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护理:
1)休息:头高卧位,抬高床头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
2)给氧:保持呼吸道畅通,持续或间断吸氧,目的:使脑血管收缩,减少脑血流量,降低颅内压。
3) 饮食与补液:成人每日静脉输液量在1500~2000mL,保持每日尿量不少于600mL,频繁呕吐者应暂时禁食,以防吸入性肺炎。
4)避免意外损伤:躁动不安忌强制约束,以免病人挣扎导致颅内压增高。
5)维持正常体温和预防感染
病情观察:警惕颅高压危象(脑疝)的发生
1)按照觉醒状态可分为:嗜睡、昏睡、昏迷(进行性意识障碍)
2)急性颅内压增高早期病人的生命体征常有”两慢一高“现象
3)瞳孔的观察对判断病变部位具有重要的意义。颅内压增高病人出现病侧瞳孔先小后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警惕小脑幕切迹疝的发生。
预防颅内压增高:
1)血压骤升而加重颅内压增高
2)当呼吸道梗阻时,加重颅内压增高
3)剧烈咳嗽和用力排便可加重颅内压增高,避免高压大量灌肠
4)躁动可使病人颅内压进一步增高,适当使用镇静剂
用药护理:
脱水剂:常用高渗性脱水剂(20%甘露醇+呋塞米)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亚低温冬眠疗法):
目的:降低脑耗氧量和新陈代谢率减少的血流量,但儿童、年老体弱者、生命体征不平稳者慎用。
1)降温:先药物降温,在进行物理降温。复温:先停物理降温,在逐渐停用冬眠药物
病人御寒反应消失,进入昏睡状态后,方可用物理降温措施,若未进入冬眠状态即开始降温,病人会出现寒战,使机体代谢率增高、耗氧量增加、反而增高颅内压
降温速度以每小时下降1℃为宜,体温降至肛温33~35℃较为理想,体温过低易诱发心律不齐;复温速度控制在每4h升高1℃,12h后使肛温恢复到36~37℃
2)若脉搏超过100次/min,收缩压低于100mmHg,呼吸慢而不规则时,应及时通知医师停药。
脑室引流的护理:
1)引流管的安置:使引流瓶(袋)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颅内压。搬动病人时,应夹闭引流管,防止脑脊液反流引起颅内感染。
2)控制引流速度和量: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500ml为宜。
3)观察记录引流液情况: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
4)严格无菌,防止感染:更换引流袋时夹闭引流管,防止逆行感染。
5)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折叠或阻塞,尤其在搬运病人或翻身时,防止引流管牵拉、滑脱。
若引流管无脑脊液流出,可能的原因:
(1)颅内压低于120~150mmH2O,可降低引流袋高度,观察是否有脑脊液流出。
(2)引流管在脑室内盘曲成角,可请医师对照X线片,将过长的引流管缓慢向外抽出至有脑脊液流出,再重新固定。
(3)管口吸附于脑室壁,可将引流管轻轻旋转,使管口离开脑室壁
(4)引流管被小凝血块或破碎的脑组织阻塞,在严格消毒管口后,用无菌注射器轻轻向外抽吸,切不可注射生理盐水冲洗,以免将管内阻塞物冲至脑室系统,引起脑脊液循环受阻。
6)及时拔管:持续引流时间通常不超过1周。拔管前行CT检查,并先试行夹闭引流管24h,观察病人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的症状。
夹闭引流管的情况:搬动病人时;更换引流袋时;拔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