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德育
德育思维导图,包括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与措施和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创业两部分内容,有需要的可以收藏~
编辑于2022-04-27 19:15:01德育
德育的内涵与内容
德育的内涵
德育的概念: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的总称
1995年以前,我国德育长期由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三部分组成
1995年以后,心理教育正式加入德育
2011年颁布《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把德育课程确定为四个学习领域,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爱国主义教育)
2016年9月《道德与法治》
2017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是指导我国当前中小学德育的规范性文件,“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的范畴
思想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是我国德育内容的最高层次)【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国思想教育中的最重要和最核心的内容】
政治教育:对民族、国家、政党、国际关系等方面的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永恒主题,是我国学校德育中最重要的内容,处于核心地位,爱国主义的本质: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道德教育:实质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
法治教育:我国法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实施宪法教育
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新时代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
德育目标决定德育内容的性质
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当前的时代特征决定德育内容的针对性
理想信念教育
指导思想教育
四史教育:党史教育、新中国史教育、改革开放史教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
认同教育
理想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要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和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针对有心理疾病额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心理咨询与治疗
内容:认识自我、尊重生命、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人生规划、适应社会生活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的内涵
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把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等转化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生活的过程
品德形成过程是个体在品德方面的发展
德育过程,特别是学校德育过程是品德形成过程的一个途径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德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
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德育内容
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道德认识在品德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基础,道德认识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与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道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是形成个体道德信念的根本因素
道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对道德行为起着维持作用
道德行为: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在品德结构中处于关键地位
四要素对德育实施的要求
注重全面性
注重多端性
注重针对性
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思想品德规律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指外在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内在品德的过程
活动与交往是促进外在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内在品德的基础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途径
活动与交往规律对德育实施的要求
多样性
教育性:活动的性质既有教育性,也有非教育性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内部矛盾是促进品德发展的直接动力
主要矛盾是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即外在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最基本的矛盾
思想内部矛盾特指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思想内部矛盾规律对德育实施的要求
善于激起学生思想内部矛盾
善于转化学生的思想内部矛盾:教育与自我教育
德育过程是学生思想品德长期和反复提高的过程
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长期反复的教育与再教育的过程,(长期性,反复性)品德的完善是永无止境,品德发展具有曲折倒退性
长期与反复性规律对德育实施的要求
教师要善于在德育中反复抓、抓反复,锲而不舍
德育原则与方法
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方向性原则)
要求
坚持德育的正确指导思想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总任务的要求
用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教育受教育者
疏导性原则(正面教育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属于柔性的教育方式,关键在于“疏”
要求
要对学生晓之以理;方式:学生的谈话、谈心、劝说、说服
要对学生正面赏识
要对学生因势利导;通常利用其兴趣委托相应的任务,从而其引导到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长善救失原则(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原则)
强调自我教育的作用
要求
教师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利用后进生的优点克服其道德上的缺点;利用优点或闪光点委托相应的任务
知行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根据活动与交往的规律提出德育原则
要求
理论的学习要结合实际来实施,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
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或锻炼,培养道德行为(对学生委托相应的任务实施直接锻炼,转变其不良行为贯彻知行统一原则的重要表现)
因材施教原则
根据他们个人特点与年龄特征实施不同的教育
前提与基础:了解学生
要求
要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
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学生相结合原则(严慈相济原则)
严格要求是指教师提出稍微高于学生原有品德水平的外在道德要求,尊重信任学生是对学生给予真诚的关心和爱护,信任他们的力量和能力
要求
要尊重和信任学生
要严格要求学生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平行教育原则)
要求
要培养和建设好集体
要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原则(合力育人原则)
要求
要做好校内与校外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要做好学校内部各位教师的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
要做好对学生各阶段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德育方法
说服法(言语说服【讲解、报告、谈话、讨论、阅读】【参观、访问、调查】事实说服)
提高道德认识,转变道德观念,提升道德觉悟,最好的方法:说服法
德育方法中运用最为广泛,最基本的方法
要求
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加以说服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技巧说服学生
教师说理要形象生动具有趣味性
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说服学生
教师说理时要待人以诚
榜样示范法
类型:典范、典型、示范
选择榜样的原则
可接受性
真实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
德智并重原则
陶冶教育法(暗示方法)
特点:无意识性、非强制性、愉悦性、隐蔽性
类型:人格感化、艺术浸染(音乐、美术、诗歌、文学、影视、雕塑)、环境熏陶
要求
创设良好的情境
启发学生认识到情境的陶冶功能
实践锻炼法(解决道德上知行脱节的最重要方法)
类型
组织活动
开展各类主题实践
加强劳动实践
组织研学旅行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委托任务
执行制度
要求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坚持严格要求
自我修养法(自我教育法)是学生自觉发挥能动性完善品德的最好德育方法
类型
立志
反思(自我反省,自我评价)
座右铭
慎独(最好境界)
要求
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与自觉性
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
品德评价法(奖惩法)【德育一种辅助方法】
类型
肯定性评价,奖励分类:赞许、表扬、奖赏
否定性评价(惩戒)【一般惩戒、较重惩戒、严重惩戒】
惩戒要求
明确惩戒的目的是教育转化过失学生
避免不人道的体罚、变相体罚与心罚
实施公平公正的惩戒
根据学生的个人状况灵活机智地实施惩戒
思政课与学科德育渗透
我国中小学的思政课
我国中小学思政课的演变历程
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小学思想品德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
新世纪课程改革: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教材管理实行“一纲多本”
迈入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与高中教材《思想政治》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选修(财经与生活、法官与律师、历史上的哲学家)《道德与法治》由教育部组织编写,实行“一纲一本”
当前中小学思政课的特点
综合性
生活性
活动性
序列性;(本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
中小学思政课的实施
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与优化教学过程
要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
要创设多样化情境以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要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时空
学科德育渗透
途径
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注重教法的德育效果
发挥教师的道德示范
原则
自然渗透
整体渗透
有序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