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血液6、溶血性贫血
《内科学》第六篇 血液疾病 第6章:溶血性贫血,包括:概论、分类、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内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
《妇产科学》第9章: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
《妇产科学》第8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
《妇产科学》第6章:产前检查与孕期保健 本思维导图内容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妇产科学》教材。适用于课前预习、考试复习。欢迎进行对其二次创作。妊娠11-13+6周超声测量胎儿颈项透明层(NT)厚度和胎儿发育情况 18. 妊娠中期一般妊娠20周后开始自觉胎动,胎动计数<10次/2小时或减少50%提示胎儿缺氧可能 19...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血液6、溶血性贫血
概论
概念
溶血性贫血
是由于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寿命缩短),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
15~20d
溶血状态
如红细胞破坏速率在骨髓的代偿范围内,则虽有溶血,但不出现贫血,称为溶血状态
溶血性黄疸
黄疸的有无除决定于溶血的程度外,还和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有关,因此溶血性贫血不一定都有黄疸
未结合胆红素
脾脏、骨髓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生成的胆红素,由于未通过肝脏处理,被称为未结合胆红素
特点
在生理pH条件下胆红素是难溶于水的,不能从肾小球滤出
亲脂性的胆红素能自由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液
未结合胆红素的运输载体
主要与清蛋白结合成复合物运输
生理意义
增加了胆红素在血浆中的溶解度,便于运输
限制胆红素自由透过各种生物膜,避免对组织细胞产生毒性作用
过多的游离胆红素可与脑部基底核的脂类结合,并干扰脑的正常功能,称胆红素脑病或核黄疸
肝细胞对胆红素的转化作用
结合胆红素
未结合胆红素被运送至内质网中,胆红素在葡糖醛酸基转移酶的催化下,接受来自UDP-葡糖醛酸的葡糖醛酸基,生成胆红素葡糖醛酸酯。称此时的胆红素为结合胆红素
水溶性增加,随胆汁排入小肠,可从尿中排出
不能透过细胞膜,避免对细胞的毒性
分类
按发病和病情分类
急性溶血
慢性溶血
按溶血部位分
血管内溶血
指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被破坏,释放游离血红蛋白形成血红蛋白血症
例如:血型不合输血、PNH、机械性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严重破坏
破坏在血管中
多见于获得性红细胞损伤
血红蛋白血症
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被破坏,释放游离血红蛋白形成
游离血红蛋白→肾小球滤过→近曲小管上皮细胞
血红蛋白尿→快速血管内溶血
超过重吸收能力
含铁血黄素尿→慢性血管内溶血
铁沉积(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
血管外溶血
红细胞破坏发生在脾、肝或骨髓中的单核-巨噬细胞内称为血管外溶血
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
异常红细胞(主要为内在缺陷)
肝、脾、骨髓巨噬细胞破坏
多见于先天红细胞缺陷
原位溶血
无效性红细胞生成
是骨髓内的幼红细胞在释放入血循环之前已经在骨髓内破坏,可伴有黄疸,其本质是血管外溶血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等
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分
红细胞自身异常
红细胞膜异常
遗传性红细胞膜异常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棘形红细胞增多症
获得性血细胞膜糖化肌醇磷脂锚连膜蛋白异常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遗传性红细胞酶缺陷
磷酸戊糖途径酶缺陷: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
无氧糖酵解途径酶缺陷: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遗传性珠蛋白生成障碍
珠蛋白肽链结构异常:异常血红蛋白病
珠蛋白肽链数量异常:地中海贫血
典型靶形红细胞
红细胞外部因素所致
免疫性HA
自身免疫性HA
分类1
温抗体型
冷抗体型:冷凝集综合征、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
分类2
原发性
继发性:SLE、病毒、药物
同种免疫性HA
血型不相容性输血反应、新生儿HA
血管性HA
微血管病性HA:TTP/HUS、DIC、HELLP、败血症
可见三角型、盔型和其他异形红细胞
瓣膜病:人工心脏瓣膜、血管炎、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
血管壁反复受到挤压: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生物因素
蛇毒:蝰蛇、响尾蛇
蛇毒引起溶血的主要成分是磷脂酶A。饭匙倩(一种毒蛇)的蛇毒还可激活补体,使CD55和CD59从红细胞膜上分离,导致红细胞对补体介导的溶解敏感。蛇毒引起的血管内溶血常常是急性和爆发的,没有明显的临床征象。症状也可出现在几小时或几天后。
疟疾
黑热病
理化因素
大面积烧伤
血浆中渗透压改变
苯肼、亚硝酸盐中毒: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临床表现
头痛、呕吐、高热
腰背四肢酸痛,腹痛
酱油色小便
面色苍白与黄疸
严重者有周围循环衰竭、少尿、无尿
多为血管内溶血,发病急骤
特征:贫血、黄疸、脾大
可并发胆石症、肝功能损害
髓外造血可至肝脾肿大
骨髓腔扩大、骨皮质变薄、骨骼变形
多为血管外溶血,发病缓慢,症状较轻
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破坏增加的检查
尿:出现血红蛋白(尿潜血阳性)、尿蛋白阳性、红细胞阴性
血清游离血红蛋白血管内溶血大于40mg/L
血清结合珠蛋白显著减少或消失
含铁血黄素尿(Rous试验):阳性
尿:尿胆原增多,呈强阳性,而胆红素阴性
血清胆红素:以血清游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
粪胆原:增多
筛查实验确定是否存在溶血、溶血部位
红系代偿性增生的检查
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1.5%,在5%~20%之间,可高达40%
骨髓:幼红细胞明显增生(中、晚幼红细胞40%)。可出现豪-周小体(Howell-Jolly小体)和卡波环(Cabot环)
外周血:出现有核红细胞
针对红细胞自身缺陷和外部异常
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是最直接、最确实的证据。但临床少用
其他重要检查
乳酸脱氢酶↑
血涂片破碎红细胞
溶血性贫血患者骨髓象:红系增生,粒/红比例小于1
诊断与鉴别诊断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应按步骤进行
首先确定是否为溶血性贫血
并确定溶血的部位
再确定溶血的病因和类型
可选择有关试验逐一排除或证实
诊断
病史
存在下列一种情况
兼有红细胞过度破坏及幼红细胞代偿性增生者
有血红蛋白尿或其他血管内溶血征象者
鉴别诊断
有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者
如失血性、缺铁性或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恢复早期
有贫血、无黄疸者
如无效性红细胞生成及潜隐性内脏或组织缺血
有黄疸而无贫血者
如家族性溶血性黄疸(Gilbert综合症)
幼粒幼红细胞性贫血伴轻度网织红细胞增多
骨髓转移瘤
治疗
去除病因:停用药物、控制感染
肾上腺皮质激素
适应症:主要免疫性溶贫、不合输血后溶血、PNH强的松1mg/kg/dpo 3-4周后渐减量
脾切除术
适应症
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贫
某些血红蛋白病
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环磷酰胺。适应于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输血:自身免疫性溶贫、PNH必须:输洗涤红细胞、地中海贫血、 G6PD缺乏症急性溶血时可输浓缩红细胞
其他治疗:急性溶血时防治急性肾衰竭、休克和电解质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