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脑挫裂伤是常见的原发性脑损伤,既可发生于着力部位,也可在对冲部位。脑挫伤:脑组织遭受破坏较轻,软脑膜完整;脑裂伤:软脑膜、血管和脑组织同时有破裂,伴有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两种损伤常同时存在,临床上不易区分,故合称为脑挫裂伤。
编辑于2022-04-13 20:16:23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头皮损伤
头皮解剖
1.皮肤:厚而致密,内含大量的汗腺、皮脂腺、毛 囊、具有丰富的血管,外伤后易出血。 2.皮下组织:致密结缔组织和脂肪构成,有血管、神经穿行。 3.幅状腱膜:质坚韧富有张力,与皮肤连接紧密,与骨膜连接疏松。 4.幅状腱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前至眶上缘,后 到上项线,有许多血管与颅内静脉窦相通。 5.骨膜层:致密结缔组织,在颅缝处贴附紧密。
头皮血肿
临床表现
皮下血肿
·因结缔组织层与皮肤层和帽状腱膜层之间连接紧密,故在此层内的血肿不易扩散且体积较小。触之有凹陷感。
帽状腱膜血肿
·多由小动脉或导血管破裂所引起。因帽状腱膜下层组织疏松,血液易向各方向扩展,血液可充满整个帽状腱膜下层,使头顶显著增大。其含血量可达数百毫升,在婴幼儿可导致失血性休克。
骨膜下血肿
·多因局部骨膜剥离或板障出血而致,由于骨膜在颅缝处附着牢固,故血肿范围常不超过颅缝。 ·常伴有颅骨骨折。
处理原则
皮下血肿:不需要处理,自行吸收
帽状腱膜下血肿:①血肿较小者可加压包扎,自行吸收;②血肿较大,穿刺抽吸;③已 有感染的血肿,需切开引流
骨膜下血肿:同帽状腱膜下血肿,但对伴有颅骨骨折者不宜强力加压包扎
护理措施
减轻疼痛:早期冷敷,24~48小时后改热 敷
并发症的护理:血肿加压包扎,嘱病人勿揉搓,以免增加出血;警惕是否合并颅骨 骨折及脑损伤
健康教育:损伤较轻者,勿剧烈活动;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加强营养;遵医嘱用药;出现不适及时就诊
头皮裂伤
临床表现
出血较多,不易自行停止,严重时发生失血性休克,常伴颅骨骨折或脑损伤。 若帽状腱膜未破,伤口成线状。
处理原则
1.尽快止血,加压包扎伤口(伴有不稳定性骨折者不宜加压包扎) 2.争取短时间内行伤口洁创缝合 3.预防感染治疗:抗生素和破伤风抗毒素 4.注意观察有无合并颅骨和脑损伤
护理措施
1.伤口护理:注意创面有无渗血和感染,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2.病情观察:观察有无合并颅骨和脑损伤 3.预防感染:严格无菌操作,观察有无全身和局部感染的表现,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头皮撕脱伤
临床表现
由于外伤等原因导致头皮大片自帽状腱膜下间隙撕脱。常因剧烈疼痛和大量出血而发生休克,较少合并颅骨和脑损伤。
处理原则
1.不完全撕脱:伤后6~8小时内清创后缝回原处 2.完全撕脱:清创后行头皮血管吻合或将撕脱的头皮切成皮片植回 3.撕脱头皮的保存:无菌敷料或干净布包烹,隔水放置于有冰块的容器内,争取清创后再植
护理措施
1.抗休克护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发生休克,开放静脉通路、补液等抗休克治疗。治疗期间做好生命体征监测。 2.伤口和皮瓣护理:注意创面有无渗血,皮瓣有无坏死和感染。为保证植皮存活,植皮区避免受压
颅骨损伤
颅骨解剖
颅骨分为颅盖和颅底两部分
颅盖:穹隆形;由额骨、顶骨、枕骨构成
颅底
·凹凸不平,自前向后有三个阶梯状加深的陷窝(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
颅前窝
·由额骨眶部、筛骨筛板、蝶骨小翼构成; ·筛板上有筛孔通鼻腔。
颅中窝
·由蝶骨体及大翼、颞骨岩部等构成;
颅后窝
由枕骨、颞骨岩部后部构成。
颅骨骨折
定义:颅骨骨折指颅骨受暴力作用致颅骨结构的改变
分类
按部位:颅盖骨折;颅底骨折 按形态:线形骨折;凹陷骨折
颅盖骨折
即穹窿部骨折,其发生率以顶骨及额骨为多
临床表现
线形骨折:局部压痛、肿胀,可伴有局部骨膜下血肿
凹陷性骨折 ·骨折片陷入颅内,可出现相应的病灶症状和局限性癫痫 ·并发颅内血肿,可产生颅内压增高症状 ·凹陷骨折刺破静脉窦可引起大出血
处理原则
线形骨折不需要处理
凹陷骨折: 手术指征: ①凹陷深度>1cm;②位于重要功能区;③骨折片刺入脑内; ④骨折引起瘫痪、失语等功能障碍或局限性癫痫者
手术方法 骨折片较完整、边缘无重叠→骨折片复位 骨折碎片无法复位或刺入脑内→碎骨片摘除+颅骨成形术
颅底骨折
临床表现
大多由颅盖骨折延伸而来;绝大多数为线形骨折;脑脊液外漏;皮下或黏膜下瘀斑;脑神经损伤
颅底骨折三联征:①耳、鼻脑脊液漏;②颅神经损伤;③皮下或膜下迟发性瘀血斑
颅前窝骨折
·常累及眶项及筛骨;·鼻出血;·CSF鼻漏 ·损伤嗅、视神经;·球结膜下出血;·眼眶周围淤血(“熊猫眼”征)
颅中窝骨折
①蝶骨→CSF鼻漏;颞骨→CSF耳漏 ②可伴第I、颅神经损伤 ③可致颈内动脉-海绵窦瘿或致命大出血
颅后窝骨折
①在耳后乳突和枕下部可见皮下瘀血,称Battle征 ②骨折若累及枕骨大孔处可有第9-12对脑神经的损害
处理原则
本身无需特殊处理;重点是预防颅内感染; 脑脊液漏4周未自行愈合者,需作硬脑膜修补术
护理措施
鉴别脑脊液
1.将血性液体滴于白色过滤纸上,外周有月晕样的淡红色的浸渍圈,则为脑脊液; 2.行RBC计数与周围血液的RBC计数比较; 3.脑脊液中含糖,用尿糖试纸测定可鉴别。
脑脊液外漏的护理
①头高位,偏向患侧;②清洁与消毒;③预防逆行感染;④避免颅内压骤升;⑤观察和记录
脑损伤
分类
脑震荡
·最轻的脑损伤 ·伤后即刻发生短暂的意识障碍和近事遗忘 ·面色苍白、瞳孔改变、出冷汗、血压下降、脉弱、呼吸浅慢等自主神经和脑干功能紊乱的表现。 ·为一过性脑功能障碍,无肉眼可见的神经病理改变 ·脑脊液检查、CT检查、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处理原则
1.无需特殊治疗 2.一般卧床休息5~7天,适当使用镇静、镇 痛药物,多数病人在2周内恢复正常
脑挫裂伤
分类
脑挫裂伤是常见的原发性脑损伤,既可发生于着力部位,也可在对冲部位。 脑挫伤:脑组织遭受破坏较轻,软脑膜完整; 脑裂伤:软脑膜、血管和脑组织同时有破裂,伴有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 两种损伤常同时存在,临床上不易区分,故合称为脑挫裂伤。
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昏迷超过30分钟; 2.局灶症状和体征:失语、失聪、偏瘫 3.头痛、呕吐:ICP增高、蛛网膜下腔出血 4.生命体征变化:二慢一高、高热 5.脑干损伤:全身去大脑强直,生命体征紊乱
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局部脑组织内有高低密度混杂影,点片状高密度影为出血灶,低密度影则为水肿
处理原则
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脑损伤及ICP增高较轻者 ·禁食、卧床、休息等;抬高床头15~30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脑水肿 ·加强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生素预防感染 ·应用营养神经药物和高压氧舱治疗;镇静、止痛、抗癫痫等对症治疗
手术治疗
·大多不需手术,有脑疝、持续颅内压高、伴血肿者应及时手术——内、外减压术。 ·脑室穿刺减压术、去骨瓣减压术、局部血肿或坏死灶洁除术。
护理诊断
(1)洁理呼吸道无效:与脑损伤后意识不洁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的需要量,与脑损伤后高代谢、呕吐、高热等有关。 (3)有废用综合症的危险:与脑损伤后意识和肢体功能障碍及长期卧床有关。 (4)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脑疝、蛛网膜下腔出血、消化道出血。 (5)意识障碍:与脑损伤、颅内压增高有关。 (6)躯体移动障碍:与脑损伤后意识和肢体功能障碍及长期卧床有关。 (7)有脑组织灌注无效的危险:与脑损伤、颅内压增高有关。 (8)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剧烈呕吐、应用脱水剂有关
护理措施
现场急救
保持呼吸道通畅,病人平卧,头部抬高,注意保暖,禁用吗啡止痛。
保持呼吸道通畅
1.及时清除呼吸道异物:吸痰 2.开放气道,维持呼吸功能: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 3.加强呼吸道管理
△病情观察
瞳孔变化
伤后立即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原发性动眼神经损伤; 伤后正常,之后,一侧先缩小后散大→小脑幕切迹疝; 双侧散大伴深昏迷→原发性脑干损伤; 双侧大小形状多变,伴眼球分离→中脑损伤; 眼球不能外展且有复视者→展神经受损; 眼球震颤→小脑或脑干损伤。
生命体征
·测量顺序:呼吸一脉搏→血压一意识 颅内压增高时代偿期和失代偿期的表现; 枕骨大孔疝病人可突然发生呼吸、心跳停止;
体温: 伤后早期一组织创伤反应→中等发热; ·间脑或脑干损伤→体温调节紊乱→体温不升或中枢性高热; ·丘脑下部损伤→伤后即高热: ·伤后数日出现高热,提示感染.
意识状态
伤后立即昏迷→原发性脑损伤; 伤后清醒后转为昏迷或意识障碍不断加深→颅内压增高形成脑疝; 躁动病人突然昏睡→病情恶化
用药护理
巴比妥类→呼吸抑制;神经节苷脂→寒颤高热、呼吸困难; 胞磷胆碱→血压下降;乙酰谷酰胺→血压下降
并发症
压疮,癫痫,感染,费用综合征
颅内血肿
是颅脑损伤中最常见、最严重、可逆性的继发病变,发生率约占闭合性颅脑损伤的10%和重型颅脑损伤的40%~50%
脑的被膜解剖
硬脑膜由两层合成,兼有颅骨内骨膜及硬脑膜的作用。颅顶处连接疏松,易剥离:颅底处紧密结合。 硬脑膜在某些部位两层分开,内面衬有内皮细胞构成含静脉血的腔隙,称硬脑膜窦,脑的静脉直接注入窦内。 硬脑膜窦的特点:无瓣膜,窦壁无平滑肌缺乏收缩,当其损伤时出血难止。
脑蛛网膜薄而透明。脑的蛛网膜在上矢状窦附近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称蛛网膜粒,脑脊液经此渗入硬脑膜窦,回流静脉。 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间隙,内含脑脊液。
软脑膜薄、内有血管,紧贴于脑表面,并深入沟、裂之中,与脑实质不易分离。 在脑室的一定部位,软脑膜及其所含的血管与室管膜上皮共同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临床表现
硬脑膜外血肿
意识障碍: ①原发脑损伤轻:洁醒→昏迷 ②原发脑损伤略重:昏迷→中间洁醒或好转→昏迷,即存在“中间洁醒期” ③原发脑损伤较重,伤后昏迷进行性加重或持续昏迷
颅内压增高、脑疝表现及神经系统体征
硬脑膜下血肿
急性或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伤后持续昏迷或昏迷进行性加重,少有“中间清醒期”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①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 ②偏瘫、失语、局限性癫痫等局灶症状; ③头昏、记忆力减退、精神失常等智力障碍和精神症状
脑内血肿
1.常与硬脑膜下血肿同时存在 2.临床表现与脑挫裂伤和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症状很相似 3.表现以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为主
辅助检查
CT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1.硬脑膜外血肿: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双凸镜形或弓形高密度影
2.硬脑膜下血肿:①急性或亚急性表现为脑表面新月形高密度、混杂密度或等密度影;②慢性表现为脑表面新月形或半月形低密度或等密度影
3.脑内血肿:脑挫裂伤区附近或脑深部白质内类圆形或不规则高密度影。
处理原则
1.颅内血肿一经确诊,原则上手术治疗,行血肿清除术并彻底止血。 2.较小、发展较慢的血肿可非手术治疗。 3.治疗期间一旦出现颅内压进行性升高、局灶性脑损害、脑疝早期症状,应紧急手术。
护理措施
引流管的护理
①取平卧位或头低足高患侧卧位 ②保持引流通畅,引流袋低于创腔30cm ③保持无菌,预防逆行感染 ④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 ⑤尽早拔管,术后3日左右行CT检查,血肿消失后可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