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的思维导图,更新至第三编 · 建安诗歌 · 建安之杰曹植,内容有上古传说文学、《诗经》、先素历史散文、先素诸子散文、楚辞、离骚、宋玉、第二编素汉文学、素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西汉中后期散文、东汉散文的演变、司马迁和《史记》等。
编辑于2022-03-25 21:57:06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诗经》
先秦散文
屈原和楚辞
秦汉文学
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
两含辞赋
两汉诗歌
魏晋南北朝文学
建安诗歌
正始诗歌
两晋诗歌
田园、隐逸诗人之陶渊明
南北朝诗歌
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
魏晋南北朝小说
隋唐五代文学
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
盛唐的诗人们
李白
杜甫
大历诗坛
中唐诗歌
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唐代散文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唐五代词
上古传说文学
初民的歌谣
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口口相传,被后人记录的原始歌谣
1、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模仿动物】
殷商时期,我国产生了最初的文字——甲骨文(甲骨卜辞)。
《周易》筮辞(卦辞、爻辞)紧随其后,比甲骨卜辞更叶韵流畅,且具有形象性。
2、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易·归妹》
后世典籍中的原始歌谣
3、《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4、《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
上古传说神话
神话
神话就是关于神的故事。
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的时代的产物。
神话与传说的区别【简答】
神话与传说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神话的产生比是传说早。
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话。
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涵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我国神话系统(根据主题分类)
创世神话
初民对开天辟地和人类诞生的解释
盘古开天辟地、宇宙卵生神话、女娲造人等
自然灾害神话
表现了原始人类遭受自然灾害的经历以及他们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和伟力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夸父追日、大禹治水
战争神话
最精彩的是有关黄帝的故事,保留最好的是黄帝战蚩尤。
神话的精神内涵【简答、论述】
1、原始初民的思维特征:通过神幻的想象,把不同类不同质的事物毫无理性和逻辑地联系起来。
2、精神实质上的主要特征:
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神话都熔铸着强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提供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成为后世文学发展的主流和传统。
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引导了后世文学审美理想的发展走向。
2、丰富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汉代《诗经》首先传授的有鲁人申培(鲁诗)、齐人辕固(齐诗)、燕人韩婴(韩诗)、赵人毛苌(毛诗)。 只有《毛诗》流传至今。 汉代被尊为经典,开始称为《诗经》
《诗经》名词解释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诗三百》、《三百篇》。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
按音乐不同分为风、雅、颂。
风、雅、颂
南宋 郑樵:“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风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正声,是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诗经的由来
汉代——采诗说。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duó]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班固《汉书·食货志》
先秦时期——献诗说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而后王斟酌焉。”——《国语·周语上》
汉代——孔子删诗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首发此说。
今人一般人认为,《诗经》的编订,应是经过周王朝乐官们的筛选、整理和加工,逐步编订的。
社会人生内涵
婚恋诗
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
《郑风·溱洧》就是写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青年男女相聚游玩,互赠信物,表达爱慕之情。 《周南·关雎》、《邶风·静女》 《召南》的《摽有梅》
例如《陈风 · 月出》描写月下美人的绰约风姿,反复咏唱爱慕之情。
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
例如《郑风·将仲子》写女子与心上人倾心相爱,但是又惧怕父母、哥哥的反对和别人的风言风语,陷入了两难的痛苦境地。
写夫妇间真挚情爱
《齐风·鸡鸣》 《郑风·风雨》 《郑风·女曰鸡鸣》 《唐风·葛生》缠绵悱恻的悼亡诗
例如《齐风·鸡鸣》,以夫妇对话形式,写清晨起床前的一个片段,妻子的催促、担心,丈夫的贪睡、托词,把夫妇情爱的深长表现得生动活泼。
弃妇诗
最知名的是《邶风•谷风》和《卫风•氓》,它们都描述了女子对丈夫忠贞不贰,辛勤持家,任劳任怨,最终却被无情遗弃的悲凄境遇。
折射了比较深刻的社会问题,反映了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卑下、附庸的情状。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诗经》婚恋诗的基本内容。
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小雅·巷伯》,描述的是无端遭人谗害的人生境遇,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魏风·园有桃》,表达了“士”的人生悲哀。
《王风·黍离》,是悲叹家国沦亡的作品。
《桧风·隰有苌楚》,以苌楚的羡慕,比衬隐托出人有欲望,所以多有生存的苦闷这样一种人生的宿命。
政治讽喻诗
讥刺诗
揭露宫闱丑行
例如《邶风·新台》是一首揭露宫闱丑行的诗,讽刺卫宣公霸占儿子的新娘。
诗歌用癞蛤蟆的形象,把对为宣公的憎恶感情与新娘的悲伤和无奈表现得明快生动。
描写繁重徭役
《王风 · 君子于役》 《小雅·采薇》
例如:《邶风·击鼓》写的是新婚的男子被征调南方作战,万分危险,当他回想起当初与妻子的誓约,心痛万分。
直刺统治者
《小雅·十月之交》、《雨无正》
例如:《大雅·瞻卬》是周大夫凡伯刺周幽王的诗,表达了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赞美诗
例如:《召南·甘棠》,人民歌颂、怀念召公,但没有罗列他勤政爱民的业绩。而是反复抒发对棠树的爱护之情,由物及人,形象生动的表达了对召公的怀念与爱戴。
史诗
记载民族历史,歌颂祖先功勋,
《大雅》
《生民》
描述周始祖后稷神异的出生和天生能种植五谷的能力,以及他率民定居邰地的历史。
《公刘》
叙述周人远祖公刘带领周民从邰地迁居豳地,开荒辟地、造屋定居的历史。
《绵》
《皇矣》
《大明》
农事诗
《良耜》 《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农事诗中艺术水平较高的。 《周南·芣苢》写妇女在采集车前子时的歌唱;《十亩之间》写劳动之后人们呼朋唤伴踏歌归去的情景。
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周人农业生产活动的情状
《豳风·七月》
《豳风·七月》是《诗经》中的农事诗,表现了周人的农业生产情况。
这首诗按照一年四季的顺序叙述了各种劳作。
全诗八章,具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名词解释
反映礼俗、观念
《周南·螽斯》反映周人希望繁衍,多子多福的观念。
《小雅·斯干》反映周人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
《诗经》的分类
《诗经》的文学成就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青青子衿”起兴 “青青”、“悠悠”叠字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抒情直白 整首诗大体上是四言句式为主,偶有杂言。 一首歌就可以分析《诗经》的文学成就
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抒情诗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直白的。
叙述性的诗作中饱含着作者真挚感情。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六义/六诗(汉):风、雅、颂、赋、比、兴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可以直接叙事或直抒胸臆。
比,一般说的是比喻
例如《卫风 · 硕人》接连用6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兴用于篇首或章首,起兴或发端。
兴,是为了更好的引出下文。
例如《周南 · 桃夭》的起兴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盛开的鲜艳桃花象征美丽的新娘,同时渲染出嫁的热烈气氛。
四言诗的典范
《诗经》是以四言为基本句式,同时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间杂二言句到八言句。
《诗经》的四言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有天然的音乐美。
重章复沓的章法结构
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
如《关雎》最后两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递进复沓,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这类重章。不是简单的复唱,而是意义上有所添加。
如《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到“三秋”再到“三岁”的夸张抒发,相思之情层递转深,越来越浓烈。
结合具体作品,试述《诗经》重章复沓的章法结构及其文学表现意义。
语言特色
质朴畅达
词汇丰富
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
学习进度:11%
先秦历史散文
《尚书》
我国第一部历史文集,以记言为主。
《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
文字古奥迂涩,语言佶屈聱牙。
《春秋》
春秋笔法 一字喻褒贬
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
以类似今天新闻标题的形式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
语言简括,准确简明,微言大义、暗寓褒贬,表达思想主张。
《左传》
叙事艺术
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在保证真实叙述历史事件的基础上,通过史料的取舍、叙述的详略,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情节化。
例如《郑伯克段于鄢》记叙春秋初期郑国王室内部兄弟、母子之间一场争夺王位的残酷斗争。《左传》作者仅用五百多字,就把事件的起因、发展、结局和尾声叙述得明白生动,把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刻画得鲜明突出,令人难忘。
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既保证了叙述的真实亲切,也便于引入一些细节描写和人物语言,从而增强事件的故事性和意趣,避免枯燥乏味丶史事记述。
《左传》以擅长叙写战争著称,记叙了千余场战役,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述。
对战争场景的描写,生动鲜活,让人如同亲历。
《晋楚城濮之战》,作者将两军阵势、将帅,各路兵马的战况,描写的如在人眼 前。而且还有变化波折,或直进取胜,或退而夹击, 文字虽短,却参差起伏,生 动如画
运用细节描写和人物言语,同样是以全知视角观照的结果。
例如《晋楚邲之战》,楚军突然发动进攻,晋军仓促应战,争相过河。
写人艺术
人物形象性格鲜明
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把人物置入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塑造。
不仅能写出人物某一些方面突出的性格特点,而且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的多个侧面,有的甚至能写出性格的发展。
辞令艺术
理富文美的外交辞令成为《左传》最耀眼的部分之一。
能够深入对方内心,把握其心理,言辞端正委婉,不卑不亢,道理充分,分寸恰当,使对方折服。
能够引经据典,言辞婉转伶俐。
名词解释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
是一部编年史,相传作者史鲁国太史左丘明。
与《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合成为《春秋》三传。
记事详赡生动,情韵并美,文采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有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国语》
《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国别史。
全书21卷,分别记载周王朝及齐、鲁、晋、楚等国的史实。
以记言为主,整体风貌质朴平实,后人称《国语》为《春秋外传》。
《战国策》
《战国策》杂记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 各国之事。
内容以纵横家言为主。风格辩丽恣肆。
西汉刘向整理编订成33篇,定为现名。
文学特色
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叙纵横家的游说之辞,主要目的是要听者信服自己的说法,所以往往大肆敷张道理,营造气势,因此造就了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例如《苏秦始将连横》
把我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例如:《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1)说辞中经常运用比喻和寓言,是《战国策》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列如《庄辛说楚襄王》为了说明戎惕忧患、励精图治则强国,贪图享乐、亲近奸佞则王国的道理,使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事理明晰透辟。
2)使用寓言说事,也是《战国策》常用的手法。例如《孟尝君将入秦》苏秦以“东国之桃梗”远赴西岸遇难不归的寓言,表达孟尝君不应远离本土以赴虎狼之穴的意思。寓言达意,浅白明了。孟尝君果然取消了赴秦的计划。
《战国策》中还有很多巧妙的比喻和寓言故事
比喻:狡兔三窟、唇亡齿寒、驱群羊攻猛虎、抱薪救火、危于累卵、轻于鸿毛,重于泰山……
寓言: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之鸟……
这些寓言和比喻的使用,不仅使事理明白如画,也使文章形象生动,饶有趣味而富于文采。
先秦诸子散文
春秋末至战国初:《论语》、《老子》《墨子》 《论语》多为简短的语录 《老子》篇幅短仄,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墨子》开始逐渐有论说文的基本规模,但质朴无文,同时也还有语录体的篇章。 战国中期:《孟子》《庄子》 它们开始摆脱语录体,往往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语言迭出,行文波澜起伏,有比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战国后期:《荀子》《韩非子》 它们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
《论语》
是以记录孔子言行为主,兼记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
通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来展示孔子的思想。
在汉代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论语》本子:《齐论语》、《鲁论语》、《古论语》,我们今天看到的是《鲁论语》。
《老子》
道家学派的开山著作,篇幅简短,形象化说理,语句上韵散结合,部分整章用韵。
《墨子》
墨子,名翟
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和儒家并称“显学”。
保存了墨子以及墨家各派的基本思想。一般认为《墨子》的作者是墨子的弟子。
文章特点
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质朴无华,遣词造句口语化。
《孟子》
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 主张行“ 王道” ,施“ 仁政” ,是对孔子思想正统的承袭和发展 被称为“ 亚圣” , 与孔子并称“ 孔孟”
孟子
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
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是对孔子思想正统的承袭和发展,所以孟子被称为“亚圣”,“孔孟”并称。
孔子和孟子开拓的儒家思想传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名词解释
《孟子》是孟子所作,继承并拓展了儒家的思想传统。
铺张扬厉,富有雄辩色彩。
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语言说理。
文学特点
具有极强的雄辩色彩:
一方面善于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将对方引入自己的说理逻辑中,使之心悦诚服。
另一方面,说理气势丰沛,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
善于以典型事例、引喻譬义,或是以寓言故事说理,使说理生动易解,深入浅出,并使对方信服接纳。
《庄子》
现在通行的《庄子》是郭象注本
《外篇》、《杂篇》是其弟子和后学所作。
《内篇》7【庄子所作】
《外篇》15
《杂篇》11
《庄子》的寓言,“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描述了众多形色奇谲、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寄寓了惊世发聩的深刻思想和沉重情感。
异彩纷呈的故事
《庄子》以寓言说理,讲述了许多精彩的故事。
这些故事的情境和内涵,都远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所以神奇杳渺,引人入胜。
《庄子》用许多寓言故事说明道理,行文中充满故事情节,使说理具有形象性和趣味性。
例如:庄周梦蝶、庖丁解牛、螳臂当车、西施病心……都是人们所熟知的故事。
奇幻谲诡的想象
《庄子》异彩纷呈的故事,是建立在奇幻谲诡的想象之上的。
《庄子》的想象,神思迭出,离奇多姿,令人想所不及;移步换形,应接不暇。
例如:《逍遥游》写鲲鹏南迁,鲲鹏的变化以及形体的巨大
空灵飘忽的文风
《庄子》的每一个故事都形象生动,想象奇幻飘逸,不受寻常情理的拘束;
全片由一个个寓言故事连缀而成,故事之间是跳跃式的承接,这就造成了结构、行文的空灵飘逸。
例如《秋水》连续写了七个寓言故事,七则寓言故事联翩而出,移步换形,就像风行水上一样空灵、自然、飘逸。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忽而叙事,忽而印证,忽而譬喻,忽而议论”。
谐趣和讥刺横生
《庄子》的文章谐趣和讥刺摇曳横生,许多寓言都带有谐谑和讽刺的意味,往往连珠并玉,难分彼此。
例如:触蛮之争,批判执政者为了争夺土地而发动战争,造成灾祸,而她们所争夺的,只不过比蜗牛角更加渺小的利益。
精湛传神的文笔
《庄子》描写人物寥寥几笔就写出了人物鲜明的形神特征。
例如:《逍遥游》中描写神人,就其体貌、饮食、行为举止略加点染,就呈现出神人冰心玉壶般纯洁的境界和飘飘仙风。
文学色彩
《荀子》
荀子
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
荀子对儒家学说的薪火相传贡献极大。
说理文的特色
先秦说理散文发展到荀子,已经成熟。
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
长于比喻,但很少用语言。
比喻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例如《劝学》
《韩非子》
先秦诸子著作中使用寓言最多的,一共三百多则。
买椟还珠、郑人买履、自相矛盾、曾子杀猪
韩非的说理文,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级善分析,条理严密,一轮透彻在前秦说理文中自成一格
孟庄中 荀韩后 论语老墨至春秋
屈原
作品
《离骚》
《天问》
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共有370余句,1500多字,是仅次于《离骚》的长诗。
它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远古历史、社会现实等,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问题。
体现了诗人的见识广博、思想深刻以及勇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同时保留了许多神话传说和远古史料,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招魂》
一般认为是屈原替楚怀王“招魂”的作品,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它的特点:1、结构精密;2、长于铺排描摹。
《九歌》
清新幽渺
《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11篇是一 组祭神的歌曲,一般一歌主祭一神。
《礼魂》是通用的送神曲。
艺术表现特色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祭神歌舞的基础上加工创作的,既写出了神的灵异,又 将神灵人格化,寄托了屈原的身世之感和讥讽之意,例如《湘夫人》;
清新幽渺的境界、奇异深浓的情感以及曼妙清新的描写相结合,造就了奇特瑰 丽、色彩斑斓的意境,例如《山鬼》;
抒写神与神之间、神与人之间的恋爱故事,有一种凄艳怅惘的情调。
《九章》
平实素朴
《九章》是屈原的作品;《九章》之名,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九叹》。
《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最早】和 《悲回风》9篇诗歌,非一时一地之作;
楚辞
名词解释
屈原等人开创的新文体,”楚辞“之名最早出现在西汉。
刘向编集屈原、宋玉以及西汉贾谊等人的作品命名为《楚辞》。
王逸为其作注名为《楚辞章句》。
产生的原因
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
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的巫风、巫歌关系密切。
有特色的楚地风物的描写,楚地方言的运用,造成浓郁的地域特色。
受到北方文化的影响,南北文化的交流。
楚辞与赋的区别
从体式上而言:楚辞依“ 兮” 而咏,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拘; 赋少用虚字,句式铺排偕偶,比较整齐。
从性质上而言,楚辞以抒情、议论、描绘为主,主观抒发意味特别浓重,赋以客观的咏物、铺排摹画为主,缺少主观情感的抒发。
楚辞的文体特征【简答】
典型的楚辞体,在诗风、体式、语言上均具有某些共同特点:
从诗风而言,想象丰富,铺排夸饰,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从体式而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增长,句式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多写楚地风物。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频繁写入楚辞,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的标志。
《离骚》
《离骚》是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
名词解释
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
表现诗人追求理想的品格和深厚的爱国情感。
情感浓烈,想想奇幻。
题义
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
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王逸:“离,别也;骚,愁也。”《楚辞章句》
今人游国恩:“《离骚》可能本是楚国一种歌曲的名称,其意义则与‘牢骚’二字相同。”
精神价值
“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
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艺术表现成就
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离骚》所表现的社会内容,完全摆脱了现实生活的固有逻辑,而进入奇幻神异的想象境界。
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具有象征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
比兴手法的拓展
《诗经》所开创的比、兴手法,为屈原继承作出很大拓展。
《离骚》对比兴的开拓,在于它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熔铸成浑融的艺术境界,使之具有象征的意义。
《离骚》在《诗经》的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香草美人的托喻传统,影响深远。
结构和寓言方面的特点
结构方面。《离骚》是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全是围绕着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节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为中心,谋篇布局。前半主要实写历史,后半大体是虚写理想,一虚一实,回环往复,艺术境界层进层新,使思想情感得到尽情挥洒。
形式方面。屈原既采用了民歌的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见的新的文学形式。
语言方面,丰富多姿,双声叠韵,既丰富了诗歌的境界,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吸收方言入诗,增强楚辞的地域特色。
宋玉
名词解释
宋玉是屈原之后的一位楚辞作家,曾在楚襄王朝为官,职位不高,生活困窘。
《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之一
《九辩》
战国时宋玉所作
闵惜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
自悲生平。长于铺排描慕,意境圆融;入微的刻画描写,造语用词很可称道
韵散相见,长短不拘,抑扬变化。
双声叠韵字和重叠词的大量使用,增强了诗歌的文字美和韵律美。
作品
《九辩》
《高唐赋》
《登徒子好色赋》
等
学习进度:22%
秦汉文学
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秦代散文和李斯
贾谊、晁错与西汉散文初期
董仲舒、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东汉散文的演变
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
司马迁及其《史记》
《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班固和《汉书》
东汉其他历史散文
两汉辞赋
西汉初期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
司马相如、扬雄与汉大赋的勃兴
西汉中后期的其他辞赋创作
东汉辞赋的发展演变
两汉诗歌
五言诗的兴起和成熟
《古诗十九首》及其他五言古诗
两汉乐府民歌
秦代散文和李斯
《吕氏春秋》
成书于秦统一中国之前,由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撰的,文章比较短小,向来被视为杂家的代表。
文学特征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以道、儒、法、阴阳家的思想成分居多。
从文学角度看,最大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循表夜涉——因时制宜、刻舟求剑——因地制宜、引婴儿投江——因人制宜。
李斯
李斯的创作包括奏议和刻石文
以《谏逐客书》为代表的奏议文,铺陈排比,有纵横之气。
他的刻石文四言为句,三句为韵,形式独特,铺叙歌颂,气度宏大。
《谏逐客书》
李斯入秦十年,因韩人郑国为秦修灌渠事,秦大臣提议驱逐所有外来客卿。【创作背景】
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分析逐客和纳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不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
贾谊、晁错与西汉初期散文
于治国安邦有关的政论文
西汉初期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及其创作特色
在汉初众多政论散文家中,贾谊和晁错最具代表性。
其文章切近现实,长于分析和对策,情感浓郁,纵横驰骋,成为“大汉鸿文”的标志。
贾谊
文章风格
据实设论,理直气壮,情感激扬,切直晓畅。
铺饰排比,渲染淋漓,具有战国纵横家遗风
《过秦论》
是贾谊最负盛名的史论散文。
深刻分析秦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
集中体现了贾谊散文的气盛情浓、铺排渲染的特色。
其他作品
《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
《论积贮疏》
紧凑严密,说理透辟
《吊屈原赋》、《旱云赋》
晁错
散文的特点
切实中肯,质实朴厚,擅长分析,往往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的具体对策
例如《论贵粟疏》,论述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辞藻偕偶,句式铺排,层层比较,有战国策士遗风。
如: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论贵粟疏》的主要写作特点
切实中肯,擅长分析。以事实为依据,准确地剖析时弊,通过对常理、人情的细致分析提炼结论。
排比铺叙,驰骋纵横、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风气。
两个特点答题方式一样
西汉中后期散文
引经据典、以灾异论政:西汉中后期政论散文的主流新趋向
董仲舒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汉代被称作“为群儒首”,对推尊儒术尤其是今文经术贡献甚大。
代表作品
《春秋繁露》
《天人三策》——政论散文
文章特点
推衍《春秋》 天人相感、阴阳灾异思想,逻辑严密,引经据典,冷静沉稳,完全没有了西汉初期散文的纵横排宕之气。
刘向
校理《战国策》;创作了《新序》、《说苑》
奏疏文的特征
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奏疏文大都引经据典、切实平妥,《战国策叙录》文气盛壮,有纵横之风。
《新序》的特点
采集群书中的逸闻琐事编撰而成,寓含劝诫训教之意。
能以间简短笔墨,描写人物言行,传达其形貌和精神,继承《左传》的写人笔法
成为独立的故事,更具文学意味。
刘向《新序》《说苑》的文学价值。
采集群书中的逸闻琐事,以简短笔墨,描写人物言行,传达其形貌和精神。
逸闻琐事成为独立故事,对后来的文言小说产生了影响。
情真意切的叙事、抒情文
《报任安书》
是司马迁写完《史记》后给朋友的回信,信中抒写他无辜受刑的不幸和内心的痛苦,说明自己忍辱著史的理想,提出“ 发愤著书”论
是叙写个人怀抱之作,以其真挚浓烈的感情撼人心魄。
叙写生动,情感真挚深沉,感人至深。
名词解释、简答一个答案
《报孙会宗书》
杨恽[yùn] 给友人的回信。
以自然流丽的文笔摹画回归田园的悠然自适,情真意切,而其中又深含苦中作乐的无奈和怨愤。
《盐铁论》
桓[huán]宽编纂的政论文,以史为鉴,直切时事和政策,质直平实,采用对话体,与当时的主体文风不同。
东汉散文演变
东汉前期散文
疾虚妄、崇实诚
桓谭
《新论》29篇
《陈时政疏》
述说用贤纳言、赏罚公正、重农抑商之旨
《抑谶【chèn】重赏疏》
表现了鲜明 的返图谶迷信思想。行文朴实无华,开东汉士人抨击虚妄之先河。
王充
《论衡》
书中提出疾虚妄而立实诚、反华伪而贵独创、排晦涩而申通俗等写作主张。
特点:勇于忤俗逆流而昭彰事实,行文明白畅达。
东汉后期散文
散文的行文造语向着骈俪(对偶藻饰)方向发展
切中时弊、情感浓郁
王符
《潜伏论》
“志意蕴愤”
《实贡篇》
《考绩篇》
仲长统
《昌言》
思想庞杂,比较活跃,倾向是崇尚实用,充满变革的思想;
文风质朴而富于辩论色彩,言辞激烈。
《乐志论》
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文章潇洒美丽
写自己理想的生活
东汉后期散文的一般特征
东汉后期散文创作以王符、仲长统为代表
其文章有着求实的鲜明倾向,切中时弊;富于激情和文采
东汉其他散文
冯衍
《与妇弟任武达书》
是一封休妻信,表达方式铺叙排偶,真情实感。
叙写个人情事,情感愤切。
朱穆
以《崇厚论》、《绝交论》杂论著名。
两篇散文,针对时俗而发,于阐明道理之中,蕴藏深沉的情感。
文风朴实无华,辞不迫切而深刻达意。
张衡的《归田赋》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
《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 创作理想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文学成就
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通过剪裁,保证历史叙述的完整和真实,以及人物命运与性格的揭示。
例如刻画蔺相如的性格,只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重要事件,表现了蔺相如智勇双全、大公无私等多方面的品格。
“互见法”的文学表现功能
“互见法”是《史记》人物传记选用安排材料的重要方法,“互见法”的使用使人物的主要经历完整,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
展现了人物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多侧面的性格,使事件和人物均有血有肉,完整活泼。
刻画人物性格的经典方法
以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善于描写同类情境下不同人物的不同言行
主要人物之间的性格对比
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性格比衬
在特定环境中凸显人物性情
描写紧张激烈的环境和场面,把人物置入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去塑造
例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将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等人的性格描写的淋漓精致。
以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凸显人物某方面的精神风貌
司马迁写人物,除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外,还以富于表现力的细节,刻画人 物的性格特征。
用独白写心理以揭示人物性格
以他人的语言揭示人物心理
有作者在叙述与描写中直接点拨人物心理
《汉书》
《汉书》包括本纪12、传70、表8、志10。
名词解释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作者班固。涵盖时间为西汉历史。
体例基本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传。全书100篇。
叙事平实稳健,结构组织严谨,语言典雅凝练。
文学价值
《汉书》叙事平实稳健,文章组织严谨,语言典雅凝练,不失为史传散文的典范。
《汉书》最负盛明的人物描写,是《李广苏建传》中对李陵、苏武的精细刻画。
通过精彩的细节和场面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神貌;
通过人物所处的环境、及其在环境中的语言、行为等的描写,摹声绘形 ,细腻地揭示人物的微妙心理、曲折复杂的心态。
例如”苏武传“塑造了苏武忠贞不渝的爱国者形象。【苏武牧羊】
《汉书》叙事翔实平妥,笔法严谨,是一部信实可据的优秀史著。
学习进度:33%
东汉其他历史散文
《吴越春秋》
作者:赵晔
内容
前五卷,记叙吴国历史,主要内容是伍子胥去楚奔吴和破楚报仇的事。
后五卷,记叙赵国的历史,主要描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以灭吴雪耻的故事。
文学特征
在记录历史中加入虚构和传说,编写曲折生动、扣人心弦的故事。
刻画人物手法细腻传神,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对传奇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越绝书》
作者:袁康、吴平
产生于东汉
《吴越春秋》与《越绝书》的异同
相同点
都记载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
都虚构了荒诞的故事
都采用了神话民间传说
与后世的传奇小说相近
不同之处
在结构上,《吴越春秋》前后连贯成篇,《越绝书》各篇相对独立
在内容上,《吴越春秋》集中记述吴越争霸的故事,《越绝书》还有地理、占气等专篇。
从文学角度来看,《吴越春秋》更具文学性。
行文挥洒自如只能形容《史记》。不能形容《汉书》
西汉初期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
汉初创作的主要成就在辞赋 创作趋向是从浓情质实到失情华丽,由骚体到赋体的发展
贾谊
汉初思想家中忧患意识最为深浓
骚体赋
《吊屈原赋》
借凭吊屈原发抒政途受挫、怀才不遇的幽愤
《鵩[fú]鸟赋》
是幽愤无奈而后的豁达
《旱云赋》
表现了贾谊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
贾谊骚体赋的特点【简答】
抒情述志,情感浓郁。
如《吊屈原赋》直抒胸臆。借凭吊屈原发抒政途受挫、怀才不遇的幽愤
直抒胸臆,议论多于形象。
也善于写景状物,文采可观。
如《旱云赋》描摹云气涌起,波动连绵,细腻形象
《西京杂记》
记载“ 梁孝王忘忧馆时豪七赋” , 创作倾向阿谀颂德,游戏文字 。
内容
即枚乘《柳赋》、路乔如《鹤赋》、公孙诡《文鹿赋》、邹阳《酒赋》、《几赋》、公孙乘《月赋》、羊胜《屏风赋》。
创作特点
在创作上,它们完全脱离了贾谊抒情言志的优良传统,而走向游戏文字和阿谀颂德。
在表现手法上,已经显露出铺排描摹的迹象。
枚乘
对辞赋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作品
《七发》
标志着枚乘开创大赋的典范作品
标志着汉大赋的形成
《梁王菟园赋》
《柳赋》
《七发》的创作特点
铺叙描摹,夸饰渲染
例如“曲江观涛”摹写江涛的汹涌澎湃。
失去作者自我的真情实感,这是与骚体赋相比的根本性的转变。
遣词造句方面,走向繁难和华丽。
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
辞赋
赋:作为文体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
骚体赋
以抒情述志为主,体式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
贾谊《吊屈原赋》、蔡邕《述行赋》
大赋【汉大赋】
以状物摹绘为主,铺排夸饰,文辞富丽
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张衡《二京赋》等
抒情小赋
篇幅短小,铺叙摹绘减少,抒情成分增加,是汉赋发展的新趋向
张衡《归田赋》
司马相如
《天子游猎赋》
它的根本特色不在抒情述志,而在于逞竟才学和炫耀文字【创作心态】
特点
采用问难的结构、整齐排偶的句式。
丧失了真情实感
空间的极度排比
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
遣词用语更加繁难僻涩。
《子虚赋》、《上林赋》
抒情述志的赋作
《长门赋》
将陈皇后的遭际与自己的悲凉巧妙融合在一起,抒发悲郁孤愤之情。
抒情手法纯熟,情景交融。
《美人赋》
《哀二世赋》
司马相如大赋的创作特点及其贡献
以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铺排夸饰,文辞富丽。
如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极度发展了大赋的表现方式
具备了汉大赋这一文体的鲜明特色,实现了文学表现自身的长足发展。
简答
扬雄对大赋创作的拓展
《逐贫赋》《长杨》《甘泉》《蜀都》《河东》《羽猎赋》《校猎》
拓展了大赋题材领域
写祭祀,如《甘泉》、《河东》二赋
把笔触从京师移到外郡,描慕都市、郡邑的繁华,如《蜀都赋》
其《校猎赋》《长杨赋》继承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模仿山水,描绘宫殿,排比物产,烘染田猎。
进一步加强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
《蜀都赋》通篇铺排夸饰蜀郡山水的雄伟,物产的丰饶。
《甘泉赋》全篇描摹甘泉宫的壮伟华丽,恍如神仙的居所。
《河东赋》在歌颂了五帝三皇的美德后,继而颂美“函夏之大汉”。
《校猎赋》大部分篇幅摹绘田猎场面,以理想帝王的样子来叙写现实帝王的仁政,以期其遵循为政之道,这样做达不到讽谏目的。
《长杨赋》同样欲讽反颂。
艺术表现上有新的变化
篇幅比以前的大赋缩短
描摹对象比较集中
往往采取“以美为讽”、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
西汉中后期的其他辞赋创作
骚体赋
汉武帝刘彻——《李夫人赋》
怀人主题,描写对李夫人的怀念。
刘彻想要写自己思念李夫人,却远画对方孤处荒草坟茔的情境,成为后世作家创作同类作品经常使用的手法。
刘歆——《遂初赋》
是纪行赋的开山之作,后代游记的先声。
整个作品都是作者自己的所遇、所感、所思,具有浓烈的情感和鲜明的自我色彩。
比较注意抒情手法的变化,哀景悲情,相合相契。
班婕妤——《自悼赋》
抒写自己从入宫到被废黜过程中的心态变化和感受,深刻而细腻,十分感人。
例如:得宠时,把勤勉自修、忧衰惧弃的心态刻画的非常充分。
抒情、咏物短赋
东方朔
《答客难》
《非有先生论》
在理性洞明之下蕴藏着深厚沉重的悲怨之情。
司马迁
《悲士不遇赋》
把士不遇时的孤愤,直接而浓烈的喷发出来。
孔臧
《杨柳赋》
《蓼(liǎ o)虫赋》
咏物短赋,托物言志
王褒
咏物赋到了王褒,有了重大发展
字子渊
《洞箫赋》
创作特点
全文写乐器和音乐,完整而集中
咏物自况,融入浓烈的情感
遣词造句,仍存铺夸佶屈的风气
存在铺夸佶屈的风气
贡献
以咏物自况,把自己的遭际和情感完全融入对洞箫的描述之中,和一 般的象喻关系浅露直接的咏物赋相比有了质的飞跃。
全文只描写乐器和音乐,显得完整而集中,开创了全文写音乐的先河。
贡献只有两个,不要和特点混淆
东汉辞赋的发展演变
东汉的骚体赋创作
班彪《北征赋》
班固的父亲
情感浓郁沉重。
记述行程,感古伤时,描绘悲凉景物,以及安穷乐道思想的表达。
冯衍免官归故里后写了《显志赋》
叙写“时俗险厄”的悲愤及其家门不幸的愁思,表达他隐居高蹈的志愿。
《显志赋》受屈原影响较大,反复铺写愤郁不平,尤其是以象征手法表现自己志行高洁。
然而,冯衍的《显志赋》所表达的思想倾向,与屈原有本质区别,遣词用语,也没有屈原那样宏丽富赡。
蔡邕《述行赋》
记叙途中所见,又借古讽今,抒发郁愤不平之情,批评的矛头直指最 高统治集团。
这篇骚赋,前半吊古,后半伤今,层次清晰而意图明确。
前半部分描写过去的历史,以衬托当下国家忧患
例如:写征途遥远、云阴气凉、秋雨连绵,借以烘托悲凉气氛,抒发愤郁的心绪。
东汉赋体创作的演变
东汉赋体文学呈现为由大赋向抒情小赋的演变
班固《两都赋》
1. 不局限与田猎、宫殿和山川,而以京都为主——题材和内容上
2. 不在通篇描摹,而加大了讽谕劝导的部分——谋篇布局上
3. 主客问答和抑客扬主的基本结构
4. 描摹夸饰的基本手法和鸿篇巨制的篇幅没有变化。
张衡
发明地动仪的那位哦!
在赋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作家
《二京赋》
加入了市井生活,成为京都大赋的极致,也是汉大赋的绝响。
除描绘苑囿、田猎、宫室等外,还把商贾、游侠、辩士以及街市、百戏等市井 万象写入赋中,展示了一幅都市生活全景图。
铺陈胪列,细致描绘,规模、容量和篇幅都超过前人
特色与贡献
《归田赋》
抒情小赋
东汉抒情小赋的开端
创作特色:形制短小
语句清丽流畅,绝无夸饰堆砌
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情志,个性鲜明
贡献:标志着汉赋创作倾向的重大转变。
特色与贡献
赵壹
《穷鸟赋》
以“穷鸟”隐喻身陷困厄的自己,也反映着东汉末年士人共同的困境。
《刺世疾邪赋》
把春秋至秦汉统治者争夺私利、不顾民众死活的政治实质揭露无遗。
激烈地抨击时政,直抒愤激情感,毫不粉饰,在汉赋中实为罕见。
祢衡
《鹦鹉赋》的艺术特点如下:
通篇比喻象征,以鹦鹉比喻士子
这篇文章以反讽手法,赞赏鹦鹉“顺从以远害”、“驯扰以安处”,实则自己困厄 无奈的委婉表白。
正言曲说,加重了悲哀的浓度。
通篇比喻象征,抒情深沉浓郁,艺术水平颇高。
汉代辞赋汇总
汉初
骚体赋
贾谊
《吊屈原赋》
《鵩鸟赋》
《旱云赋》
汉大赋
枚乘
《七发》
司马相如
《天子游猎赋》
扬雄
《蜀都》
《甘泉》
《长扬》
《河东》
《校猎》
其他
司马相如
《长门赋》
西汉中后期
骚体赋
汉武帝
《李夫人赋》
刘歆
《遂初赋》
班婕妤
《自悼赋》
其他短赋
东方朔
《答客难》
司马迁
《悲士不遇赋》
孔臧
《杨柳赋》
《蓼虫赋》
王褒
《洞箫赋》
东汉
骚体赋
班彪
《北征赋》
蔡邕
《述行赋》
冯衍
《显志赋》
大赋
班固
《两都赋》
张衡
《二京赋》
抒情小赋
张衡
《归田赋》
赵壹
《穷鸟赋》
《刺世疾邪赋》
祢衡
《鹦鹉赋》
两汉诗歌
五言诗的兴起和成熟
五言诗的起源
先秦民歌中有一些五言的片段。
西汉的乐府和歌谣中具有更多的五言成分。
到东汉初期文人的诗歌中,就产生了成型的五言诗。
班固的《咏史》是五言诗正式产生的标志;
班固的《咏史》和应亨的《赠四王冠诗》是最早可考的五言诗;
张衡的《同声歌》秦嘉《赠妇诗》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渐趋成熟
《古诗十九首》及其他五言古诗
《古诗十九首》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
《古诗十九首》
最初载于《文选》,产生于东汉末年,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
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朴实的情感的思绪——情思内涵
《古诗十九首》的主要情感内涵
1. 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
思念家乡亲人。
从思妇的角度,抒发她们的闺思和愁怨。
2. 游子士人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及其人生的某些观念
功业迟滞的焦灼和失意
世态炎凉的深刻感受
感到人生短暂、飘忽如寄
3. 离愁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基本的情思内涵。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表现特征
意蕴多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现风格
例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浅近自然、不假雕饰而富于表现力。
例如:“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情思与景物、情境的融合
例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全篇都是写牛郎织女的传说,却把游子思妇的离别情感融合了进去。
《文选》中所选的假托苏武和李陵的“苏李诗”【7首】,应是东汉末年
两汉乐府民歌
乐府【名词解释】
本义是指掌管音乐的行政机关。
魏晋之后,人们把乐府机关整理、演唱的诗歌也成为乐府。于是,乐府又成为诗体的名称。
汉代乐府诗歌包括贵族、文人的创作和民歌。
分类
蔡邕最早对乐府诗进行分类。
蔡邕——蔡文姬的父亲
现在最受推重的乐府诗歌分类是郭茂倩的《乐府诗集》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等12类中。
汉乐府民歌的文学价值
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情感真挚浓郁,风格平实朴直。
从题材的承变上看
有讥刺达官显贵的诗
例如《鸡鸣》讥刺西汉末年贵戚王氏五侯,不仅写出王氏兄弟的狂傲,还揭出他们兄弟亲情冷漠。
有反映人民压卷战争的诗
例如《古歌》写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表现爱情婚姻
例如《艳歌何尝行》采用比兴手法,把夫妻生死相依的真挚情感表现的非常深刻。
在婚恋诗中反映社会性的问题
例如《陌上桑》,写桑女秦罗敷以夸饰夫婿的地位和英姿,巧妙拒绝太守的公开调戏。
表现生活艰难和飘泊游荡
例如《东门行》写一个贫民,因生活困苦铤而走险,揭示民众被迫无奈,走上反抗道路的情状。
表达人生哲理
例如:《长恨歌》指出生命和时光的可贵,鼓励人们珍惜。
从艺术表现手法的演变上看
创作特色
与周民歌相比,增加了叙事成分,很多民歌都有情节,有点还有人物描写。
汉乐府民歌抒情真挚浓郁,有直抒胸臆的作品,同时也善于用比兴、叙描的手法抒情。
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突破了《诗经》四言诗为主的格局,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成为后世五言诗的定型。
没有了重章复沓;语言浅近直白,多用口语对话,富于表现力。
艺术特色
具有很强的叙事性
抒情真挚浓烈
以杂言和五言为主,语言质朴浅白
魏晋南北朝文学
建安诗歌
首开风气的曹操
建安之杰曹植
其他建安诗人
正始诗歌
正始时代与诗歌创作
阮籍、嵇康
两晋诗歌
泰康诗风的总体倾向
刚健诗人左思与刘琨
游仙诗与玄言诗
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南北朝诗歌
元嘉诗坛
永明使
梁陈诗歌的多元化化发展
北朝诗歌及瘐信
子主题
南北朝乐府民歌
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
建安时期
正始时期
两晋时期
南朝时期
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小说
小说创作的繁荣
志怪小说
志人小说
魏晋南北朝
东汉
三国
魏
蜀
吴
两晋
西晋
东晋
南北朝
建安诗歌
首开风气的曹操
曹操父亲的养父:曹腾;曹操父亲:夏侯嵩;曹操部下:夏侯渊;曹操本人:曹瞒。 字孟德。
曹操诗歌的创作成就
曹操首开以乐府古题自作诗,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例如《蒿里行》写诸侯起兵伐董卓而内讧事,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民生凋敝的苦难现实。
《蒿里行》原为挽歌,这里借用悲凉之感。 《薤露行》《蒿里行》被评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曹操的诗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短歌行》后人评词诗: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步出夏门行》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步出夏门行》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纯然描写自然景物的山水诗。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被鲁迅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曹操诗歌的艺术成就
曹操统一天下的雄心,交织在他的诗歌中,形成了他古植悲凉、慷慨沉雄的艺术风格。
曹操的诗大都写得高远阔大,语言质朴,气势雄伟,有君临天下的气度及坚若磐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建安之杰曹植
建安诗坛最杰出的诗人,“游仙诗”的创始人
曹植诗歌的分期
以曹操死为界,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
例如:《白马篇》通过写一个青年英雄的机智勇敢、英勇卫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憧憬,气势豪放而情绪激昂。
曹植前期的作品,在抒写志向抱负的同时,也常常弥漫着战乱环境所赋予的悲凉情思和人生无常的叹息。
后期: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郁愤心情。
例如:《赠白马王彪》
诗人通过转蓬流转无根、惊悚不安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凄楚悲怆之情。
诗歌艺术特点
曹植的诗歌内容丰富充实:军旅政事、宴游送别、咏史游仙、赠答酬酢、抒情述志,无不之于诗。
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荣《诗品》】。他的诗歌华丽壮大,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曹植诗歌“壮大”,是指他诗歌雄健豪放的特点。
由于他生活在战争年代,成长于戎马倥偬【kǒngzǒng】之中、曹操的熏陶以及个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杰出的才能,使他的胸襟气宇较为广阔,所以即使后期受到猜忌压抑,发自胸臆的也是英雄失路的悲凉之气。
在艺术表现上,由于他多选择广大的意象、大幅度的动作和巨大的数目,也使他的诗歌有豪放壮大之美。
曹植诗歌雄健豪放的成因及表现
曹植诗歌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情感色彩和鲜明的声色上。
如:“石榴植前庭,绿叶摇缥青。丹华灼烈烈,璀璨有光荣。”描绘了榴花似火,绿叶摇青的美景,都是声色鲜丽的精彩之句。
曹植的诗歌还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不仅出现了律句,还出现了律联。
曹植还善于起调,工于发端,往往在全篇之首用警策之语,振起全诗。
谢灵韵誉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钟嵘也说他的诗是“璨溢古今,卓尔不群”。
其他建安诗人
建安七子
子主题
曹丕
蔡琰
建安风骨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建安时期,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
汉末魏初诗歌创作的时代风格
在诗歌特点上,建安时代的诗歌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
在思想上,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完全是抒发自己的情怀,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在形式上,追求辞采华美但又不假雕饰。
代表诗人有:三曹、建安七子以及女诗人蔡文姬。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蔡文姬:蔡琰
名词解释
正始诗歌
主题
主题
主题
中心主题
主题
主题
主题
中心主题
主题
主题
主题
中心主题
主题
主题
主题
中心主题
主题
主题
主题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志怪小说
晋代:《博物志》和《搜神记》 南北朝: 《续齐谐记》、《拾遗记》 、《异苑》、《幽明录》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受巫师、方士神仙之说的影响。
受佛经故事的影响。
出现了《博物志》、《搜神记》、《幽明录》等志怪小说集。
志怪小说【名词解释】
所谓“志怪”,即杂谈神仙鬼怪者,起于魏晋南北朝。
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异域奇物及佛法灵异,大多宣扬宗教鬼神思想, 其中也有些民间故事和传说具有积极意义,代表作有《搜神记》。
志怪小说对后世的小说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还包括《续齐谐记》、张华的《博物志》。
《搜神记》
作者:干宝,字令升【今河南新蔡人】
思想内容
积极意义的古神话、现实意义的民间传说。
目的是宣扬鬼神真有,反映人民对坏人坏事进行斗争的正义精神和智慧勇敢。
艺术风格
结构完整,描写生动,初具短篇小说规模。
故事离奇,想象浪漫,注意刻画人物性格,情节曲折,文笔华丽。
思想艺术特点
鞭挞恶势力,揭露官吏罪行
反映战乱灾难事件,向往美好生活
反映封建桎梏对自由婚姻的摧残,追求美好爱情
赞扬斗争精神
解释自然现象, 表现战胜自然灾害愿望。
志人小说
志人小说成为后世笔记小说发展基础 《世说新语》成就最高 《郭子》纯记事实,很少评论; 《西京杂记》内容庞杂,记述西汉人物轶事 《笑林》3卷,记述短小的笑话,所记民间笑话,具有机智辛辣风格,此书一出,开后世诽谐文学先河。
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繁荣的原因
受到汉末至六朝品评人物的影响。
士族子弟有意学习名士言谈举止。
文人学士以熟悉故事为学问。
志人小说【名词解释】
“志人”,即记述人物言行片段者。
志人小说的兴盛原因是受士大夫阶层讲究名士风度,崇尚谈玄理而不谈政事,清议品评人物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以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
还保留下来的有《西京杂记》、《笑林》开后世诽谐文学先河。
《世说新语》
将竹林名士刘伶嗜酒如命的故事置于《任诞》篇。
作者:刘义庆
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现存志人小说的最高成就。
主要记述汉末至东晋的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特别详于士族人物的玄虚清淡。
通过此书可以了解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大致面貌。
艺术特色
语言精炼,简约含蓄,隽永传神。
既有典雅的词句,又有生动的口语,且富有哲理。
善用一言一行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隋唐五代文学
南北文学合流和初唐诗歌
初唐四杰
文章四友
吴中四士
盛唐的诗人们
李白
杜甫
大历诗坛
中唐诗歌
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唐代散文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唐五代词
古体诗
乐府
歌行
近体诗
绝句
五绝
七绝
律诗
五律
七律
唐朝
初唐
准备时期
上官体、沈宋、初唐四杰、陈子昂
盛唐
鼎盛时期
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
中唐
兴盛时期
大历十才子、白居易、元稹、韩愈、孟郊、李贺
晚唐
照期
李商隐、杜牧
南北文学合流和初唐诗歌
隋代文学
北齐、北周旧臣
卢思道、杨素、薛道衡:北朝诗风代表
北齐、北周入隋
卢思道:《从军行》;采用思妇,征夫结构,笔力苍劲,反映边塞生活。
重气质
杨素:《出塞》;流动粗犷深沉的悲凉情思,深雄雅健,慷慨呜咽。
薛道衡:闺怨诗《昔昔盐》;辞清句丽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杨广及其周围的南朝文士
隋初文学,南北诗风并存,到隋炀帝杨广,重文采的南朝诗风发展
整体风格
江总、许善心、 虞世基,南朝诗风带入隋朝。
梁、陈入隋
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
贞观诗坛
唐贞观年间 , 以唐太宗李世民为诗坛盟主 , 在他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 包括虞世南、上官仪。
受南朝诗风影响 , 重声律辞采;表现技巧上,由刚健质朴趋向贵族化和宫廷化。
上官体
指初唐宫廷诗人上官仪及其效仿者的诗体。
提出:六对、八对
多应制奉和之作,绮错婉媚,重视诗的形式技巧,婉转工整。追求声律辞采之美,多为五言。
王绩
其五言律诗,以平淡自然的话语表现自己的生活情感不施脂粉的朴素美。
代表作《野望》
初唐四杰
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
王、杨擅长五言律诗,卢、骆擅长七言歌行。
杨炯是“初唐四杰”中以五律见长的诗人。【单项选择选杨炯】
长于律诗,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
诗歌出现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思索人生哲理,描写场景题材开始走向市井。
杜审言与宋之问、沈佺期
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
杜审言
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是其最有名的五律诗
生动地写出了早春的气息,给人以华妙超然之感外,体现出丰满圆融之美
文章四友
指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四人律诗以五律居多。
其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宋之问
《度大庾岭》和《渡汉江》。
沈佺期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是早期七言律诗的成熟之作,是初唐七律的样板,声调流畅而蕴含深厚。
写给杜审言的诗
陈子昂与张若虚等
陈子昂
陈子昂的诗歌特征及对唐诗变革的影响:
复归风雅:追求风骨、比兴。
主要体现在 38 首《感遇》诗,继承阮籍《咏怀》,托物感怀,寄托深远。
骨气端翔,音情顿挫:诗中的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具有唐诗风骨,例如《登幽州台歌》
吴中四士
是初、盛唐之交的四位诗人
指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
刘希夷
《代悲白头翁》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杨广的诗歌特点——清丽明快
张若虚、刘希夷在诗歌创作的最大贡献是意境的创造。
盛唐的诗人们
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
有“诗佛”之称
3个写作风格及代表作
早年积极进去,《少年行》
后期隐逸的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
之后归于禅心佛性,《山居即事》
简述王维归隐诗的空静之美
创造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静逸明秀意境,多描写空山的宁静
有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善于通过捕捉自然景物来创造一种“无我”意境
受禅宗影响,诗中常有佛心禅趣,表现出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
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王维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写秋山雨后晚景,清新明爽,闲静恬美,诗人在 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 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王维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
例如:王维的《辛夷坞》全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涧户寂无人”插入其中,前 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
“寂无人”,在常人看来,该是何等的孤独寂寞!而王维则不然,因他所欣 赏的正是人在寂寞时方能细察到的隐含自然生机的空静之美。
那自开自落的芙蓉花,所展 示的正是自然造物生生不息的原生状态,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没有孤独,也没有惆怅, 只有一片空灵的寂静,而美的意境就产生于对这自然永恒的空、静之美的感悟之中。
孟浩然
代表作
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遇景入咏时,常从高远处落笔,自寂寞处低徊,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
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尽管孟浩然的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但非有意于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观其全诗,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豪侠诗人
王翰
其诗题材大多吟咏沙场少年、玲珑女子以及欢歌饮宴等,表达对人生 短暂的感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
《凉州词二首》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昌龄
风格特征
多为七言绝句。豪爽俊丽、绪密思清。
讲究立意构思,多写军旅生活之苦,诗风苍凉悲壮。
语言含蓄雄放,意境高远深沉。
代表作
《出塞二首》《从军行七首》
“七绝圣手”
宫怨诗《长信秋词五首》
边塞诗人
王之涣,仅存两首,慷慨雄放。景色壮阔,雄浑厚处《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 陶翰:五言诗为主,有边塞诗,风格悲壮。 如:《古塞下曲》
名词解释
以盛唐诗人高适、岑参为代表。
多写边塞诗。诗写边塞风光及边塞生活,诗风多慷慨悲壮 。
高适
盛唐诗人中,唯一高官封侯的人,渤海县侯。与岑参齐名,世称“高岑”。 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的典范之作是《燕歌行》。
高适的诗歌特点:
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直抒胸臆,风骨凛然,慷慨悲壮。
高适的诗以古体见长,尤以七古为胜
岑曾
最擅长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
诗歌内容
歌颂将士的战争生活,表现唐军的威武气势;
记述汉与少数民族互相团结、和睦相处的情景;
描绘西北边地奇异的自然景色和边塞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
写将士的乡思边愁。
边塞诗好奇的特点
写奇伟壮丽的边塞风光。
有的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促,声调激越,调奇。
语奇意新。
高岑【名词解释】
盛唐诗人高适、岑参齐名,世称“高岑”。
高适、岑参的诗歌多写边塞生活,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
王维的《辋川集二十首》采用的是五绝
《辋川集》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时写的一组小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
李颀:浑刚健中带有玄幽之气 。 代表作:《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古今七律第一是 杜甫 的《登高》
唐人七律之首是 崔颢 的《黄鹤楼》
李白
了解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 诗仙”
其一生有5个阶段
蜀中时期,是李白读书习剑、学道漫游的时期
以安陆为中心的漫游和首入长安时期③长安时期,是李白生活创作的重要转折时期
以东鲁、梁园为中心的漫游时期
安史之乱时期
李白的乐府
主题
中心主题
主题
主题
主题
唐代散文
古文运动
理论主张及实践: 韩愈:文以明道、不平则鸣、辞必己出、文从字顺 文以明道:《争臣论》确定古文创作的指导思想,强调作家思想修养的重要性。 不平则鸣:《送孟东野序》 陈言务去:《答李翊书》反对因袭、模拟、要求散文要写出新意。 文从字顺:要求文字表达要流畅。 柳宗元:
中唐时期出现的一场由骈体向散体转变的文体革新运动。
代表作家是韩愈、柳宗元。
主张文以明道。
韩愈
主张
散文成就
杂文
自由随便,充满文采,新颖奇妙,随意挥洒。
《送穷文》《进学解》
赠序文
借题发挥,委婉多姿,切中时弊。
《送孟东野序》《祭十二郎文》
短文
嘲讽现实,议论精辟。
《伯夷颂》《咋说》《获麟解》
碑志和传记
子主题
子主题
柳宗元
主张
文体主要有:人物传记、山水游记和寓言等文学散文,其中山水游记是其散文精品。
《永州八记》
柳宗元在流放永州时写的一组山水游记。
其中代表作有《始得西山宴游记》、《至小丘小石潭记》等。
富有诗情画意,写景传神,借景物抒发怨愤之情。
文学散文的艺术风格
寓言散文大多数结构短小而富有哲理意味。
山水游记善于选取深奥幽美的小景物,精心刻画,极具艺术之美。有时采用直接象征手法,移情于景。
总体艺术风格沉郁凝练,冷峻峭拔,具有凄幽、愤激、冷峻的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晚唐的讽刺小品文
晚唐时期出现的一种文体,篇幅短小精悍,多为刺时之作,批判性强,情感炽烈。
皮日休:《读司马法》《鹿门隐书》
陆龟蒙《笠泽丛书》《野庙碑》
罗隐:《馋书》《英雄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