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七、货币政策与传导机制
货币金融学中货币政策与传导机制导图,介绍了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中间目标等方面。
编辑于2022-04-03 02:07:35七、货币政策与传导机制
1.货币政策目标
(1)货币政策的涵义
货币政策指货币当局为实现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有关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包括宏观经济最终目标、政策工具、操作指标、中间目标及操作效果的总和
(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
概念
最终目标是货币政策运行的宏观经济总体目标。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项内容
稳定物价
所谓稳定物价,就是指在某一时期, 设法使一般物价水平保持大体稳定。稳定物价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值的稳定
物价上涨不同于通货膨胀,物价稳定就是避免通货膨胀,即物价普通、持续、大幅度地上涨
充分就业
所谓充分就业目标,就是要保持一一个较高的 、稳定的水平。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凡是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
充分就业和失业是同时存在的
经济增长
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
正的经济增长是可持续的,是剔除了价格因素以后的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所谓平衡国际收支目标,简言之,就是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其趋于平衡
内部均衡、外部平衡、外部均衡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
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较复杂,有的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如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奥肯定律);有的相对独立,如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更多表现为目标间的冲突性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存在一种此高彼低的权衡取舍交替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也存在矛盾。要刺激经济增长,就应促进信贷和货币发行的扩张,结果会带来物价上涨;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就要采取信用收缩的措施,这又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存在矛盾。若其他国家发生通货膨胀,本国物价稳定,则会造成本国输出增加、输人减少,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反之,则出现逆差,是国际收支恶化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随着经济增长,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通常也会增加,结果会出现贸易逆差;反之,为消除逆差,平衡国际收支,需要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
1995年3月1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法律形式将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确定为“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2.货币政策工具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宏观的、总体的、普遍的)
再贴现政策
含义
再贴现政策是央行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直接调整或制定对合格票据的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以及货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从而对市场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的一种货币政策
贴现率的改变可以改变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从而实现自已的政策目标
效果
借款成本:即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会影响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借款成本,从而影响基础货币的投放;
告示效应:即中央银行改变贴现率对外界释放货币政策方向的信号,如提高贴现率,则意味着紧缩的货币政策,并进而改变商业银行与公众的行为
结构调整效应:即中央银行对不同票据实行差别再贴现率,从而影响各种再贴现票据的规模,使货币供给结构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相符合
局限性
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强迫商业银行再贴现
由于货币市场发展迅速,商行对央行再贴现依赖性降低
再贴现政策缺乏弹性,若频繁改变再贴现率会引起市场利率的频繁波动,不利于经济发展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含义
存款准备金政策指的是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例,以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效果
一 是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存在负相关关系
二是对超额准备金的影响,表现为决定超额准备的多少,影响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基础
说明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威力较大的政策工具,其一般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调整准备金率,若基础货币和准备金总额不变,则超额准备金发生变化,货币乘数扩张或缩小
局限性
中央银行难以确定调整准备金率的时机和调整幅度
商业银行难以迅速调整准备金以适应,短期内可能导致银行破产
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这一政策工具的巨大冲击力,难以徽调,一般只在少数场合下才会使用
公开市场操作
含义
所谓的公开市场操作指的是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及影响利率水平的行为
效果
公开市场操作主要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实有准备金来进一步影响商业银行信贷量的扩大和收缩,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变动
同时,通过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变动,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公开市场操作也可以用来调整长期证券市场和短期证券市场的利率结构和水平
优点
①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可以左右整个银行体系的基础货币量.使它符合政策目标的需要
②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具有主动权,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主动出击,这比贴现率政策优越。
③公开市场操作可以适时适量的进行调节,比存款准备金工具更为灵活。
④央行可以根据金融市场的信息不断调整其业务,万一经济形势 发生改变、可以迅速地反方向操作,还可以及时改正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因而能够产生一种连续性的效果
局限性
①公开市场操作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影响,应视其买卖净值决定
②央行在购人证券以后,固然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但此举只是为银行体系的信贷扩张奠定条件.并不能迫使商业银行扩大其信贷量
③采用公开市场操作若产生预期全效果、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一个高度发达的证券市场,并且是具有相当的深度,广度和弹在的市场
(2)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结构的、微观的)
间接信用管理
消费者信用控制
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
规定最低的首期付现比例,最高偿还期限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是指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抑制过度的投机
不动产信用控制
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方面的限制措施,以抑制房地产的过度投机
优惠利率
是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如出口产业、农业等,所采取的鼓励措施
预交进口保证金
即中央银行要求进口商预交相当于进口商品总值一定比例的存款,以抑制进口的过快增长
直接信用管理
规定贷款的最高限额
规定存款的最高利率
道义劝告与窗口指导
(3)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信用直接控制工具
信用间接控制工具
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中间(中介)目标
(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内涵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货币当局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引起中间目标的变动,从而达到其预期的最终目标所经过的途径或具体的过程。
(2)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理论分析
凯恩斯的利率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工具→M(货币供应量)↑→r(利率)↓→I(投资)↑→Y(产出或总收入)↑
M(货币供应量)↑→Pe(预期物价水平)↑→πe(预期通胀率)↑→r(实际利率)↓→I(投资)↑→Y(产出或总收入)↑
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工具→M(货币供应量)↑→E(货币实际余额)↑→Y(总收入)↑
价格传导机制
股票价格传导机制
托宾的q理论
M(货币供应量)↑→r(利率)↓→Pe(股价)↑→q(托宾q)↑→I(投资)↑→Y(产出或总收入)↑
财富效应
M(货币供应量)↑→Pe(股价)↑→W(财富)↑→C(消费)↑→Y(产出或总收入)↑
汇率渠道
M(货币供应量)↑→r(利率)↓→KA<0(资本流出)→e(汇率贬值)↑→NX(净出口)↑→Y(产出或总收入)↑
信贷配给传导机制
银行贷款传导机制
M(货币供应量)↑→S(存款)↑→La(贷款量)↑→I(投资)↑→Y(产出或总收入)↑
资产负债表传导机制
M(货币供应量)↑→Pe(股价,现金流)(公司资产负债表得到改善)↑→La(贷款量)↑→I(投资)↑→Y(产出或总收入)↑
(3)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含义
中间目标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测和调整的指标,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可据以衡量对最终目标所产生的初步影响
标准(原则、特征、条件)
可测性
可控性
相关性
抗干扰性
中间(中介)目标体系
操作目标
指的是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为中央银行提供直接的和连续的反馈信息,借以衡量货币政策的初步影响,也称为近期目标
主要包括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
效果目标
指的是在货币政策实施的后期,为中央银行进一步地提供反馈信息,衡量货币政策最约目标的效果,也称远期目标
主要包括利率和货币供应量
货币政策传导过程
货币政策工具
操作目标
效果指标
最终目标
法定准备金 贴现率 公开市场操作
→
银行超额准备金 基础货币
→
利率 货币供应量
→
物价稳定 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名词解释:摩擦性失业、自愿性失业、可承受的非自愿失业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