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专题五每个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与问题
这是一篇关于专题五每个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与问题的思维导图.主要有胎儿 婴儿,幼儿,儿童,青少年,成年这几个时期。
编辑于2022-04-24 01:40:31每个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与问题
胎儿
婴儿
婴儿气质和依恋形成的关键时期
婴儿的气质
气质类型
巴浦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抑郁质:感受性强
粘液质
多血质
胆汁质
感受性弱
托马斯和切斯的三类型说:“容困迟”
容易型(40%)在婴儿期很快形成日常生活习惯,较乐观,容易适应新环境
困难型(10%)生活习惯不规则,接受新经验慢,有消极和强烈的反应倾向
迟缓型(15%)不活泼,对环境刺激反应大,少顾虑,心情状态消极,对新鲜经验适应很慢。
布雷泽尔顿的三类型说
活泼型:名副其实地“连哭带斗”地来到人世的。不像一般婴儿靠外力帮助才哭,等不及任何外界刺激就开始呼吸和哭喊。睡醒后立即就哭,从深睡到大哭之间似乎没有较长的过渡阶段,每次喂奶对母亲来说都是一场战斗。
安静型:出生起就不活跃。出生后就安安静静地躺在小床上,很少哭,动作柔和、缓慢,眼睛睁得大大的,四处环视。第一次洗澡时也没有惊跳,也不哭,甚至连打针时也较安静而不大闹。
一般型:介于前两类之间大多数婴儿都属于这一类。活泼型和安静型婴儿的父母常常忧虑自己孩子的身心是否正常,其实婴儿的气质各不相同的,这些都是正常儿童心理。
巴斯顿的活动特性说
情绪性:觉醒程度和反应强度大,在婴儿期时表现为经常哭闹,儿童期时易激动,难以相处,成年时表现为喜怒无常
情绪性:觉醒程度和反应强度大,在婴儿期时表现为经常哭闹,儿童期时易激动,难以相处,成年时表现为喜怒无常
活动性:总是抢先迎接新的任务,爱活动,不知疲倦,在婴儿期表现为总是手脚不停地乱动,儿童期在教室里闲坐不住,成年时显露出一种强烈的事业心。
社交性:渴望与他人建立密切的联系,在婴儿期时表现为要母亲和熟人在身边,孤单时哭闹得凶,儿童期时容易接受教育的影响,成年时与周围的人们很融洽。
冲动性:缺乏抑制能力,在婴儿期时表现为等不得母亲喂奶、换尿布等,儿童期常坐立不安、注意力容易分散,成年期时表现为讨厌等待,倾向于不加思索地行动。
卡根的抑制-非抑制说
抑制:拘束克制、谨慎小心、温和谦让
非抑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精力旺盛、自发冲动
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稳定性:婴儿的气质类型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尤其是出生第一年气质的稳定性呈现上升趋势。
可变性:社会环境和教育对婴儿气质类型的发展变化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卡根的研究,极端抑制的婴儿,由于家庭教育和后天环境的影响,5个月后转变为非抑制型婴儿。
气质对早期教养和发展的意义
气质类型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托马斯和切斯提出的“拟合优度模型”
优度拟合:孩子的气质类型与父母的教养类型相符
差度拟合:孩子的气质类型与父母的教养类型不相符
父母教养方式
专制型
权威型(最好的方式)
忽视型
溺爱型
婴儿的依恋
定义: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主要标志。
表现
与母亲在一起时开心、舒适,与母亲分离时表现出焦虑痛苦。
母亲能给孩子在陌生环境下的安全感。
在饥饿、受委屈时首先寻求母亲的帮助
依恋发展阶段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 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是一样的,无差别的。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个月- 6个月) 有差别的反应,对母亲更为偏爱,对母亲与熟悉的人及陌生人反应不同。
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 2岁) 更愿意跟母亲在一起,分离时会苦恼。对陌生人会紧张、恐惧和大哭
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把母亲视为交往伙伴,能理解母亲的情感,分开时不会哭闹,相信母亲会回来的。
依恋的类型
一般较稳定,但也会受家庭环境及与母亲交往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安德沃斯“安回反”
安全型依恋:这类婴儿将母亲视为安全基地,母亲在场感到足够安全,能在陌生的情境中积极地探索和操作。对母亲离开和陌生人进来都没有强烈的不安全反应。多数婴儿都属于安全型依恋。积极、安全型
回避型依恋:母亲在场或离开都无所谓,自己玩自己的,实际上这类婴儿与母亲之间并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被称为无依恋婴儿。这类婴儿占少数。消极、不安全型
反抗型依恋:这类婴儿缺乏安全感,时刻警惕母亲离开,对母亲离开极度反抗,非常苦恼。母亲回来时,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安抚,表现出矛盾的态度,这种类型又叫矛盾型依恋,也是典型的焦虑型依恋。少数婴儿属于这种依恋类型。消极、不安全型
依恋的测量”安德沃斯的陌生情境实验
幼儿
游戏
游戏的本质
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
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现实生活
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游戏的理论
早期游戏理论
霍尔:复演说--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在儿童身上的重演
席勒和斯宾塞:精力过剩说—儿童发泄体内过剩能量的一种方式
彪勒夫妇:技能快乐说—儿童从行为中获得机体愉快的手段
格罗斯:生活准备说—儿童对外来生活的无意识准备
拉扎勒斯和帕特里克:娱乐放松说—是放松的需要,不是宣泄
博伊介克:成熟说—是一般欲望的表现
当代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佛洛伊德
主要观点:游戏有无意识成分,游戏是补偿现实社会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
实践应用:游戏治疗
认知动力说
代表人物:皮亚杰
主要观点: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
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桑代克
主要观点: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 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
主要实验:饿猫实验=尝试错误说
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准备律: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时,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感到烦恼;反之,当此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
练习律: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用,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少。
效果律: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
中国心理学家: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方式,也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形式。
游戏具有社会性,是人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
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它不是社会生活简单的翻版。
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满足儿童生理发展需要:增强体质
满足儿童认知发展需要
满足儿童社会性的需要: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满足儿童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培养健全人格
游戏的种类及发展
按目的性分
创造性:儿童独自想出来,利于发展自主性和创造性
教学性:结合一定教育目的编制的游戏
活动性:重要发展儿童体力
皮亚杰
0-2岁—感知运动阶段—婴儿期—联系游戏
2-7岁—前运算阶段—幼儿期——象征性游戏、简单的有规律的游戏
7-11、12岁—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期-有规律的游戏
按儿童社会性发展分(帕滕)
无所用心的行为
旁观者行为
单独游戏
平行游戏
联合游戏
合作游戏
儿童游戏的特点
内容反映现实生活:从熟悉的家庭、幼儿园生活扩展到社会生活
由简单到复杂
由不系统到系统
由不会事先分配角色到分配角色--组织能力的提升
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由几分钟到几十分钟甚至更长
由反映外部生活到人的内在心理活动
成年
早期(18-35岁):事业、恋爱、婚姻、家庭
面临发展问题(10条)
中期(35-60岁):家庭
面临的发展任务
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发展繁殖感、避免停滞感
赖文森观点:稳定和转折期,转折期大概出现在40岁,面临四大问题(依恋、分离、渴望亲密关系、内省和认识自己)
古尔德观点:将自我从童年的限制中脱离,建立自我同一性。可分为5个阶段,各阶段克服一个有关父母和童年角色的错误假定,形成独立的自我
哈维格斯特的观点:中年发展任务的观点,主要源于个体内在变化、社会压力、个人价值观、性别、态度倾向等。具体为7点:
晚期(60-):退休后的心理与如何应对死亡
退休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
阿奇利提出退休后个体心理六阶段
疾病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
常见慢性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缺血性心脏病。
常见精神疾病:抑郁症和老年痴呆。
社会生活紧张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
配偶死亡
离婚
子女迁移
生命最后阶段对死亡的态度
否认:认为死亡消息不真实
愤怒:承认死亡,但充满愤怒
交易或讨价还价:和医生或死神进行交易
抑郁:面对与亲人的永隔表现出沮丧
承受:听从或承受命运摆布
青少年
社会心理问题
成瘾行为
吸烟
特点:男生比例高;年龄变小
主要因素:社会风气;家庭成员示范作用;同伴作用;自我满足
游戏
利:开发大脑,提升智力
弊:造成生理、心理上的困扰
网络
原因
网络本身特征
人格特征:高焦虑、低自尊、抑郁倾向、自我控制能力低的青少年易网络成瘾
家庭和学校环境
内部失调
抑郁和焦虑
青少年抑郁现状
抑郁症状普遍增长多
13-15:抑郁心境急剧增加;17-18岁达到高峰然后下降到成人水平
童年期女生高于男生;青春期女生数量或水平都高于男生
抑郁的原因
创伤性应激时间和持续累计的不良体验
个人认知特征(家庭氛围、教养方式、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业成绩)
青少年焦虑的现状和原因
比抑郁更普遍
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主要表现:思维紊乱、扭曲现实或与现实脱离联系,不能控制情绪以及人格混乱等。对性的渴望也是其主要特征。
主要原因
遗传因素
特殊心理特点,个体易受压抑、挫折和焦虑,消极情绪长期积累
自杀倾向
主要表现
中国第五位主要死因,15-34岁人群为主
青少年自杀率下降态势
男生多于女生
男生较极端(枪杀或自缢);女生多消极(药物、服毒)
主要原因
家庭环境(机构、关系、暴力)
社会环境(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业压力)
外部失调—反社会行为和青少年犯罪
主要现状
整体来看,我国青少年犯罪人数逐年增加,未成年犯罪人数占青少年犯罪总人数比例在扩大
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形势案犯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青少年犯罪年增长率超过5%;
犯罪年龄呈现下降趋势,且团伙性犯罪居多
家庭问题和失学、辍学问题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显著
因非法网吧、毒品等不良因素导致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上升
主要原因
家庭因素:(家庭破裂、父母素质偏低、家庭教育观念偏差)
同伴因素:(同伴对不良青少年的排斥和不接纳)
自身因素:(青春期的特殊心理特征:心理不成熟、冲动、自尊心强、想独立等)
儿童
学习
小学儿童的学习及其作用
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认知或认知活动要超过直接经验的阶段
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知活动
学习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
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动机:外部动机占主导地位,内部动机在发展中
兴趣
外部兴趣到内部兴趣转变
从不分化到初步分化(三年级开始)
对具体事实和经验知识感兴趣(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游戏因素在兴趣上作用逐渐下降
由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通话故事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读物
对社会生活兴趣逐渐扩大、加深(男机械、女工艺)
态度
对老师:低年级崇拜、随年级提高出现选择性喜欢
对集体:低年级无集体组织意识,中年级始形成相互交往、相互关系和帮助的集体意识
对作业:低年级不负责到高年级负责的转变
对评分:低年级逐渐了解分数客观意义,中年级始了解学习是社会义务
策略
不完善、不系统、刻板
从单一到多种过渡
学习心理发展的作用
小学儿童的学习障碍
分类:p289了解学习障碍类别
症状
在感知、思维、语言和数学方面有障碍
在行为、情绪和社会性方面存在障碍
其他:发育迟缓、品行问题
原因
胎儿期、出生时轻度脑损伤或轻度脑功能障碍
遗传素质假设,感官统合失调
生物学假说
心理和环境假说
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赶不上智力因素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