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班主任工作
最早从理论上设计班级管理组织的是捷克教育家夸 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班级授课制”这一设想。
编辑于2022-04-27 22:50:24班主任工作
班级和班级管理
班级及班级管理概述
班级的概念
率先使用“班级”一词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埃拉斯莫斯
最早从理论上设计班级管理组织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班级授课制”这一设想
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导生制”(贝尔-兰卡斯特制、级长制
优点:1、省钱,2、省师资,3、扩大受教育者的范围,4、有助于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班级管理的概念
班级管理的目的
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班级管理的对象
主要对象是人,即为学生
班级管理的手段
包括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班级管理的内容
班级组织管理、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
班级管理的模式
常规管理:规章制度(管理、控制、教育作用)
平行管理(马可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状模式,集体,个人)
民主管理(班干部轮换制度、定期评议制度、值日生制度、值周生制度)
目标管理:德鲁克提出,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核心将他控管理转变为自控式管理,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
班级管理的功能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主要功能)
有助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基本功能)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重要功能)
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主要问题
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应试教育,教师权威的制约)
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民族管理的程度低
解决策略
以满足学生发展为目的
确立学生在班级中主体地位
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班级管理能力(实行班级干部轮换制和全民制是训练学生班级管理能力的最好途径
班集体的管理与建设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与教育作用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班群体是班集体形成的组织基础,班集体是班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
基本特征
明确共同目标(基础,班集体前进的导向和动力)
一定组织结构(班集体核心)
共同生活准则(保证)
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
有利于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能力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建设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方向与动力);班级发展目标: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积极分子与学生干部组成班集体核心队伍)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会具有集体性、针对性、自主性,班会分为:常规班会【周会、晨会】生活会【讨论学生的优点与不足的班会活动】主题班会【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步骤:确立主题(基础)-精心准备(关键)-具体实施-效果深化】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否具有正确的集体舆论是衡量班集体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的角色
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班主任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设计者
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要优化班级管理层次,建立系统化的管理机制
设置小班主任,班委会,小组建立三层次管理机制
进行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建设
班主任是培育良好班风的培育家
确立班级奋斗目标
要颁布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
树立典型标兵
要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班主任是协调教育多方关系的艺术家
班主任要正确处理好与班级学生的关系
班主任要协调好与科任教师的关系
班主任要协调好与学校领导的关系
班主任要协调好与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的关系
1904年,清政府《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规定小学实施“级任制”(在中学实施“级任制”则迟至1932年)
1951年,国家颁发《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从1952年起,中小学设立“班主任”取代“级任导师”,我国班主任正式确立
班主任的职责
管理班级
教育学生
协调其他教育者的职责
指导班级活动
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坚定的教育信念
高尚的思想品德
对学生炽热的爱
合作与交往的能力
较强的组织能力
多方面的才能与兴趣
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
班主任的工作原则
学生主体原则
严慈相济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集体教育原则
民主公正原则
以身作则原则
班主任的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群体关系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要注意全面性、经常性、发展性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
观察法(直接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
谈话法(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
商讨式:自尊心强、有逆反心理、倔强暴躁的学生
点拨式:心理敏感、疑心重的学生
触动式:惰性心理和依赖心理强的的学生
突击式:防卫心理强的学生
渐进式:适合内向、孤僻、自卑的学生
循异式: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
书面材料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
学生档案资料
班级记录资料
学生个人学写的资料
调查法(间接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
综合调查
专题调查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先进生的教育
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后进生的教育
关心爱护和尊重后进生
激发后进生的自信心
对后进生赋予期待与信任
善于挖掘和及时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
持之以恒地教育后进生
经常性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
用积极的情绪和态度对待他们
要积极分析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因势利导、正面教育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进行操行评定
一般步骤:1、学生自评-2、小组自评-3、班主任评价-4、信息反馈
三种:撰写评语、评定操行等级、学生档案记录
建立学生档案袋记录四个环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四性要求:
评定内容的全面性
评定主体的多元性
评定过程的激励性
评定语言的规范性
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
争取和运用家庭的教育力量
积极争取社会等方面的支持与配合
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依据学校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
依据班集体的实际
依据班级和学校的现有条件
综合性工作,单项工作总结
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班级活动的类型
思想道德引领类活动
节日纪念活动
主题教育活动
仪式教育活动
班队日常活动
学习提高类活动
社会适应类活动
个性发展类活动
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原则
生命化原则
班级活动要尊重人的价值和满足需求
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
班级活动要符合安全的要求
民主化原则
班级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开放性原则
向校内开放
向家庭开放
向社会开放
生成性原则
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过程
班级活动的设计
活动资源的挖掘
三个方面挖掘: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
班级活动中,及时把握学校,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事件,选择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的问题
活动主题的选择
活动主题应讲究“新”和“实”
活动主题的提炼
遵循三点:1、小中见大(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选择主题),2、大中见小(社会大背景中提炼主题),3、常规中创新(传统教育中拓展主题)
活动标题的拟定
三个特点:1、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2、具有较强的感染力,3、简洁、上口、易记
活动形式的选择
班级活动的准备
撰写活动计划
活动计划的人员落实
活动材料的准备
活动场地的选择
活动的外部联络
班级活动的开展
要在班级活动开展前让参与者熟悉活动方案
要在班级活动开展前适时给学生做出示范
要在班级活动中注意随机应变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营造积极互动的氛围
班级活动的评估与拓展
班级活动的评估
计划评估、过程评估、效果评估
具有全面性、客观性、发展性
班级活动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