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国古代中世纪教育史
科在.........理论中应用的判断道德认知水平的工具;没有正确答案,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如:海因茨偷药,柯尔伯格在其理论中通过儿童回答道德两难故事时的思维结构划分三水平六阶段。
编辑于2022-04-09 12:26:49外国古代—中世纪教育史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古巴比伦的教育
名词解释:泥板书舍
一、简介
古巴比伦,奴隶社会时期,泥板作为写字材料.....学校
二、教育目的
书吏
三、教育内容
读、写、算、楔形文字
四、教育方法
抄,背,体罚
五、评价
世界上最早学校教育的摇篮
古埃及的教育
古印度的教育
拓展:古印度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异同
不同点
1.教育机构不同
2.教育目的不同
3.教育内容不同
4.教育方法不同
5.教育特点不同
看表格
相同点
1.教育目的相同
维护宗教信仰,注重道德陶冶,宣扬精神解脱
2.教育内容
消极遁世
3.教育作用
阻碍社会变革,阻碍科技发展
古希伯来的教育
东方文明古国教育特点
强化班
助记
一、
1.背景记忆
2.画面记忆
二、口诀
三、推理与想象
四、共有特点
1.产生性质与学校
2.内容方法与目的
3.教师还有延续性
古希腊的教育
教育制度
荷马时期的教育
《荷马史诗》
教育机构
尚未出现专门的机构
教育目的
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的武士/英雄
教育内容
军事,演说,道德(勇敢、智慧、正义、节制)—“雍正节智”
教育方法
军事训练,说服(道德)
教育特点
非制度化的教育
古风时期的教育
斯巴达与雅典的教育
城邦分治
思考题(强化班)
1.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特点的异同比较,以及产生不同点的原因,对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异同比较
1.异:看表格
2.同
(1)背景:奴隶制
(2)内容:军事教育
(3)制度:国家教育制度
二、原因
1.地理—经济—政治
2.生产力—马克思基本原理
3.教育具有社会制约性—相对独立性
三、启示
与原因思路相似
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相适应的教育
2.斯巴达与雅典学校的名称整理
3.古希腊智者派与古代中国士阶层的异同
一、不同点
(1)含义不同
士阶层
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阶层,由有知识的没落贵族、低等贵族和平民群体构成,靠脑力劳动赚取生活资料的群体。学术下移和养士之风德盛行促进士阶层的发展。
智者派
是用来专指以收费收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智者是以学派的方式传播文化知识
(2)教育思想不同
士阶层
百家争鸣,内容丰富,但多强调儒家六经与六艺,轻视科技知识
智者派
更偏重七艺中前三艺,局限在知识领域,但强调了科技知识
(3)影响不同
士阶层
自产生起,在中国延续了2000年,其文化素养和学识精神作为文化传统保存至今,影响深远
智者派
只活跃了半个多世纪,随希腊民主制消亡而亡,名声江河日下,影响力不及士阶层
二、相同点
1.产生背景
都是社会动荡,各国(诸侯国或城邦)争霸时期产生
2.教育办学
都创办私学,收费收徒,扩大教育对象,传播思想,促进教育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
3.教育思想
都主张教育作用巨大,培养政治人才,都丰富教育内容,尤其重视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4.学术思想
都著书立说,开展学术研究,丰富和传播古代各种思想观念,包括教育思想
5.政治参与
都参与政治,成为统治阶级的智囊团
古典时期的教育
延续古风时期的教育机构、类型
教育制度
智者活动
“智者派”
希腊三哲不是智者派
含义
专门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老师
思想特征
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怀疑主义
教育目的
培养政治家,公民
贡献
1.云游讲学,推动文化传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社会流动
2.扩大了教育内容与方式,“七艺”中前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就是由智者先确定下来的
3.重视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
4.创造了政治家和统治者的预备教育
5.标志着教育工作开始职业化
6.丰富了教育思想
评价
体现古典时期古希腊的全部教育方向与线索
智者(名/简)
普罗塔哥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1.道德是城邦发展的前提
2.人人皆应有道德
3.教育是城邦的重要事业
4.道德可教
希腊化时期的教育
1.古希腊教育制度传播范围更广
2.教育中心转移(雅典®亚历山大利亚城)
3.初等教育:蜕变——和谐教育®知识教育(局限)
4.中等教育:衰微 同上
5.高等教育:发展 雅典大学(学术研究与高等教育中心)
促进东西方文化教育的融合
教育思想
毕达哥拉斯
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
美誉:黑格尔称赞“第一个民众教师”; 亚里士多德称赞“第一个试图讲授道德的人”
选
教育观
1.灵魂论
灵魂不死,灵魂轮回
2.教育目的
为知识而求知,无功利性目的
3.教育内容
数学是教育内容的中心
4.评价
和谐教育的渊源
苏格拉底
公认为“一个有全面教养的人” “述而不著”——孔子
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意义)
治国人才
德育论(中心)
1.德智统一观
a.知识,智慧,道德具有内在紧密的联系
b.道德是人间的实践的哲学
2.知识即美德
a.教人知识就是教人道德
b.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
c.道德可教
3.道德可教
a.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b.教人学会做人,让人拥有德行
c.寻求道德的“一般”(寻求真理,总结共性)
d.身教重于言教
4.德育内容
四大德:智慧,正义(守法即正义),节制(基础),勇敢
强化拓展
评价德育论
积极性
1.这个见解是近代教育性教学原则的雏形
2.在苏格拉底时代,相对于贵族阶级的道德天赋论,德智统一观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局限性
“知识即美德”说法不完善,只能说美德的形成不能没有知识,但还有其他方面。忽略了道德的其他方面,如情感、行为等
智育论
广博而实用的知识
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数列入必学科目
体育论
体育在于锻炼
苏格拉底方法
产婆术、问答法
启发式
西方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
四步
讥讽:追问®迫使学生承认无知
助产:帮助对方获得答案
归纳:总结共性,本质
定义:给讨论的事物寻求一个“一般”/定义/概念
强化班拓展
产婆术
一、简介
西方第一个启发式教学
二、观点
三、评价
优点
1.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法,反对灌输,主张启发,探讨和提问,诱导思考
2.初步总结了一种归纳式讨论思维,从特殊走向一般(归纳、定义)
局限性
1.适用人群受限,只适合有推理能力和知识基础的成年人
2.受教育者必须有想讨论和思考的意愿与热情
3.不能机械的套用于幼年儿童
产婆术与孔子启发式之间异同 (东西方最早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比较)
世界、东方最早启发式教学法:孔子的启发诱导
西方最早启发式教学法:苏格拉底法
相同点
都反对灌输式教学,主张启发式教学,不要直接告知学生答案,要引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性
不同点
教育实践
述而不作,好为人师,不收学费
柏拉图
教育实践
学园
名
1.简介
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建立的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存在了900多年,最后并入雅典大学
2.特点
(1)科目
科目众多、尤其重视哲学、天文、音乐、数学
哲天音数
(2)方法
讲解、讨论、思辨相结合
3.影响
古希腊科学与哲学中心
《理想国》
与卢梭《爱弥儿》、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程碑式的著作
教育思想
《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1.教育目的
最高目的:哲学王(有德行,有智慧,有知识的人)
最终目的:促使灵魂转向,发展人的善性与理性
2.理论基础
学习即回忆
3.教育作用
国家:为理想国的建设而实施教育(教育与政治相稳定)
个人:为塑造完美的人性而实施教育
4.教育内容
七艺®后四艺(算术、天文、几何、音乐-文艺)
5.教育制度
总论
公养公育;男女平等的接受教育;
国家管理教育,实行强制教育
阶段
a.学前教育(7岁前):重视早期教育
1.国家管理,实行公养公育
2.游戏(“寓学习于游戏”最早提倡者)
3.音乐教育,体育教育
b.普通教育(7-18岁):和谐教育
和谐教育:德智体美
1.广博知识,尤其音乐与体育教育
2.七艺
3.考试(第一个提出)
c.高等教育(18岁):终身教育,哲学王
意志教育阶段(18-20):后四艺+军事
发展智慧阶段(20-30):后四艺+辩证法
继续学习阶段(30-35):哲学研究,成为重要官吏
哲学王(35-50):高深的哲学造诣+治国实践的人成为统治者
强化班拓展
评价《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1.先进性
(1)西方最早的教育平等和全民教育的思想
(2)西方最早的早期教育和游戏教育思想
(3)西方最早完善总结的和谐教育的思想
(4)西方最早设想完整的公共教育制度和普及教育的思想
(5)西方最早的终身教育思想
(6)西方经典教育“七艺”的完善者
2.局限性
(1)忽视个性,重视共性
(2)拒绝变革,体现在不让体育和音乐翻新
“七艺”
一、简介
“七艺”是古希腊的主要教育内容,由”文法、修辞、辩证法、天文、音乐、几何、算数“构成
二、内容
1.文法指文章的书写法规的学科
2.修辞指研究修辞的学问,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
3.辩证法指辩证的方法,是西方哲学的专有名词之一
4.天文是指观察和研究宇宙间天体的学科
5.音乐指有关艺术形式和文化活动的学科
6.算术指研究数的性质及其运算的学科
7.几何指研究空间结构及性质的学科
三、评价
“七艺”是古希腊经典教育内容,是学者们推崇的古典学科,一直流传到中世纪,甚至在文艺复兴时期,还有很多学者崇尚恢复古希腊“七艺”学科,托古改制,反而助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
与“六艺”
六艺
和谐教育,武/体+智+德+美
七艺
知识各科目
经典教育,流传,代表
亚里士多德
世界观
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唯物主义
蜡块说/白板说
教育实践
吕克昂学园
名
1.简介
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建立的古希腊的高等学府
2.特点
(1)科目
多学科建设,重视哲学
(2)科研
重视科研,建立实验室、博物馆、图书馆等研究场所
3.评价
希腊化时期的著名学府,后来与学园一起并入雅典大学
教育思想
1.理论基础
灵魂论
理性
理性的灵魂®人
非理性
营养的灵魂®植物
感觉的灵魂®动物
结论
1.人也是动物 2.人具有理性(可教育) 3.人接受体,德,智,美的教育
2.教育作用
教育的终极目的:发展人的理性
教育的作用不是万能的(白板说)
3.教育制度
国家管理教育
a.普通公立教育
b.教育立法
4.德育论
a.伦理学是德育的基础(美德即中道【中庸】)
b.道德实践才能形成美德(与苏不同)
c.动机与效果的统一(知行统一)
5.和谐教育论
自由教育:(德、智、体、美等®和谐发展)广博丰富的知识教育
6.自然教育论与年龄分期论
自然教育论
首次提出教育要效法自然的教育家
年龄分期论
0-7岁家庭教育:体育,游戏,兴趣
7-14岁初等教育:自由教育(文雅教育、和谐教育)
14-21岁中高等教育:自由教育,哲学、后四艺、科学
强化班拓展
评价教育思想
1.教育应该是国家的事业
2.教育应该培育人的理性
3.论证了和谐教育,提出了自由教育的理念
4.最早提出教育效法自然的思想,并提出年龄分期论
5.最早提出实践德育论,把中道当做最高境界的道德宗旨
评价自由教育
一、内涵理解
亚里士多德提出自由教育,指自由民应该接受各种各样广博丰富的基础知识的教育,教育内容主要由七艺构成,通过自由教育促进人们的身心和谐发展
二、发展过程
1.古希腊
自由人的知识教育
2.中世纪
自由教育让人皈依基督教神性
3.文艺复兴时期
叫做通才教育,指身心和谐自由发展(强调人自身的发展)的古典文科教育
4.工业革命时期
(1)英国教育家纽曼(普通教育:基础性的普及型的通识教育)
(2)赫胥黎(文理兼备的普通教育与公民教育)。
5.现代
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教育理念,反对职业教育,指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基础性的文化知识
6.近现代中国
五四时期,自由教育登陆中国,清华大学终身校长梅贻琦提倡
三、意义/启示
1.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尤其是大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2.是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思想,不求实用性和功利性,实现对人生的终极关怀
3.打破单一的职业训练,培养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4.符合全面发展的理念
5.自由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途径
古罗马的教育
基督教教育
发展
第一阶段(1世纪)
迫害,《圣经·新约》
第二阶段(2世纪下半叶)
接受
第三阶段(4世纪初期)
合法
第四阶段(4世纪末)
国教(世俗君王+教皇)
教育活动
教会学校
初级教义学校
成人为教育对象
高级教义学校
基督教学者+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儿童教育
堂区学校,唱诗学校,《圣经·新约》,免费
教育系统
教育思想
西塞罗
共和后期
《论雄辩家》
1.教育目的
雄辩家(就任何问题随时随地都能演讲)
2.教育内容
①广博知识
②修辞学
③举止优雅,风度文雅
3.教育方法
练习(模拟演说,写作)
4.人道
333原大纲
德行三条件
①充分发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
②同情,礼让,博爱
③文化修养
昆体良
帝国时期
《雄辩术原理》
《论雄辩家的培养》
教育观
教育作用
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巨大,但不是绝对。以天性为基础
教育目的
有德行的雄辩家(德行第一位)
教育任务
①重德行②推学校(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③重学前:双语教育(拉丁语、希腊语),智育
教学观
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教育内容(课程)
专业知识应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上(先博后专)
教育方法
启发诱导,提问解答
教育原则
劳逸结合,因材施教,量力原则
教师观
1.有能力:教学艺术,因材施教
2.有师德
德才兼备;宽严相济
有耐心,多鼓励,少斥责
昆体良和西塞罗教育思想异同
同
雄辩家
异
1.道德—昆体良
2
西塞罗:个人如何成为雄辩家
昆体良:国家如何培养民众(雄辩家)
奥古斯丁
帝国时期
《忏悔录》 宗教教育
创立了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是罗马、西欧宗教教育理论基础
1.教育作用(基础)
树立宗教哲学观,认识上帝(上帝即真理,真理即上帝)
2.教育内容
①《圣经》②“七艺”③反对自然科学,古希腊,古罗马文学
3.德育观
①弃恶从善,皈依上帝
②原罪说与禁欲说
4.教育平等
奥古斯丁的真理是什么?
上帝(选)
宗教改革的教育
新教
路德派的教育改革
《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书》《论送子女入学的责任》
教育思想
1.教育作用
教育既维护国家安定与兴旺,也能培养人的宗教性与世俗性
2.教育原则
①国家掌握教育权,宗教性与世俗性并重
②国家普及强制性的义务教育,建立公立学校
3.教育内容
《圣经》与读写算等世俗学科并重
4.教育方法
废除体罚,兴趣,直观
教育实践
其他人完成,非路德
1.梅兰克顿
建立新学校体系,教育法,写教材,改革旧大学
倡导普及教育,“无与伦比的德意志人的伟大导师”
2.斯图谟
建立新式中学
班级授课制的早期实践者
3.布根哈根
为所有德意志儿童提供德语教学的初等教育
加尔文派的教育改革
教育实践
加尔文
被誉为“普及教育之父”“免费学校的创始人”
亲自实践免费的普及的初等教育
创办了中等学校与高等教育中的日内瓦学院(后日内瓦大学)
《基督教原理》《日内瓦初级学校计划书》
教育思想
1.教育作用
教育本质是宗教性
2.教育原则
主张国家建立公立、普及、免费教育
3.教育内容
基督教教义与世俗性知识,法语教学
4.教育方法
同上
英国国教的教育改革
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创办
1.教育作用
国家与教会联合办学,强调教育为国家服务
2.教育目的
培养绅士
3.教育内容
以古典课程为主,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4.教育方法
英语教学,加强民族意识
5.教师管理
国教会监督教师
拓展
一、新教教育共同点
1.宗教性与世俗性并存
2.信仰主义和人文主义并存
3.神学思维方式和理性思维并存
4.推动了新教国家的教育发展(国家掌握教育权),但阻碍文艺复兴开创的教育世俗化趋势
5.群众性和普及性
二、三种教育力量的比较
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
(一)相同点
1.宗教性
2.重视古典主义和人文主义
3.教育方法方面
都逐渐取消体罚,注重身心的全面发展,都采用并逐步完善班级授课制
4.世俗性增强
5.教育影响方面
皆推动教育世俗化(近代化)的进程
(二)不同点
1.贵族性与群众性方面
人文主义教育具有贵族性,新教教育具有较强的群众性和普及性
2.服务目的方面
人文主义为贵族服务
新教教育为新教服务
天主教教育为天主教服务
天主教教育
罗耀拉
耶稣会学校
1.教育目的
天主教掌握教育权,教育为天主教服务,培养天主教教徒(中等,高等教育)
2.教育内容
以古典人文学科为主
3.教育管理
完备的管理制度——《教学大全》《耶稣会章程》
4.教学师资
高水平的师资,教师均受到宗教、世俗性知识与新教学方法的训练
5.教学方法
三制:寄宿制,全日制,班级授课制
多法:多种教学法
好态度:温和,爱的管理,纪律
废体罚
评价
客观:用人文主义精神改造学校 主观:维护天主教统治(根本目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
1.歌颂、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
2.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
3.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与尘世的享乐
4.崇尚学术与理性
5.人生而平等,批判等级制度
全人教育的内涵
人文主义教育
前期
意两里,北两莫
意大利
弗吉里奥
率先举起人文主义教育大旗,《论绅士风度与自由学科》
1.教育目的
通过通才教育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
通才教育促全面
2.教学方法
所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爱好与年龄
尊重爱好与年龄
3.教育内容
历史、伦理学、雄辩术(它们最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人文学科虽然多,历史伦理雄辩术
维多里诺
“快乐之家“:宫廷学校,“第一个新式学校的老师”
1.教育目的
通过通才教育(自由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通才教育促全面
2.教育内容
通才教育,古典学科与古典语是课程的中心,广猎知识,重视品德教育
古典学科古典语,知识广泛重品德
3.教育方法
快乐学习,反对死记硬背,反对体罚,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个性,启发式教学,主动性学习
尊重个性不体罚,主动快乐还启发
4.教育对象
贵族子弟+贫家天才
宫廷学校对贵族,偶尔也有贫家孩
5.教育环境/校风建设
环境优美,校风朴素自然,师生融洽,快乐的氛围
环境优美校风纯,师生融洽乐悠悠
评价
人文主义教育的典范
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
1.世俗性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追求自由、民主的公民
3.古典学科与古典语言
4.重视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5.形式主义
北欧
伊拉斯谟
尼德兰
基督教的人文主义教育家
1.教育目的
基督教与人文主义并重,培养德行、虔诚、智慧的人(《基督教王子的教育》)
2.教育内容
古典文化(古典学科+古典语)(《愚人颂》)
3.教师
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莫尔(英)
333
《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
1.教育制度
实行公共教育制度,男女平等的教育权
2.教育目的
(通才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教育内容
德、智(古典知识)、体、美、劳、宗教教育
4.创新思想
终身受教育
北欧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
1.强调虔诚与道德的价值
2.关注君主和朝臣人物所接受的教育
3.古典学科
4.重视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5.形式主义
后期
法国
拉伯雷
《巨人传》
1.新教育自由观
崇尚个人自由,突出个性价值
自由个性更突出
2.教育目的
身心并行发展,重视体育
身心并行重体育
3.教育内容
要求认识所有事物(古典知识+自然科学+本族语教学)
古典知识是主体,本民族语教自然
4.教育方法
反对繁琐的论证,反对死记又硬背,主张理解与愉快
5.教育途径
学习途径多样化,(如观察、游学、讨论、参观等)®愉快的学习
获取知识应愉快
蒙田
《散文集》
《论学究气》
《论儿童的教育》
1.教育目的
培养绅士,反学究气,是经世致用的人
绅士没有学究气,经世致用讨人喜
2.教育内容
实用的知识,自然科学,本族语教学
本民族语教自然
3.教育方法
①反对死记硬背——主张理解、思考、实践、怀疑
反对死记与硬背
②反对强制压迫——重视个人的自由,顺应自然
反对强制与压迫
③反对体罚——重视兴趣、天性,愉快学习
反对体罚红屁股
4.学习成效
用行动与实践来检验学习效果
行动实践检验性
5.教师
因材施教,掌握分寸
因材施教有分寸
后期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
1.世俗性更强
2.学科范围更广
3.更贴近现实生活
4.近现代精神更强
5.用本族语教学
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贡献与影响
(一)共同特征
1.人本主义
2.古典主义
3.世俗性
4.宗教性
5.贵族性
(二)贡献与影响
讲义p31
1.教育内容发生变化
通才、和谐教育
2.教育职能发生变化
欣赏、创造,履行人的职责
3.教育价值观发生变化
自由与个性
4.教育目的发生变化
全面和谐发展完人,绅士
5.道德教育观发生变化
人道主义、乐观、积极向上,自由平等,反对体罚
6.复兴了古典教育和自由教育的传统
7.兴起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8.推动了教育世俗化的历史进程
拜占庭与阿拉伯的教育
拜占庭的教育
阿拉伯的教育
伊斯兰教教育
拜占庭直接保存原因
5-15世纪
中古时期
西欧
中世纪(丢失)
东欧
拜占庭(直接)
地域包含古希腊,古希腊语、古拉丁语
中东
阿拉伯(间接)
地域不包含古希腊,阿拉伯语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基督教教育
全部表现形式
教育实践
1.教育形式
教会教育
2.教育机构
修道院学校(最典型)、主教学校(城市)、堂(教)区学校(乡村)
3.教育目的
培养天主教教徒
4.教育内容
《圣经》,读写算,七艺
5.教育方法
灌输,体罚,口授,个别,背诵
教育思想
1.神学世界观
确立超理性的信仰权威,建立神学道德体系,敬畏上帝
2.神学儿童观
儿童接受基督教,约束儿童,惩戒—丧失儿童的主体性与主动性
3.神学知识观
神学知识就是最高学问,充分肯定神学的价值
4.神学目的观
传播宗教,培养信徒
评价
积极影响
1.是超越种族的存在,肯定世界是统一的、有规律的文明体
2.思考人生,呼吁平等,含有辩证法的思想,哲理性的论证人生
3.强调人的精神与道德,培养人的灵魂与智慧
4.区别理性和信仰,讨论了人类的知识观
消极影响
1.崇尚神性,阻碍科技发展
2.愚弄百姓,束缚思想,基督教也是维护统治的工具
3.阻碍世俗文化与思想的发展
世俗教育
前期
宫廷学校
1.简介
一种设在国王或贵族宫廷中,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
2.典型
法兰克王宫中,阿尔琴
3.教育内容
七艺,拉丁语,希腊语,也有宗教色彩
4.教育方法
问答法
5.教育目的
封建统治需要的官吏
6.评价
是中世纪主要的世俗教育形式之一
骑士教育
1.简介
是一种西欧中世纪封建社会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它与等级鲜明的封建制度结构相适应。
2.教育目的
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与技能
3.教育过程(阶段)
①家庭教育阶段(0-7)
接受母亲的教育、养护、宗教、道德
②礼文教育阶段(7-14)
低一级贵族将子弟送到高一级贵族家中,充当侍童,学习礼节、军事训练
③侍从教育阶段(14-21)
“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吟诗、弈棋
21岁,正式获得“骑士”称号
4.评价
优点
中世纪备受歌颂的骑士精神 ①培养了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实际应用人才 ②体现了当时所崇尚的人格品质和道德风范,对主人和军长尊敬忠诚,对贵妇斯文典雅,作战时勇猛果敢,与人交往中慷慨豪侠 ③形成了中世纪的骑士文化。
局限
①是一种典型的武夫教育,重在灌输服从与效忠的思想观念,训练勇猛作战的诸种本领 ②使其成为封建统治阶段的保卫者 ③对文化知识的传授并不重视。
中后期
11世纪
新兴市民阶层的兴起与城市学校的发展
中世纪大学
高等教育
简介
随着新兴市民阶层的出现,追求新学问成为一种时尚,它是一种自治的讲授和学问系统。由一名或多名学者与他们的追随者组织的类似行会团体的知识交易所。
原因(背景)
不重要
1.经政
封建制达到鼎盛时期,社会趋于安稳,物质基础好。
2.文化
十字军东征复兴西欧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市民极为崇尚
3.传统教育自身
宫,骑教育不能满足大众的需要,新教育机构应运而生
典型
萨莱诺大学(医学)、波隆那大学(法律)、巴黎大学(神学)、牛津、剑桥
特点
1.总体特点
自由、自治
2.教育目的
职业人才(专业人才)
3.办学体制
学生大学,先生大学
4.课程内容
文、法、神、医
5.学位制度
硕士、博士
6.教学方法
辩论,讲演
助记
自由自治总特征,专业人才是目的,学生先生两体制,文法神医是课程,讲演辩论是方法,学位制度棒棒哒
意义
1.权利
保留了高等教育自由、自治的优良传统。它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促进了教育的普及。
2.思想
动摇了人们盲目的宗教信仰,讲求实效和理解力,突破死记硬背等教学方法。
3.制度
现代大学的雏形和渊源
4.局限性
宗教色彩浓厚
评价
一、述评中世纪大学
二、中世纪大学发展的当代价值或启示
1.大学定位
开放性,自由自治,独立性
2.大学理念
学生主体性和全人教育,和谐发展
3.课程设置
经典性和自由教育的特点
4.制度建设
制度确保自由自治的落实
三、为什么说中世纪大学是现代大学的雏形
1.近现代大学就是由中世纪大学直接演化而来的,从未中断办学
2.学位制,学院制,分科制,管理制,教学制全部延续至今
城市学校
初等教育
简介
是随着新兴市民阶层的兴起而产生,它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为新兴市民子弟开办的世俗性质的初等学校的总称。行会学校(手工业)、基尔特学校(商会)
特点
1.领导权
领导权在行会,商会手中
2.教育内容
以读写算,商业,手工业需要的世俗知识,本民族语教学
3.教育目的
从事手工业,商业的职业人才
4.学校性质
世俗性质,初等教育的性质
评价
满足市民的实际需要,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16世纪
宗教(基督教)
天主教
罗耀拉——耶稣会学校
新教
路德派
加尔文派
英国国教
14-15-17世纪
复兴古希-罗文化®文艺复兴
①②③④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