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一、货币
货币银行学之货币思维导图,介绍了货币的职能与发展、货币形式及其演变、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货币制度、货币流通及货币层次的划分。
编辑于2022-04-03 01:46:58一、货币
货币的职能与发展
职能
价值尺度
观念上的货币(如商品标价100元)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首要条件是货币本身是商品,具有价值
流通手段
最重要的职能,现实的货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3个因素:
①待流通的商品数量;
②商品价格;
③货币流通速度。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X待流通的商品 / 流通速度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
贮藏手段
当货币退出流通,贮藏起来,货币便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具有的3个特征:
①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②必须是现实货币,而不是观念上的货币;
③必须是退出流通的货币
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还具有自发调节流通中货币量的作用
支付手段
货币作为交换价值而独立存在,非伴随着商品运动而作单方面的转移(赊销,延期付款,租金、支付税赋、预付货款、工资,清偿债务,赊购、银行信贷、财政收支、消费信用等)
所谓“流通中的货币”,就是发挥支付手段职能和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的总和
世界货币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发展和全球经济--体化趋势,当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便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世界货币职能主要表现为:
①作为国际间一般的支付手段,用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
②作为国际间一般的购买手段,用以购买外国商品:
③作为国际间财富转移的一种手段,比如输出货币资本、战争赔款等
货币的历史形成过程(发展)
简单价值形式
一种商品的价值个别地、偶然地通过另一种商品上
扩大价值形式
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可以分别由许多不同商品表现出来
一般价值形式
指一切商品的价值都体现在一种商品上,这种商品即一般等价物,担任这种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可能不固定
货币价值形式
指一切商品的价值固定地由一种特殊商品来表现,它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阶段
货币的本质
从商品抽离出来的一般等价物
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货币形式及其演变
1.商品货币
商品货币指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兼具货币和商品的双重形态,是足值货币,其面额代表了其价值,因此不具有信用。商品货币在成为货币前通常是广为接受的一般等价物,是具有物理形态的物品,主要包括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两种
(1)商品货币:从实物货币到贱金属货币,再过渡到贵金属货币
商品货币的发展最初经历了实物货币和贱金属货币,但由于金、银等贵金属具有价值稳定、质量均一、易于分割、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与储藏等特点,逐渐排斥了其他金属货币,最终从商品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2)贵金属货币:从称量货币过渡到铸币
早期的金属商品货币以条块形态出现,称为称量货币。 每次交易都必须对金属条块的重量和成色进行鉴定,以确定它们的价值,非常麻烦,从而金属铸币应运而生
(3)铸币:从足值货币过渡到不足值货币
铸币是政府按照一定成色和重量铸造的金属商品货币。铸币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商品交易。 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和交换的扩大,足值铸币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出现了不足值铸币
2.代用货币(表征货币)
表征货币是指代表商品货币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其面值与币材价值不等,本身不具有价值,由银行或类银行机构发行,可以与商品货币等价兑换
典型的代用货币是银行券
代用货币是指政府或银行用纸制造的代表一定成色和质量的金属商品货币的凭证,用它代替金属商品货币流通并可随时兑换为金属商品货币的货币。
3.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的现代形态,不再作为金属商品货币的代表物的货币
这种货币的购买力远远大于货币币材的价值,且不能自由兑换金属商品货币。信用货币的形式主要有纸币、辅币和银行存款
是由国家以法律形式强制发行并流通的,是以国家信用为支撑
信用货币的基本特征:
①不具有实足的内在价值,黄金基础也已经消失
②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实际上是银行的债务凭证
③具有强制性的特征
④国家可以通过银行来控制和管理信用货币的流通,把货币政策作为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手段
4.信用货币的未来——电子货币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将电子货币定义为: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
“储值”是指保存在物理介质中可以用于支付的价值,如IC卡,多功能信用卡等。这种介质被称为电子钱包。 “预付支付机制"则是指存储在特定软件或网络中的一-组 传输并可用于支付的电子数据,通常被称为“数字现金”
电子货币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①以银行为主要信用担保的电子借贷系统(银行卡)
②以信用卡为基础的电子钱包
③在互联网发行的数字货币
此外还出现了大量与非银行有关的电子货币形式,例如一些大型连锁超市的充值卡,网络支付软件(如支付宝、微信钱包)中的电子款项支付和存储,其实质均是一种基于现实货币的电子货币
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
交易媒介
降低交易的搜索成本和配对成本、促进劳动分工提高生产力效率
记账单位
加少相对价格数量,简化交易流程
财富贮藏
流动性最好的金融资产,实现购买力的跨期转移,但长期来看面临通货膨胀
支付手段
扩大信用,加快经济发展,如银行贷款满足企业投资需求
国际清偿力
方便国际贸易
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货币制度的含义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体系和货币流通结构及组织形式的总称,简称“币制”
货币种类
主币就是本位币,是一个国家流通中的基本通货,一般作为该国法定的价格标准。主币的最小规格通常是1个货币单位,如1美元,1英镑等
辅币是主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它是本位币的等分,主要用于小额交易支付
货币材料
货币材料简称“币材”,是指用来充当货币的物质
货币单位和货币金属
货币单位是指货币制度中规定的货币过量单位。 现代国货币都是信用货币,选择币材的技术意义已经超出经济意义,例如如何防伪等
货币单位的规定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
二是确定货币单位的“值”
当黄金非货币化后,则主要表现为确定或维持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或世界主要货币的比价,即汇率
货币的发行和流通
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一般规定辅币由国家铸造发行,对本位币则需要明确规定是自由铸造还是限制铸造
信用货币出现以后,最初是分散发行的,在当代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信用货币的发行权都集中在中央银行或指定发行机构。
货币的支付能力
无限法偿是指使用该种货币进行支付时无论支付数额多大,无论何种形式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无限法偿能力意味着该种货币的使用受到国家支持,或者说是国家强制使用的
有限法偿是指辅币能够与本位币以规定的比例进行兑换,但辅币只能由国家进行铸造,且只具有有限的支付能力,当货币的使用超过国家规定的限额时,接受者有权拒绝使用辅币结算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规定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是指在货币发行时须以某种金属或某几种形式的资产作为其发行货币的准备,从而使货币的发行与某种金属或某些资产建立起联系和制约关系
各国所采用的货资产上也有差别,目前各国货币发行准备的构成一般有两大类:
一是现金准备,现金准备包括黄金外汇等具有极强流动性的资产
二是证券准备,证券准备包括短期商业票据、财政短期国库券、政府公债等必须是在金融市场上可流通的证券
货币制度的演变
银本位制度
银本位制是指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的一-种货币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银币是本位币,是足值货币,可自由铸造,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银行券可自由兑换银币或等量白银;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人输出国境
各国相继放弃银本位制的主要原因是:
白银的价值低,体积大,不能适应日益扩大的大.宗商品交易的需要;随着勘探、冶炼等技术的发展,白银产量大增,需求则有所减少,而黄金需求不断增加导致白银价值发生很大变动,金贵银贱,影响着币值的稳定。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客观上就要求由金币充当交易媒介
金银复本位制度
平行本位制
金银同时是本位货币,两者比率有市场决定,国家不规定两者比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商品价格体系的混乱,市价不稳定
双本位制
国家不规定金币和银币之间比价,即金银的固定兑换比例,金银自由铸造,目的是克服平行本位的市价不稳定,但是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跛行本位制
金银同时是本位货币,国家规定金币和银币之间兑换比率,金币自由铸造,银币不能自由铸造,金银兑换比价固定。银币已经降到金币的附属地位
金本位制
概念
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千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
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一金平价来决定。
金币本位
金币本位制是指国家法律规定以黄金作为货币金属,即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金铸币充当本位币
币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也是狭义意义上的金本位制
①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而其他铸币(包括银铸币和铜镍币)则限制铸造,从而保证了黄金在货币制度中处于主导地位
②价值符号(包括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为金币,使各种价值符号能够代表一定数量的黄金进行流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现象
③黄金可以自由地输出入国境。由于黄金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转移,从而保证了世界市场的统一 和外汇汇率的相对稳定
金币消失的原因
1.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不平衡,少数国家拥有大量黄金储备,导致一些国家在政策上限制黄金输出,金币本位已经不复存在
2.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对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但是黄金开采量已近无法满足日益膨胀的黄金需求
金块本位
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是在一国内不准铸造、不准流通金币,只发行代表一定金量的纸币(如银行券)来流通的制度
纸币与金块施行有限制的自由兑换,即只有达到一定数额才允许用纸币兑换金块,小额纸币不允许兑换。这是一种节约黄金和避免黄金磨损的做法
金块本位制实行的条件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拥有大量用来平衡国际收支的黄金储备
以纸币、银行券作流通货币,不再铸造、流通金币
纸币、银行券的发行以金作为准备
辅币和价值符号不可以与黄金自由兑换
金块本位、金汇兑本位制没有金币流通,失去了金币自动调节机制,出现了通货膨胀
金汇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是指国家并不铸造金铸币,也不允许公民自由铸造金铸币,而是将黃金存放在一个施行金币本位制或者金块本位制的国家,规定在本国以银行券作为流通货币,货币规定含金量,本币可以与外币自由兑换,从而间接实现与黄金的兑换
实际上是一种附庸性质的货币制度,无法独立自主的保持本国货币稳定
以纸币、银行券作流通货币,不再铸造、流通金币
银行券不能兑换黄金,但可以兑换外汇
本国黄金和外汇存于另一个实行金本位的国家,允许外汇间接兑换黄金,并规定本国货币与该国货币的法定比率
信用货币制度(不兑现的)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以纸币为本位币,且纸币不能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
①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一般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并由国家法律赋予无限法偿的能力
②货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也不能兑换黄金,货币发行一般不以金银为保证,也不受金银数量的限制
③货币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领域,货币流通是通过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调节,而不像金属货币制度那样,由铸币自身进行自发调节。 银行信用的扩张,意味着货币流通量增加;银行信用的紧缩,则意味着货币流通量减少;
④这种货币制度是一种管理货币制度,一国中央银行或货币管理当局通过货币政策以维持货币稳定;
⑤货币流通的调节构成了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控制的一一个重要手段,但流通领域究竟需要多少货币,则取决于货币流通规律;
⑥流通中的货币不仅指现钞,银行存款也是通货
货币流通及货币层次的划分
流动性(原则)
资产流动性 (资产变现)
资产流动性是指银行及时满足其各种资金需要和收回资金的能力。从存量状态考察,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所持资产的变现能力;从流量状态考察,流动性是商业银行及时获得可用资金的筹资能力
资产流动性指其以较小的代价转换为现实购买力的便利性。指一种资产能迅速转换成现金而对持有人不发生损失的能力,也就是变为现实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能力,也称变现力
大小取决于
1.将其转换为现实购买力所需要的时间或难易程度;
2.买卖资产的交易成本及转换成现实购买力的机会成本(指购买这项资产而不购买其他资产多牺牲的预期报酬的数量),交易成本与机会成本的差额越大,资产的流动性就越小
负债流动性 (筹集资金)
负债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能够以较低的成本随时获得需要的资金
特点
筹资能力越强,筹资成本越低
筹资能力越强,流动性越强
由于零售客户和公司/机构客户对商业银行风险的敏感度有差别,因此负债流动性应当从零售和公司/机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货币层次
货币层次划分标准
根据金融流动性(货币性)来定义货币,确定货币供应量的范围
货币层次划分
M0=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金(如:央行数字货币DCEP)
M1(狭义货币)=M0+商业银行/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的存款(流通手段、支付手段)
M2(广义货币、实体部门所有的存款)=M1+商业银行/企业定期+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活+定)+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信托类工具+外币存款等(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
M3=M2+短期融资类工具(国库券、商业票据、金融债券、回购、银行理财、货币基金CDs等) 或金融债券+商业票据+CDs等
c.货币是某个时点上整个银行体系的负债(央行+商业银行)
b.M1为狭义货币供应量,M2为广义货币供应量 准货币=M2-M1=定期+储蓄+其他 (虽不能直接流通但可以随时转换通货的资产)
a.M0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由公众持有的通货(纸币加硬币),包括企业备用金,但不包括商业银行库存现金(不是货币),M0 代表最强购买力
名解:准货币
名解:格雷欣法则:良币驱逐劣币
名解:黄金的非货币化
名解:主币、辅币、有限法偿、无限法偿、超差兑换
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不会发生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