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0.免疫系统
组胚第10章免疫系统思维导图,讲述了免疫系统的概述、免疫细胞、免疫组织、免疫器官(中枢淋巴器官、周围淋巴器官)。
编辑于2022-04-03 21:15:18局部解剖学盆部的内容,具体内容有辨认男 女性骨盆、盆壁肌和盆底肌、盆膈的构成 盆筋膜的配布、盆筋膜间隙、盆内脏器、直肠、膀胱、输尿管盆段、前列腺、输精管 射精管和精囊腺的位置、子宫、卵巢 输卵管 阴道的毗邻和临床意义。
局部解剖学胸部的内容,具体有: 胸部重要体表标志、胸壁的层次结构、女性乳房、锁胸筋膜、肋间血管神经、胸膜及胸膜腔、肺、纵膈、上纵隔、心和心包腔的结构、食管胸部的毗邻、胸主动脉、胸导管、胸交感干、奇静脉的行程。
局部解剖学脊柱区内容,分享内容包含:脊柱区的境界、分区、表面解剖、脊柱区的层次结构、皮肤和浅筋膜的结构特点、顶筋膜和胸腰筋膜、脊柱肌群的配布关系、脊柱区三角、脊柱区深部血管、神经的行程和分布、骨纤维孔和骨纤维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局部解剖学盆部的内容,具体内容有辨认男 女性骨盆、盆壁肌和盆底肌、盆膈的构成 盆筋膜的配布、盆筋膜间隙、盆内脏器、直肠、膀胱、输尿管盆段、前列腺、输精管 射精管和精囊腺的位置、子宫、卵巢 输卵管 阴道的毗邻和临床意义。
局部解剖学胸部的内容,具体有: 胸部重要体表标志、胸壁的层次结构、女性乳房、锁胸筋膜、肋间血管神经、胸膜及胸膜腔、肺、纵膈、上纵隔、心和心包腔的结构、食管胸部的毗邻、胸主动脉、胸导管、胸交感干、奇静脉的行程。
局部解剖学脊柱区内容,分享内容包含:脊柱区的境界、分区、表面解剖、脊柱区的层次结构、皮肤和浅筋膜的结构特点、顶筋膜和胸腰筋膜、脊柱肌群的配布关系、脊柱区三角、脊柱区深部血管、神经的行程和分布、骨纤维孔和骨纤维管。
免疫系统
概述
组成
免疫细胞、淋巴组织、淋巴器官以及淋巴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
功能
免疫防御
识别和清除进入机体的抗原(病原生物、异体细胞和异体大分子)
免疫监视
识别和清除表面抗原发生变异的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稳定
识别和清除机体内衰老死亡的细胞,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分子基础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分子(MHC)
MHC-I类分子分布于所有细胞,而MHC-II类分布于免疫系统的某些细胞
白细胞分化抗原分子(CD分子)
区分淋巴细胞的标志
T、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
总共的种类多,每个细胞只有一种
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
T细胞
Th细胞
辅助性
Tc细胞
毒性,释放穿孔素
Treg细胞
负调节免疫
B细胞
NK细胞
无需抗原呈递细胞的中介,不借助抗体
抗原呈递细胞
树突状细胞
数量少,分布广
淋巴——交错突细胞,面纱细胞
抗原呈递能力最强
单核吞噬系统
血液
单核细胞
组织液
巨噬细胞
骨组织
破骨细胞
神经组织
小胶质细胞
皮肤
朗格汉斯细胞
肝
库普弗细胞
肺
尘细胞
功能
吞噬能力强
处理和呈递抗原
分泌多种淋巴因子,促进免疫应答
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免疫组织
概念
以网状组织为支架,网眼中充满大量淋巴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是免疫应答的场所
分类
弥散淋巴组织
无明显边界
T细胞为主
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高内皮微静脉)
以网状组织为支架
有丰富的毛细淋巴管
受抗原刺激可转化为淋巴小结
淋巴小结
边界明显的球状小体
B细胞为主
抗原刺激下产生发生中心
初级淋巴小结
无发生中心
次级淋巴小结
有发生中心
发生中心
位于中央,色浅,分类相多
暗区
较小,位于发生中心基部
B细胞、Th细胞
细胞大,嗜碱性强,染色深
明区
较大,位于淋巴小结中心
B细胞、Th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小结帽
在发生中心周围,顶部最厚
幼浆细胞
免疫器官
中枢淋巴器官
出生前已发育完善
功能
淋巴细胞早期分化场所(不需要抗原刺激)和输送处女型淋巴细胞
器官
胸腺
结构
被膜
致密结缔组织,呈叶状伸入胸腺内部形成小叶间隔,将实质分隔成许多不完全分隔的胸腺小叶
实质
主要由胸腺上皮细胞、胸腺细胞、巨噬细胞等构成。由骨髓来的淋巴细胞前体进入胸腺,经受两次选择即阴性选择和阳性选择。(最后近5%左右胸腺细胞发育成熟)
胸腺小叶
皮质
胸腺细胞密集,故着色深
位于小叶周围,以胸腺上皮细胞(上皮性网状细胞)为支架,间隙内含大量胸腺细胞和少量基质细胞
胸腺细胞是胸腺内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T细胞
胸腺细胞
具有一定的排列规律,即浅层胸腺细胞较大而幼稚,有分裂能力,近髓质的胸腺细胞较小而成熟,无分裂能力
胸腺上皮细胞 (上皮网状细胞)
分布于被膜下和胸腺细胞之间,相邻突起间以桥粒连接成网
被膜下上皮细胞
可内吞淋巴细胞形成哺育细胞(Th细胞前身)
星形上皮细胞
多分支,突起,有桥粒
有大量MHC抗原
胸腺上皮细胞能分泌胸腺素和胸腺生成素,为胸腺细胞发育所必需
髓质
胸腺细胞
较疏
胸腺上皮细胞
所有小叶的髓质相互连续,胸腺上皮细胞多,胸腺细胞较稀疏,故着色浅
多,髓质内可见部分胸腺上皮构成的圆形,大小不等的胸腺小体
胸腺小体
数层或数十层胸腺上皮细胞呈同心圆排列而成
是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
胸腺小体外周的上皮细胞较幼稚,细胞核明显,细胞可分裂
近小体中心的上皮细胞较成熟,核渐退化,胞质中含有较多的角蛋白
小体中心的上皮细胞则已完全角化,呈嗜酸性染色,有的已破碎呈均质透明状
小体中还常见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功能
形成初始T细胞的场所,并向周围淋巴器官输送T细胞
免疫调节功能和分泌多种激素(胸腺素、胸腺生产素(前两者由胸腺上皮细胞分泌)及胸腺体液因子,以构成T细胞增殖、分化的微环境)
血——胸屏障
定义
是血液与胸腺皮质间的屏障结构,它可以阻止血液内大分子物质进入胸腺皮质,从而使胸腺皮质T细胞免受抗原刺激
结构
连续性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间有完整的紧密连接
毛细血管后微静脉(高内皮微静脉)
内皮周围连续的基膜
血管间隙,内含巨噬细胞
胸腺上皮的基膜
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
功能
血液内的抗原物质和药物不易透过此屏障,阻止大分子物质进入胸腺
对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骨髓
周围淋巴器官
出生后数月发育完善
功能
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直接参与免疫功能
器官
淋巴结
结构
被膜
薄层致密结缔组织,有输入淋巴管
门部
有血管和输出淋巴管
被膜和门部的结缔组织伸入淋巴结实质形成相互连接的小梁
皮质
浅皮质区
B细胞区
含淋巴小结及小结间的弥散淋巴组织
副皮质区
T细胞区
有许多毛细血管后微静脉(高内皮微静脉)
皮质淋巴窦
被膜下窦
小梁周窦
有星状内皮细胞支撑窦腔
髓质
髓索
相互连接呈网状的条索状淋巴组织
可见毛细血管后微静脉(高内皮微静脉)
主要含B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
髓窦
位于髓索之间,髓索与小梁之间的空腔
结构与皮质淋巴窦相同,但较宽大,腔内的巨噬细胞较多,故有较强的滤过功能
功能
滤过淋巴液
淋巴窦内的巨噬细胞能将淋巴液内的抗原物质通过吞噬加以清除,从而起滤过淋巴液的作用
淋巴——输入淋巴管——皮质淋巴窦——髓窦——输出淋巴管
参与免疫应答
抗原物质进入淋巴结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处理。吞噬后的抗原物质附着在巨噬细胞的胞膜上,传递给淋巴细胞,激活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B、T细胞,引发体液免提和细胞免疫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定义
淋巴细胞经淋巴管离开免疫器官或淋巴组织进入血循环,血循环内部分淋巴细胞又经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返回免疫器官和淋巴组织内,不断循环
意义
识别抗原
促进免疫细胞间协作
使分散于全身的免疫细胞成为互相关联的统一体,共同参与免疫应答
脾
概念
是胚胎时期的造血器官,自骨髓开始造血后,演变成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
血循环通路上唯一的淋巴器官
结构
被膜
较厚,由富含弹性纤维及平滑肌是致密结缔组织组成,表层有间皮
小梁
概念
被膜致密结缔组织伸入脾内形成小梁
小梁动脉
是脾动脉从脾门进入后,分支随小梁走行形成
中央动脉
是小梁动脉的分支离开小梁,进入白髓形成
白髓 (散在分布)
构成
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小结和边缘区。相当于皮质
动脉周围淋巴鞘
中央动脉周围有厚层弥散淋巴组织,主要为T细胞
相当于淋巴结的副皮质区
但是无毛细血管后微静脉(高内皮微静脉)
动脉周围的淋巴鞘内T细胞分裂增殖,淋巴鞘也增厚
中央动脉旁有一条伴行的小淋巴管,是淋巴鞘内T细胞经淋巴迁出脾的重要通路
淋巴小结
即脾小体,主要为B细胞
受抗原刺激后也形成生发中心,分明区和暗区,小结帽朝向红髓
当抗原侵入时,淋巴小结数量动脉周围淋巴鞘剧增
边缘区
为白髓与红髓交界的狭窄区域,含T细胞、B细胞和较多的巨噬细胞
中央动脉的侧支末端在此膨大,形成小的血窦,称边缘窦
是血液内抗原即淋巴细胞进入白髓的通道,是脾首先接触抗原并引起免疫应答的重要部位
红髓 (大部分)
脾索
呈不规则的条索状,互相连接成网富含血细胞
网孔中主要含B细胞及各种血细胞等,脾索是脾滤血的主要结构
脾血窦
为相邻脾索之间
窦壁内皮细胞呈长杆状,沿血窦纵轴排列,相互连接成网,内皮细胞之间有间隙,基膜不完整
汇入小梁静脉,后于脾门汇合为脾静脉出脾
功能
滤血
清理病原体和衰老红细胞
造血
免疫应答
扁桃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