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消费者选择
本导图总结了消费者选择的知识内容,包含效用理论概述、无差异曲线、预算约束线和消费者均衡等,结构型知识框架方便学习理解!
编辑于2022-03-25 10:45:10金融工程学第三章—远期和期货思维导图,概括了衍生品定价原理、远期和期货价格的确定、远期和期货的应用等详细知识点。
投资组合理论是指投资者将资金分散投资于多个不同的证券(如股票、债券等),以期望通过组合的方式降低整体风险并获取稳定收益的理论。通过数学方法量化了风险和收益的关系,为投资者提供了有效的投资组合构建策略。
互换与互换市场,互换(SWAP,也称掉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当事人按照约定条件,在约定的时间内交换一系列现金流的合约。在合约中,双方约定现金流的互换时间及现金流数量的计算方法。互换交易的本质是一种远期合约,建立在平等基础上,以交换双方互利为目的。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金融工程学第三章—远期和期货思维导图,概括了衍生品定价原理、远期和期货价格的确定、远期和期货的应用等详细知识点。
投资组合理论是指投资者将资金分散投资于多个不同的证券(如股票、债券等),以期望通过组合的方式降低整体风险并获取稳定收益的理论。通过数学方法量化了风险和收益的关系,为投资者提供了有效的投资组合构建策略。
互换与互换市场,互换(SWAP,也称掉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当事人按照约定条件,在约定的时间内交换一系列现金流的合约。在合约中,双方约定现金流的互换时间及现金流数量的计算方法。互换交易的本质是一种远期合约,建立在平等基础上,以交换双方互利为目的。
消费者选择
效用理论概述
效用理论:对消费者最优选择的分析
基数效用论
序数效用论(重)
欲望和效用
理性消费者:被假定认为以理性经济行为追求自身利益(在外在既定条件下,根据自身目标和有限资源做出最优选择)
欲望:想要但还没有得到的心里感觉
对总体的无限性
对特定商品的有限性
效用:消费者拥有或消费商品或服务对欲望的满足程度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
度量方法
基数效应论
产生:一个多世纪以前,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效用是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时获得享乐的程度
计量单位:尤特尔
一个基本假设:商品效用可以计量和加总
以效用基数衡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效用理论
不同人之间的比较仍有异议,但仍被接受
序数效用论
产生:20世纪30年代后,一些经济学家发现效用的基数度量是不必要的
只有高低而没有多少和单位
此处有效用值,但是仅表示顺序关系,被称为序数效用值或者效用指数
总效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从消费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效用满足总量(TU)
消费者总效用函数:TU=U(Q)
边际效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从增加一单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中得到的效用增加量(MU)marginal utility
消费者边际效用函数:MU=ΔTU/ΔQ=MU(Q)
理论分析中常忽略边际效用为负值的部分,仅考虑总效用递增的部分
边际效用递减
在一定时期内,随着消费者不断增加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量,在其他商品或服务消费量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从每增加一单位该商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所获得的效用增加量是逐渐递减的
说明
同一商品在不同消费数量下边际效用递减的速度不同
同一商品对不同消费者来说边际效用递减速度也不同
不同商品边际效用递减速度也不同
特别的—货币
边际递减速度很慢,常把货币的边际效用视为常数 MUm=λ
效用最大化
消费者均衡
其他条件不变,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约束条件下实现了最大化效用满足,并保持这种状况不变,那么此时就称消费者处于均衡状态
条件
只消费一种商品
当增加一单位商品消费获得的效用超过为此付出的代价,即MU>λP时,消费者会增加消费数量
相反,MU<λP时,消费者会减少消费数量
MU=λP时,消费者处于最优状态,实现均衡
即MU/P=λ时
消费两种商品
TU=U(Q1,Q2) TU1=U(Q1) TU2=U(Q2)
最优条件
P1Q1+P2Q2=m
MU1/P1=MU2/P2=λ
当一方的MU/P较大时,消费者会选择增加此类商品或服务的消费同时减少另一类商品或服务的消费,直到两者相等都等于货币边际效用
消费n种商品
由上面内容扩展而来
P1Q1+P2Q2+P3Q3+......+PnQn=m
MU1/P1=MU2/P2=...MUn/Pn=λ
消费者需求曲线
需求量的确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于既定的价格,消费者会选择效用为最大的商品数量
因此消费者需求曲线来源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推导
由MU/P=λ决定
λ=1时,P=MU(Q),此时需求曲线就是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曲线
MU是Q的函数,故该等式可以决定Q和P的关系
形状:向右下方倾斜(由于边际效用递减)
当价格提高时,λP变大,即损失效用变大,消费者为了获得最大的效用,会让消费获得的效用变大,即减少购买量
所以P越大,Q越小
推导出市场需求曲线形状和单个消费者一致
消费者剩余
对消费者需求曲线的理解
1.表示需求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2.在购买特定数量的商品时,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由理解2产生了消费者剩余(市场价格外部给定)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为得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数额与实际必须支付的数额之间的差
图形表示为需求曲线之下,市场价格之上的面积
无差异曲线
理论支撑:序数效用论
偏好和选择
偏好
偏好:指消费者对商品或商品组合的喜好程度 消费者的偏好时根据某些客观指标或基于心理感受而给出的主观判断
西方经济学对偏好的基本假设
1.消费者对任意两个商品组合都能进行排序
A至少与B一样好或者B至少与A一样好
均成立则认为A和B无差异
2.消费者偏好满足传递性A>=B,B>=C→A>=C
3.在其他商品数量相同的条件下,消费者更偏好于数量大的商品组合
4.消费者偏好多样性组合
无差异曲线
消费者对商品组合的偏好可以通过无差异曲线表现出来
定义:在既定偏好条件下,由可以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描绘出来的曲线
特征
1.无差异曲线有无数多条
离远点越远,效用越高
2.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相交
3.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隐含地摆出了非意愿商品的存在
在效用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对另一种商品产生了替代
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几何意义:倾斜程度越来越平缓
经济学意义:一种商品对另一种商品的替代能力越来越弱
边际替代率
定义:在效用满足程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1单位一种商品的消费可以代替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程度可由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来衡量
定义式:MRS1,2=-ΔQ2/ΔQ1(U不变)
表示每单位1号商品可以代替的2号商品的数量 即1号商品对2号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几何意义: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边际替代率反映了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为得到1单位一种商品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在保持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增加一单位该商品的消费而愿意放弃的另外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逐渐减少
推导关系式:MRS1,2=-ΔQ2/ΔQ1=MU1/MU2
无差异曲线特例
边际替代率为零
水平的直线
Q1的增加对总效用没有影响,无法增加效用,对另一种商品无法产生替代
边际替代率为∞
垂直的直线
边际替代率为常数
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
预算约束线和消费者均衡
预算约束线
定义
表示在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用全部收入所能够买到的各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总和 简称为约束线
以两种商品为例
P1Q1+P2Q2=m 斜率:-P1/P2
预算约束线的变动
P1,P2不变,m变化
斜率不变,平行移动
P2,m不变,P1变化
可购买的Q2不变,即截距不变,斜率变化
m,P1,P2同时变
可以分解为两次变化,先平移,再旋转
消费者均衡
在效用最大和收入限制的双重作用下,消费者会选择最优的数量,并维持这种状态不变,此时消费者处于均衡状态
图像说明:利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
得出条件
1.消费者均衡的点位于预算约束线上(在收入内实现最大效用)
P1Q1+P2Q2=m
2.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
MRS1,2=P1/P2(边际替代率等于价格之比)
MRS1,2=MU1/MU2→→P1/P2=MU1/MU2
ΔQ1*MU1+ΔQ2*MU2=0
变换后:MU1/P1=MU2/P2
消费者每单位货币支出购买任意一种商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相等
收入变动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消费者的收入—消费扩展线
在相同价格不同收入下,取效用最大化的点并连成线
简称收入扩展线,表示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扩张消费的最优路径
恩格尔曲线和恩格尔定律
恩格尔曲线:家庭在食品项目以及其他项目上的支出与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之间的一个数量关系
前提条件:一件商品价格不变,此时消费量与消费数量性质相同
因此恩格尔曲线可以通过消费数量和家庭收入之间的关系表示
小发现(bushi,,,是恩格尔定律。。。):家庭的食物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随家庭收入的增加而递减
食物支出关于收入的弹性系数小于1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消费者的价格—消费扩展线
考虑一种商品价格变化,其他商品和收入都不变
简称为价格扩展线,表示在收入和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消费者均衡点变动的轨迹
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通过消费者的价格—消费扩展曲线推导出来
对于某价格消费者的需求量就在消费者均衡点上
收入不变
其他商品价格不变
偏好,其他因素不变便
对于一系列价格可以找到相应的需求量,得到需求曲线
一,向右下倾斜不好说明
需要考虑相关商品,第一节利用边际效用递减推出右下倾斜仅考虑了单个商品
二,横向相加得到市场需求曲线
价格变动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考虑其他商品的价格变动和收入变动
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方向不明
概念
价格变动的总效应:消费者收入和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对消费者的需求量产生的影响(分解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者不包含共同效应,相加又等于总效应
(正常品)
替代效应
不管商品是什么属性,替代效应是一致的
替代效应: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引起商品相对价格发生变动,从而导致的消费者在维持原有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对商品需求量做出的调整 取决于消费者所消费商品之间的相互替代程度
收入效应
收入效应: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引起的消费者实际收入变动,从而导致消费者在保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对商品需求量做出的调整 取决于收入弹性
不同商品
正常品
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和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和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低档品
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和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和价格呈同方向变动(低档品需求量和收入呈反比) 总效应方向取决于两种效应强度大小
I1→I1'→I2 E1→E1'→E2
吉芬商品(特殊低档品)
收入效应强于替代效应,最终均衡数量小于初始数量,是低档品总效应的一种情况
消费者需求曲线的形状
P和Q的一一对应罢了 市场需求曲线仍可以看作单个消费者需求曲线的横向加总,由于大部分是右下的,所以整体常假定为右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