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国教育史-美国近现代教育制度
考研教育综合333-外国教育史-美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知识点汇总梳理,包括:殖民地普及义务教育、贺拉斯·曼与公立学校运动、莫雷尔法案、六三三学制、八年研究、初级学院运动。
编辑于2022-04-01 19:24:06美国的近现代教育制度
殖民地普及义务教育
马萨诸塞州制订强迫教育法令
富兰克林建立第一所文实中学
贺拉斯·曼与公立学校运动
贺拉斯·曼
19世纪美国杰出的教育家,“美国公立学校之父”。
公立学校运动
背景
19世纪20年代起,为了满足人们对义务教育的需要,经济发展的需要,美国工人阶级牵起了设立免费公立学校的运动,贺拉斯·曼是主要推动者。
内容
公立学校运动主要是指依靠公共税收维持,由公共教育机关管理,面向所有公众的免费义务教育运动。 (公共税收维持+公共教育机关管理+所有公众+免费,“三公一免”)
特点
①建立地方税收制度,兴办公立小学。
②颁布义务教育法,实行强制入学。
③用免费教育的手段促进义务教育的普及。
评价
①实施免费的教育制度,促进低收入阶层的子弟入校学习,师范教育得到很大发展。
②标志着美国现代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
莫雷尔法案
背景
1862年,林肯总统批准了议员莫雷尔提议的《莫雷尔法案》(《赠地法案》)。
内容
①联邦政府按各州在国会的议员人数,拨给每位议员三万英亩徒弟,将赠地收入用来开办或资助农业和机械工艺学院,又称赠地学院。
②康奈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大学就是在这一法案的影响下创办或壮大起来的。
③赠地学院主要是进行农业与机械工艺教育,还有军事训练和家政教育等。
评价
①在农工知识方面,提高农业与机械工艺知识的地位,在大学获得与其他知识同等的地位。
②在高等教育方面,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民主化和大众化。
③打破了美国联邦政府不过问教育的传统。
六三三学制
背景
1918年,美国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提出了《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肯定了“六三三”学制。
内容
①美国教育的指导原则是民主的原则,每一个成员通过为他人和为社会服务的活动来发展他的个性。
②改组“六三三”学制,建立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的相互衔接的学校系统。
③开展综合中学,中等教育在包容所有课程的综合中学中进行。
评价
①肯定了美国的“六三三”学制和综合中学的地位。
②提出了中学是面向所有学生并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③提出七项目标:健康、职业、方法、公民资格、道德品格、高尚家庭成员、闲暇时间。
④对美国乃至其他国家的教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八年研究
背景
20世纪30年代起,进步主义教育开始关注高中,“大学与中学关系委员会”主席艾肯制订一项为期八年的大规模高中教育改革试验研究计划(“八年研究”计划),专门研究大学与中学的关系。
内容
在当时的200所中学中选出30所中学,与300所学院签订协议,挑选1475对大学生(每对包括一个进步主义学校毕业生和一个传统学校毕业生)进行比较。
结果
进步主义学校学生:①平均成绩略高 ②各科成绩略高 ③好奇心、思维力、表达力强 ④解决问题能力强 ⑤领导组织能力强 ⑥责任感强 ⑦全面性
提倡
倾向进步教育,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
特点
①参与实验的学校面广,有代表性。
②实验研究以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
③实验学校具有较大的自主权。
④实验主要围绕教育目的、教育管理、课程和方法等问题展开,揭示中等教育问题。
主要问题
①教育目的:高中除了升学,还要顾及个人发展和社会的关系。
②教育管理:对学校管理的最有效方式是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对教学大纲的计划、评价、再计划。
③课程和方法:采用综合课程。
④评估:重视教育过程和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的评价目标。
评价
①肯定了进步教育思想的价值,有助于促进进步教育的发展。
②促进高中与大学的衔接,引导很多学校进行教育改革。
③局限性:研究者几乎都是进步教育家,研究者的中立性被质疑,结果被质疑。
初级学院运动
背景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兴起的初级学院运动,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芝加哥大学率先建立全新的高等教育形式。
内涵
初级学院是一种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教育。
内容
①招生要求: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
②课程内容:传授比高中稍广的普通教育知识和职业教育知识,课程设置灵活多样。
③办学主体:由私人、教会、地方社区办学,不收费或收费低。
④求学过程:就近入学,可以走读,无年龄限制,无入学考试。
⑤就业升学:办学形式灵活,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就业,也可转入四年制大学的大三继续学习。
评价
①是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进程的产物,增加了大众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②初级学院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初级学院从美国推广到其他国家,推动世界高等教育的普及。
20世纪50年代《国防教育法》
背景
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教育质量差被批评,苏联卫星上天,改革教育的呼声强烈,1958年颁布《国防教育法》。
内容
①加强普通学校自然科学、数学、现代外语(新“三艺”)的教学。
②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③强调“天才教育”(精英教育)。
④增拨大量教育经费,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
评价
《国防教育法》旨在改变美国教育水平落后的状况,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
20世纪60年代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改革
教育质量改革
中小学结构主义课程改革
背景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教育过程》一书,引领了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课程改革。
内容
①重视早期教育
②逐级下放科学技术课程
③以结构主义教育指导思想知道编制课程结构
④采用发现法方式学习
⑤加强教师引导学生的作用
评价
布鲁纳教育改革历经10年,最终以失败告终:
①课程内容难度加大,多数学生难以接受。
②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发现法难以设计,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③优点:知识结构和发现法有为各国教育改革提供了经验。
教育公平改革
黑白人合校——《中小学教育法》
背景
为了解决教育不平等问题,1965年美国通过《中小学教育法》,肯定了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教育改革,重申黑白人学生合校的教育政策,制订了对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措施。
内容
①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
②促进黑白人合校
评价
该法案取消种族隔离,强硬规定黑白人学生合校,改变了黑人教育的面貌,促进教育公平。总之,该法案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改革
①增加教育拨款
②培养科技人才
③更新科研设施
④为学生提供贷款、奖学金
⑤改革课程结构,提升教育质量
20世纪70年代教育改革
生计教育
1971年,教育总署署长马兰首倡“生计教育”,以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为核心,引导帮助人们一生学会许多新的知识和技能,中小学成为生计教育的重点实施阶段。
“返回基础”运动
背景
20世纪70年代,公众对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普遍不满,针对中小学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薄弱问题掀起“返回基础”教育运动。
内容
①小学阶段:强调阅读、写作、算数教学,将精力集中于这些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上。
②中学阶段:将精力集中于英语、自然科学、数学、历史上。
③教师作用:教师应当在学校教育的一切阶段起主导作用,减少学生的自主活动。
④教学方法:练习、背诵、日常家庭作业、经常性测验等。
⑤考试制度:只有考试能决定学生升学或毕业。
⑥课程设置:取消选修课,增加必修课。
⑦班级管理:严明纪律。
评价
“返回基础”教育运动从实质上讲是一种恢复传统教育的思潮,引起教育界激烈的讨论,但意图在于提升教育质量。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教育改革 《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背景
1983年,提出《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是美国战后第三次课程改革的开端。
内容
①改课程:加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的教学(新五艺: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课程),是现代课程的核心内容。
②改标准: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对学生的成绩和行为表现采取更严格和可测量的标准。
③改教师:改进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训练标准、地位和待遇。
④改管理:各级政府加强对教育改革的领导和实施,提高必要的财政资助。
评价
积极影响
①教育质量:该报告以提高美国教育质量为中心,是20世纪80年代重要的纲领性文件。
②课程设置:加强了课程结构的统一性,恢复与确立学术型课程地位。
③学生方面:提高对学生的标准和要求。
④公众方面:增强公众对美国教育的信心,激发公众对教育的关注和资助。
⑤教育管理:加强联邦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即加强集权。
消极影响
①因过分强调标准化的测试成绩,导致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
②因教学要求过于统一,导致缺乏灵活性。
③因强调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使潜在的辍学人数迅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