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麻醉病人的护理
这是一篇关于麻醉病人的护理思维导图,讲述了麻醉的分类、麻醉前准备和麻醉前用药、局部麻醉、椎管内麻醉等。
编辑于2022-03-25 13:13:05麻醉病人的护理
麻醉的分类
全身麻醉:包括吸入麻醉和静脉麻醉
局部麻醉:包括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神经或神经丛阻滞
椎管内麻醉:包括蛛网膜下隙阻滞(腰麻)、硬脊膜外隙阻滞、蛛网膜下隙与硬脊膜外隙联合阻滞。
复合麻醉
麻醉前准备和麻醉前用药
麻醉前评估:ASA病情分级
I、II级病人麻醉和手术耐受力良好,风险较小 III级病人麻醉和手术耐受力减弱,风险较大,麻醉前准备要充分 IV级病人麻醉风险较大,围术期死亡率很高 V级为濒死病人,不宜行择期手术 VI级确诊为脑死亡,其器官拟用于器官移植手术
麻醉前准备
心理准备:过度紧张者,麻醉前用药,术前一晚,给予安定
身体准备
纠正或改善病理生理状态(改善病人营养不良补状态,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治疗合并的内科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等
1)纠正贫血、低蛋白和低血容量: 血红蛋白≥80g/L、血浆蛋白>30g/L 2)控制高血压、高血糖 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收缩压低于180mmHg,舒张压低于100mmHg;糖尿病患者手术前控制空腹血糖:不高于8.3mmol/L、尿糖低于2个+,尿酮体阴性
术前对于易消化固体食物或非母乳至少要求禁食6h 对于油炸食物、富含脂肪或肉类食物至少要求禁食8h 新生儿、婴幼儿禁食(奶)至少4h,易消化固体食物、非母乳或婴儿配方奶至少6h 所有病人术前2h可饮少量清水(禁水2h) 急症病人饱胃状态下可考虑清醒气管插管,避免呕吐和误吸
麻醉前用药
目的:
消除病人紧张、焦虑及恐惧情绪,减少麻醉药物的副作用
缓解或消除麻醉操作可能引起的疼痛和不适,增强麻醉效果
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减少唾液分泌,防止发生误吸
消除因手术或麻醉引起的不良反射,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一般全麻病人以镇静药和抗胆碱药为主,有剧痛者加用镇痛药;蛛网膜下隙阻滞病人以镇静药为主,硬脊膜外隙麻醉者酌情给予镇痛药
一般状况差、年老体弱、恶病质及甲状腺功能低下者用药量应减少 心瓣膜病、心功能差及病情严重者,镇静及镇痛药的剂量应酌减 年轻体壮及甲亢病人用药量酌情增加 冠心病及高血压病人的镇静药剂量可适当增加
一般在麻醉前30~60min肌内注射
精神紧张者手术日前1d晚上可以口服催眠药或安定镇静药以缓解其紧张情绪
局部麻醉
适用于较表浅、局限的手术
局麻药物分类
酯类:包括普鲁卡因(易发生过敏反应)、丁卡因。药物过敏试验
酰胺类: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局麻方法
表面麻醉:用于黏膜表面,使其透过黏膜而阻滞粘膜下的神经末梢
局部浸润麻醉:是临床上应用最广的局麻方法。沿手术切口注入麻药,阻滞神经末梢
注意事项:1)每次注药前回抽,以防注入血管 2)注射完毕后等待4~5min,使其作用完全 3)局麻药中加入适量肾上腺素(1:20万~1:40万)可减缓药物吸收,延长作用时间 4)感染及癌肿部位不宜用局部浸润麻醉
区域阻滞:围绕手术区,在其四周和底部注射局麻药。适用于局部肿块切除,如乳腺良性肿瘤切除术
神经及神经丛阻滞:将局麻药注入神经干、丛、节的周围
常见护理诊断
毒性反应
原因:1)一次用量超过病人的耐受量 2)药物意外注入血管内(最常见) 3)未加入血管收缩药 4)病人全身情况差,对局麻药耐受能力减低。
用少量局麻药即出现毒性反应症状者,称为高敏反应
表现
中枢毒性反应:舌或口唇麻木、头痛头晕、耳鸣、视物模糊、言语不清、肌肉抽搐、意识不清、惊厥、昏迷,甚至呼吸停止。
心血管毒性反应:传导阻滞、血管平滑肌和心肌抑制,出现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减少、血压下降甚至心搏骤停。
预防:1)一次用药量不超过限量 2)注药前回抽,无回血者方可注射 3)根据病人情况及用药部位酌减剂量 4)如无禁忌,局麻药内加入适量肾上腺素 5)麻醉前给予巴比妥类或苯二氮卓类,提高毒性阈值
处理
若发生,立即停药,尽早给氧,加强通气。
对症处理
轻度毒性反应者可静脉注射地西泮0.1mg/kg或咪哒唑仑3~5mg,预防和控制抽搐
出现抽搐和惊厥,静脉注射硫喷妥钠1~2mg/kg,必要时行气管插管
出现低血压,可用麻黄碱或间羟胺等维持血压
心率缓慢者静脉注射阿托品
一旦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过敏反应
椎管内麻醉
蛛网膜下隙阻滞(腰麻)
适应证:适用于2~3h以内的下腹部、盆腔、下肢及肛门会阴部手术
禁忌证: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2)脓毒症、穿刺部位或附近皮肤感染者 3)休克、脊椎外伤或结核及脊椎严重畸形者 4)凝血功能障碍者 5)急性心力衰竭或冠心病发作 6)精神疾病及不合作者
麻醉方法
腰椎穿刺术:一般选择3~4或4~5腰椎棘突间隙为穿刺点。消毒穿刺点及周围15cm范围皮肤。穿破黄韧带时,常有明显落空感,再进针突破硬脊膜时,出现第2次落空感。拔出针芯见有脑脊液滴出,即说明穿刺成功
两次落空感
麻醉平面的调节:麻醉平面是指皮肤感觉消失的界限。麻醉平面调节是蛛网膜下隙阻滞中最重要的环节,平面过低可致麻醉失败。药物剂量是主要因素,剂量越大,平面越高。
术中并发症的护理
血压下降或心率减慢
原因:常发生在高平面腰麻
处理:血压下降者,可快速输液200~300ml,以扩充血容量;必要时静脉注射麻黄碱,以收缩血管、维持血压。心率过缓者可静脉注射阿托品
呼吸抑制
常见于胸段脊神经阻滞,由于麻醉平面过高
呼吸停止立即行气管插管、人工呼吸
恶心、呕吐
麻醉平面过高,发生低血压和呼吸抑制;迷走神经亢进;术中牵拉腹腔内脏
术前可用阿托品预防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腰麻后头痛
发生率为3%~30%,常发生在术后2~7d。是脊麻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主要因腰椎穿刺时刺破硬脊膜和蛛网膜,脑脊液流失
预防:1)采用细穿刺针,提高穿刺技术,避免反复穿刺,缩小针刺裂孔 2)保证围术期输入足量液体,防止脱水 3)术后应常规去枕平卧6~8h
硬脊膜外隙阻滞
适应证:最常用于横隔以下各种腹部、腰部和下肢手术;颈部、上肢和胸壁手术也可应用,加强对呼吸循环的管理。
禁忌证:与腰麻相似。严重贫血、高血压及心功能代偿功能不良者慎用;低血容量、进针部位感染、菌血症、凝血功能障碍或处于抗凝治疗期间者禁用。
麻醉平面的调节:硬膜外阻滞的麻醉平面与腰麻不同,呈节段性
术中并发症的护理
全脊椎麻醉
是硬膜外麻醉最危险的并发症
局麻药全部或部分注入蛛网膜下隙,使全部脊神经被阻滞
预防:注药前先回抽有无脑脊液
局麻药毒性反应
注药前必须回抽,检查硬膜外导管内有无回血
血压下降
因交感神经被阻滞,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扩张所致。尤其是上腹部手术
硬膜外麻醉后不会引起头痛,但因交感神经阻滞后,血压多受影响,所以平卧(可不去枕)4~6h。目的:预防血压波动。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神经损伤,硬膜外血肿。
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麻醉方法
分类:吸入麻醉:呼吸道吸入;静脉麻醉:静脉注射
并发症的护理
反流与误吸:减少胃内物潴留;降低胃液ph;降低胃内压;加强对呼吸道的保护
呼吸道梗阻
上呼吸道梗阻: 原因:机械性梗阻常见,如舌后坠、口腔分泌物阻塞、异物阻塞、喉头水肿、喉痉挛 表现:不全梗阻表现为呼吸困难并有鼾症;完全梗阻时有鼻翼扇动和三凹征 处理:迅速将下颌托起,放入通气管,清除咽喉部分泌物和异物 喉头水肿者,给予糖皮质激素,严重者行气管切开 喉痉挛者,应解除诱因、加压给氧、静脉注射琥珀胆碱,必要时气管插管
上呼吸道梗阻:指声门以下的呼吸道梗阻 原因:气管导管扭折、导管斜面过长而紧贴在器官壁上、分泌物或呕吐物误吸、支气管痉挛等所致 表现:轻者出现肺部啰音,重者出现呼吸困难、潮气量减低、气道阻力增高、发绀、心率加快、血压下降
低血压:麻醉期间收缩压下降超过基础值的30%或绝对值低于80mmHg
高血压:麻醉期间收缩压高于160mmHg或收缩压高于基础值的30%
通气量不足、低血氧症、心律失常、高热、抽搐和惊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