遗忘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一章 学校教育的萌芽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原始社会时期
成均
乐教、乐师
庠
养老+德育,原为储粮之所
夏商时期
夏
序
教射的场所
校(地方、乡学)
原为养马驯马之所,习武之所
商
大学和小学
小学即左学,大学即右学
瞽宗:大学属性,贵族子弟,学习礼乐,
庠(除习武、军事外还增礼乐)、序
西周时期
学在官府
西周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
含义:奴隶主贵族建立国家机构,设官分职,从事管理。为了管理需要,进行文字记录,汇集成专书,由当官者掌握。这种现象史称“学术官守”,并由此造成“学在官府”。
原因
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国学与乡学
国学,设在王都的大学与小学
乡学,设在六乡(比闾族党州乡)行政区中的小学
学习内容:乡三物
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六行:孝、友、睦、姻、任、恤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考核
秀士、选士、俊士,对应的考核主管为乡大夫、司徒、耆老
大学与小学
大学
教育对象:贵族子弟及少数平民优秀子弟
入学时间:太子15岁,平民20岁
学习年限:9年
教育内容:学大艺,履大节
名称: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辟雍建制
其北:上庠,教书,诏书者
其南:成均,乐教,大司乐
其西:瞽宗,礼仪,礼官
其东:东序,干戈羽钥,乐师
考核制度:原文+德行是否合格
小学
教育对象:贵族子弟、少部分平民优秀子弟
入学时间:贵族(8岁、10岁、13岁)其他:15岁
学习年限:7年
方位:王宫东南
教育内容:德行
家庭教育
内容
生活技能和道德行为规范
知识,如数的认识、方位的认识和空间的认识
原则
男女有别
明显的计划性
按照年龄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
道德教育
尊敬长辈的礼节
初步礼仪规则
“六艺”教育
西周时期教育内容的重要特征,起源于夏,发展与商,在西周时期趋于完善
礼乐射御书数(前4大艺,后2小艺)
特征:诸育兼备,智能兼求
既重思想道德,也重文化知识
既重传统文化,也重实用知识
既重文事,也重武备
既要求合乎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特点
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教育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教育内容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男女有别,根源于分工不同
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和专职教育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