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国教育史近现代教育思潮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德国博尔诺夫《存在哲学与教育学》《教育学的人类学考察方法》;布贝尔《我和你》《品格教育》《人与人之间》。
编辑于2022-04-09 12:20:32近现代教育思潮
自然主义教育思潮
人物
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奇,巴西多,福禄培尔
阶段
1.萌芽阶段:亚里士多德
2.形成阶段:夸美纽斯
3.体系化总结:卢梭
4.深化阶段:巴西多,福禄培尔,裴斯泰洛奇
原因/背景
1.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反对封建制
2.启蒙运动思想的传播
3.宗教教育衰落
观点
1.教育目的
尊重学生的自然天性与自由,反对压制与束缚儿童,尊重身心发展规律与兴趣
反封建,反宗教
2.年龄分期论
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春(年)期
3.泛智课程论
教育内容丰富化,广泛化(古典+自然科学+近代社会科学)
4.教育原则与方法
原则
教育适应自然
方法
直观,实物,循序渐进,量力,连续性
评价
与卢梭评价一致,去掉哥白尼式
教育心理学化思潮
人物
裴斯泰洛奇,赫尔巴特,福禄培尔,洛克
阶段
1.裴斯泰洛奇
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人,开启教育心理学化思潮
2.赫尔巴特
教育心理学化系统化—统觉论
3.福禄培尔
教育心理学化深化应用—游戏
原因
同上
观点
1.教育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与年龄特点
2.让心理学成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促进教育科学化
评价
1.“教育心理学化”直接替代了“教育适应自然”这一术语
2.教育心理学化思潮推动了教育科学化进程
3.教育心理学化思潮推动了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结合,两个学科互为基础
4.教育心理学化促使教育学和心理学成为未来训练教师的必修课,提高了教师培训的质量
科学教育思潮
人物
培根,洛克,斯宾塞,夸美纽斯,弥尔顿等
背景
17-19世纪
1.近代科学的兴起(牛顿,哥白尼,伽利略)为教育科学化提供了知识基础
2.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的开辟刺激了近代科学的发展(为教育科学化提供政治支持)
3.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为教育科学化提供思想环境
观点
1.批判旧教育
批判古典教育,经院教育
2.教育目的
经世致用的科学人才
3.教育内容
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建立以科学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4.教育实践
1.催生实科类中学,近现代大学(新大学运动,大学推广运动)
2.推崇直观教育,循序渐进教学法,实用教学法
5.教育理论
形式教育论
古典人文知识
实质(科)教育论
自然科学知识
争论
评价
1.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顺应时代要求
2.对科学革命的影响
(1)自然科学知识获得空前发展
(2)科学研究方法取得突破性进展
(3)科学理性精神得以形成
3.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1)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2)推动欧美各国课程改革,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
(3)促进教育近代化、世俗化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人物
启蒙运动者,夸美纽斯,拉夏洛泰,爱尔维修,狄德罗等
观点
1.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
2.强调培养国家公民
3.主张普及义务教育和免费教育
4.提倡国家开办和管理教育
5.主张教育要有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
评价
1.对于教会的批判,直接推动了欧美国家教育国家化的进程
2.为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3.推动了欧美国家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
西欧近代教育思潮(19C)
新教育运动
原因
1.经济发达,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社会生活变化大
2.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影响教育学更加科学化
3.欧美义务教育的普及之外,人们开始追求教育质量,呼唤与现代生活相联系的新式教育
4.欧洲新教育和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是社会进步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程
1.兴起
英国教育家雷迪建阿博茨霍尔姆学校——“典范” 德法相继出现,乡村学校
2.成型
协会—国际新学校局®“新教育联谊会” 杂志—《新时期的教育》
3.发展
“七项原则”,儿童自由,《儿童宪章》
4.衰落
更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运动衰落
教育实验
助记
英国雷迪霍尔姆,尼尔乘凉在夏山,罗素开办皮肯希(都是英国人)
德国利茨在乡村,法国德莫林爱运动,瑞典爱伦·凯在写书
比利时德可乐利,生活学校搞科研
1.英国
雷迪-阿博茨霍尔姆学校
地位
欧洲第一所新式学校,“典范”
特点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全发展;个性与自由;培养完人
尼尔-夏山学校(萨默希尔学校)
倡导自由;“最富有人性化的快乐学校”
罗素-皮肯希尔学校
《教育与美好生活》
特点
①自由教育,爱的教育,个人主义
②个人本位论
③重视品德教育
④现代教育四趋势
教育制度民主化;教育内容实用化;教育方法自由化;给幼儿更多关注
2.德国
利茨-乡村教育之家
德国第一所新式学校
乡村之家运动的奠基人
特点
全面发展的人;独立自主能力的人
3.法国
德莫林-罗歇斯学校(运动学校)
法国第一所新式学校
特点
运动;家庭式亲密关系
4.比利时
德可乐利-生活学校
隐修学校
特点
①重视兴趣,本能,环境
②教育与生活相联系,提供适宜的有刺激的环境
③德可乐利教学法
能力分组,自主,个别化,兴趣,需要
兴趣式中心,三步走:观察-联想-表达
④保留传统教育中的读写算
5.瑞典
爱伦·凯-《儿童的世纪》
女性
“20世纪将成为儿童的世纪”
特点
①重视家庭教育,强调友好氛围,以身作则
②重视自由教育,个性,自由发展,独立自主
③废除班级授课制,教材,考试,体罚等
④提倡研究儿童
教育理论
德国
梅伊曼、拉伊-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讲义》(梅伊曼);《实验教育学》(两伊)
1.反对思辨研究,主张引入实验方法研究教育
2.三步骤
假设—计划—验证结论
3.专门实验室®真正的教室里
4.实验,量化,统计®科学化
德国两伊搞实验 凯兴公民要劳作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劳作学校”理论
劳作教育思潮,《德国青年的公民教育》,《公民教育要义》
1.以公民教育为教育目的
有用的国家公民 【三品质:①关于国家任务的知识(智慧)②为国家服务的能力(能干)③为国效力的热情(爱国)】
2.以职业教育为教育手段
3.以劳作学校为教育机构
三任务
①“职业陶冶的准备”
知识与能力的准备
②“职业陶冶的伦理化”
职业陶冶和性格陶冶结合
③“团体的伦理化”
团体互助与互爱的合作精神
4.三者关系:“三位一体”
5.宗旨
自动的创造性的性格陶冶的教育
意大利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理论
自发,自动与自主性
新教育新在哪里?
进步教育运动
原因
同前
过程
兴起
帕克-昆西教学法,杜威-芝加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公立学校,城市学校
成型
协会——美国进步教育协会
杂志——《进步教育》
研究中心——哥伦比亚大学
转折
“八年研究”
1.小学—中学
2.儿童中心—社会职能
3.内部分裂—儿童中心派;社会中心派(改造主义)
衰落
杂志停办,协会停办,美国教育联谊会
教育理论
杜威实用主义教学
教育实验
1.帕克-昆西教学法
简介
进步教育运动的先驱,“进步教育之父”(杜威称帕克)
马萨诸塞州昆西市,第一个开始进步教育改革学校
《关于教育学的谈话》
观点
1.儿童是教育的中心
2.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个体社会化)
3.学校课程应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4.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造的精神
儿童是中心,学校重社会,课程联实际,儿童需创造
2.约翰逊-有机教育学校 (费尔霍普学校)
女性
简介
杜威称赞其教育实验为“教育即自然发展的一个实验”
观点
1.教育方法是有机的。即遵循学生自然生长
2.学校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每一阶段的发展提供作业与活动(建立生活班)
3.课程以活动为主
废除作业,考试,班级,讲授,教材
主张体育活动,自然研究,音乐,手工等各种活动
4.重视社会意识的培养(品德)
5.反对放纵儿童,重视纪律
有机就是自然生长,目的就是作业活动,课程就是活动为主,育人重视社会意识,管理就是主张纪律
3.沃特-葛雷制
简介
双校制,二部制,分团学制,“工读游戏学校”
观点
理论基础
杜威的教育本质观
课程改革
①将具有社会性质的作业作为学校课程
②学校分为四部分:体育运动场;教室;工厂与商店;礼堂
③课程分为四方面:体育与游戏;学术工作与科学;工艺与家政;团体活动
教学制度
二重编法——学生一分为二,上下午对调
学校四部分+课程四方面+上下午对调
评价
赞誉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中最卓越的例子”
它的课程设计能保持儿童天然兴趣和热情,管理方式经济,效率极高。成为进步学校流行最广的一种形式。 +其他评价(后面)
4.帕克赫斯特-道尔顿制
女性
简介
针对班级的方式的个别教学
观点
①废除班级,年级,教材,讲授等,代之“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
②教室改为作业室、实验室,教师提供仪器、材料
③用“表格法”来了解学生的进度
④原则:自由,合作
(1)要使儿童自由学习,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学习,养成独立工作的能力
(2)还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废除能废除的一切,整个公约来自学,教室改成实验作业室,表格法来催进度,还要合作与自由
评价
道尔顿制流传也比较广泛,但过于强调个体差异,对教师要求过高,以及实施时易导致放任自流,将教室完全改为实验室也不切合实际 +其他评价
5.华虚朋-文纳特卡制
观点
①学校教育要适应个别差异
②个别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个性与社会性
③课程为两部分
a.知识与技能(工具性学科)
个别学习+学科进行+学生自学+教师个别辅导+有程序+考试
b.创造性,社会性的作业与活动
小组学习+活动进行+学生合作+教师指导+无程序+不考试
评价
优点
文纳特卡制加强了不同年龄儿童之间的联系,培养合作精神
局限性
这个方法在影响学科知识的深入学习,实施比较困难,在20世纪50年代后逐渐衰落 +其他评价(后面)
6.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简介
“设计教学法之父”
终极目标是培养品格
活动是中心,儿童要自发、自动的学习,这是本质
观点
①含义
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即设计
②课程设计
废除班级,讲授,教材,分科教学
主张四种类型
生产者设计
消费者设计
练习的设计
问题的设计
③教学步骤
决定目的—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判结果
④师生关系
以学生为主,教师要发挥指导和决定作用
废除能废除的一切,重新设计课程教学,课程分为四类型,教学分为四步骤
评价
优点
设计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
力求使教学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以提高学习效率
注意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加强教学与儿童实际生活的联系
局限性
但设计教学法由于过多强调儿童的经验组织教学,必然会削弱系统知识的学习
+其他评价(后面)
7.分组教学制
按照学生的能力、特长等进行分组教学
8.特朗普制
简介
美国教育学教授特朗普提出
特点
(1)组织形式
大班教学+小班教学+个别教学相结合
(2)时间分配
大班占40%,小班占20%,个别教学占40%
评价
传统教育中的大班教学与进步教育中个人学习的结合体
其他评价
如何评价上述任何一个教学实验
助记
优点
学生五点+教育与生活+突破+个性创造性
缺点
三忽视一过度
拓展题
一、进步教育衰落的原因
跟上 过分 对外 对内 教师
二、进步教育运动的意义
三、新教育与进步教育运动的异同比较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站在进步教育对立面
改造主义教育
人物
来源:杜威《哲学的改造》
早期:20C30~50S 康茨、拉格《拓荒者杂志》 康茨《学校敢于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吗》演讲;《教育与美国文明》、《教育与人类自由的基础》
后期:20C50S后 布拉梅尔德《趋向改造的教育哲学》《教育即力量》
观点
1.教育应当以改造社会为目标
2.教育应注重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共同性)
3.教育工作以“行为科学”为依据(外显行为)
4.课程教学应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5.教师的职责是民主和劝说
改造社会是目标 社会一致的精神 行为科学是依据 社会问题为中心 教育方法要民主
评价
优
折中主义
批判继承实用主义
吸收要素,永恒主义
缺
理论空乏,无实践,冷落
以社会为中心
要素主义教育
人物
巴格莱—要素主义早期最重要代表人物 《教育与新人》《要素主义促进美国教育的纲领》(要素主义促进教育委员会)
贝斯特 要素主义巅峰(国防教育法时期) 科南特 哈佛大学校长《知识的堡垒》《美国师范教育》《今日美国中学》
观点
1.学校教育的核心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共同要素
新三艺:数学,外语,自然科学
指导了国防教育法
2.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严格的训练心智的过程
3.要求学生必须努力与专心
4.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权威人物(核心)
5.课程编写与教学要注重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
共同要素是核心 训练心智有过程 努力专心搞学习 教师处于核心位 逻辑系统编教材
评价
优
针对美国教育时弊,主旨是恢复传统教育,影响到国家政策制定
缺
教育又忽视学生的兴趣、需要和个别差异
否定教育与实际联系的价值,教材脱离实际,20C70S开始衰落
辨析题
裴要素教育与要素教育主义的“要素”含义相同
裴:学习过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要素主义:知识
永恒主义教育
新古典主义教育
人物
赫钦斯,芝加哥大学校长,《为自由而教育》《美国高等教育》
阿德勒,芝加哥大学任教,《怎样阅读一本书》
美国
利文斯通《保卫古典教育》《教育的未来》
阿兰《教育漫谈》
观点
1.教育的性质(理性)是永恒不变的
2.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性
3.永恒的古典学科占课程的核心地位——阅读经典名著
4.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进行学习(讲授法)
教育性质永不变 永恒理性是目的 古典学科占中心 学习还要教师教
评价
优
强调人的理性,名著的重要性,突出复古主义倾向
局限性
只在大学里有一定影响,局限于古典知识
遭到许多人的批判
新托马斯主义
人物
法国马里坦《教育处在十字路口》《托马斯主义教育观》
观点
1.教育应以宗教为基础(理性服从于宗教)
2.教育目的要培养真正的基督教徒与有用的公民
3.课程应以基督教为核心与基础
4.教育应在教会控制之下
宗教是教育基础 宗教是课程核心 教育要培养教徒 教育应属于教会
评价
优
强调宗教教育(德育)与自然科学的互补性, 希望宗教世俗化,现代化,教育也不能完全功利化
局
宗教色彩,思潮影响力较小
新传统教育思潮
特点
心理学角度
人物
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
巴华桑斯班
新行为主义教育
人物
斯金纳《学习的科学和教学艺术》“教学机器之父”
观点
1.教育就是塑造人的行为
2.学生学习可使用教学机器来强化
3.按照程序进行教学(程序教学理论)
4.建构新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以研究教与学的行为的学科)
塑造行为,程序教学 机器强化,研究行为
评价
优
研究学生的外显行为,重视教学技术,可操作化
局
忽视师生情感的交流,机械主义
结构主义教育
人物
皮亚杰《结构主义》《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布鲁纳《教育过程》,认知结构
观点
1.重视学生智能的发展(智慧)
2.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3.尽早教育
4.提倡发现学习法
5.教师是结构主义教学的主要辅助者
重早期加难度,结构化发现法 重教师促引导,智能发展永不停
评价
优
知识结构,发现法把心理学与教育学紧密结合
引领课程改革,国际影响力
局
教材过难,教师难以设计发现法,导致学业成绩不佳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
人本主义教育
人物
马斯洛《人性的最佳境界》《动机与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罗杰斯《论人的形成》《咨询与心理治疗》《为了学习的自由》
罗马
观点
1.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自我实现的人
整体发展的人
自主发展的人
创造性的人
2.主张建构人本课程(一体化课程),以人为本(学生爱、自愿学的课程)
3.学校应创设自由学习与发展的心理氛围
自我实现是目标 课程人本是理念 学校气氛是自由
评价
优
注重人的整体和人性的发展,强调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作用,重视自由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和实现人的各种潜能,革新了教育观念。
局
忽视知识,教师的作用,忽视社会价值与要求
未来发展趋势
终身教育
人物
英国耶克斯利,《1919年成人教育报告》最早提出“终身教育”概念,《终身教育》
法国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终身教育奠基人
联合国科教文向世界推广的调查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观点
1.缘由
新社会,新工业,新科技的发展对人们未来的生活提出巨大的挑战
2.含义
人的一生要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的总合
3.目标
培养终身教育理念的新人(自主性,自学能力)
实现教育民主化
4.原则
终身教育制度,学习型社会,教育机会均等,知识的连续性与更新
5.内容与方法
内容不固定,学会学习,广泛学习,自主学习
6.战略
已成为未来发展战略
缘由含义与目标 原则内容不固定 未来战略顶呱呱
评价
广泛而深刻的教育革命,战略重点,学习型社会
多元文化教育
人物
熔炉论
美国赫瑞斯·凯伦,批评熔炉论,提出文化多元论
联合国推动:《学会关心—面向21世纪的教育》
班克斯、格兰特
观点
1.内涵
尊重文化的多元与平等
①承认文化差异与多样,持相互理解、宽容、欣赏的心态看待教育
②向文化不利的学生提供帮助
2.课程与教学
强调文化的整合与互动
①格兰特:教学组织
②班克斯:课程建构
3.追求教育的公平与正义
4.提倡个性化教育
5.教师要以身示范,贯穿多元文化教育
尊重整合与公平 个性教育需教师
评价
包容性强,平等,民主,关注弱者文化,尊重文化差异,影响巨大
哲学取向
存在主义
人物
萨特:“存在先于本质”“他人即地狱”“人即自由”
德国博尔诺夫《存在哲学与教育学》《教育学的人类学考察方法》
美国尼勒《存在主义与教育》《教育哲学导论》
布贝尔《我和你》《品格教育》《人与人之间》
观点
1.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实现自我完成/生成
2.强调品格教育
3.学生应自由选择道德标准
4.采取个别教育的方法
5.师生关系是信任关系,教师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激励者与影响者
学生要自我生成,教育要注重品格 道德要自由选择,方法要个别教育 师生要相互信任
评价
优
人的价值与存在,个性,品格教育,积极的师生关系
局
是一种消极的个人选择或个人意志,教育主张带有偏激性和片面性
分析教育哲学
人物
谢弗勒
观点
1.教育哲学是一种”清思活动“
举出反例
解决先决问题
2.教育哲学的任务是澄清教育的概念和命题
3.用逻辑实证论和语义分析法研究教育
助记
教育是“清思”活动
澄清什么?概念和命题
如何澄清?逻辑实证与语义分析
评价
优
有利于教育研究的科学表达
局
形式主义
教育心理学
行为主义
新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结构主义
人本主义
人本/文主义
建构主义
分支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