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33中国教育史思维导图
根据徐影老师的课程资料的中国教育史思维导图,主要分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中国近代教育史、中国现代教育史三部分内容。
编辑于2022-04-30 19:11:28中国教育史
中国古代教育史
第1章夏、商与西周的教育。
第1节夏商的教育
学校萌芽
1、类型
成均:乐教
庠:养老+教育
2、产生条件
生产力提高,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
专门管理社会事务的人的需要
文字的产生→传播、保持
夏→雏形
1.学校
序:王都;教射+教育(奴隶主贵族子弟)
校:地方;军事训练+习武、教育(平民)
2.教育内容:军事训练;宗教教育
商代学校
1.学校
大学:右学;瞽宗;王都;礼乐
小学:左学;王都
2.庠:养老+道德教育
3.序:承袭自夏,军事+体育教育
第2节西周的教育
教育管理:学在官府
1.简介:西周时期的教育特征
2.含义:由于政治制度导致只有官学没有私学政治机构与教育机构没有分离独立的社会现象
3.原因: 客观原因: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社会制度
4.特点: 政教一体,官师合一; 以六艺为教育内容
育人制度
学校教育
1.国学(王都→大司乐)
(1)大学 ①教育对象:贵族子弟和优秀的平民,具有等级性 ②类型:天子→辟雍;诸侯→泮宫 ③教育内容:礼乐为重,射御次之 ④教育特点:大学的教学以具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进行教学活动。等级性
(2)小学 ①教育对象:奴隶主贵族,政治地位影响入学年龄。 ②教育内容:奴隶主贵族德行准则,社会生活技能;书和数
2.乡学(地方学校→司徒)
(1)教育对象:一般的奴隶主,部分庶民子弟。由司徒负责领导。 (2)教育内容:乡三物即六德、六行、六艺。 (3)教育类型一曰乡校、二曰州序、三曰当党庠、四曰家塾。 (4)特点:乡学实行定期的考察和推荐,将贤能者送选司徒,再由司徒择优选送到国学。
家庭教育
1.简介:贵族子弟先接受家庭教育,再接受学校教育。
2.家庭教育内容:基本的生活技能与习惯教育,初步的礼仪规则,初级“数”的观念、方位的观念和实践观念。 3.家庭教育的特点:重男轻女和明显的计划性。 ①男尊女卑的思想的支配下,要求男治外事,女理内事,从7岁起进行男女有别的教育,女子只能在家庭中接受女德教育,而男子可继续接受学校教育。 ②计划性体现在能够按儿童年龄的发展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是西周家庭教育教大的进步。
教育内容:六艺
1.简介: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内容
2.基本内容: 礼:政治、伦理、道德、礼仪都包括在内。 乐:包括诗歌、舞蹈和音乐是当时的艺术教育,包含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要求。 射:射箭技术 御:马拉战车 书:文字 数:算数
3.特点: 既有思想道德又有文化知识; 既有传统文化又有实用技能 既有文事又有武备 既有礼仪规范又有内心修养 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早期辉煌
第2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1.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制度与实践
I. 私人讲学兴起与诸子百家的私学
i. 私学兴起的原因
A. 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奴隶制解体 →政治经济下移→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B. 官学衰落,学术下移:贵族不重视教育;王权衰落;知识分子失去原有地位→学术下移
C. 士阶层的出现。各诸侯为了扩张其势力,争相仰视来收罗人才,所以大批自由民想成为士阶层,于是出现了养士的私学机构,私学随之兴盛。
ii. 私学兴起的意义
A. 私学讲究自由原则,发展了教育事业,开辟了教育史新元纪。这主要表现:自由办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自由游学、只有就学。
B. 教育思想:百家争鸣。
C. 教育性质:打破学在官府交史成为专门职业
D. 教育内容方式:内容不局限六艺;场所不固定;学术研究+教学。
E. 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奴隶除外)
iii. 私学兴起的表现---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A. 养士治风盛行
B. 百家争鸣
C. 私学发展
II. 齐国的稷下学宫
i. 简介:战国时期齐桓公在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地区创办的一所著名学府。它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缩影,养士之风制度的终极体现,也是东方文化教育和学术中心。
ii. 性质
A. 官家操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B. 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资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iii. 特点
A. 学术自由
a. 来者不拒,包容百家
b. 各家各派,地位平等
c. 欢迎游学,来去自由(老师)
d. 自由择师,学无常师(学生)
e. 相互争鸣和吸取
B. 尊师重道,待遇优厚。
物质待遇高。
C. 在管理规范上出现我国第1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D. 不治而议论。
a. 不做官,畅所欲言。
b. 不是君臣关系而是师友关系。
c. 自由、独立,政治待遇高。
d. 干政仪政,作用明显
iv. 意义
A. 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B. 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C. 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2.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
I. 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II. 孟轲的教育思想
III. 荀况的教育思想
IV. 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V. 道家的教育思想
VI. 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VII. 战国后期教育著作《大学》
VIII. 战国后期教育著作《中庸》
IX. 战国后期教育著作之《学记》
第3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秦代的教育制度与实践
秦代的教育政策与措施
汉代的教育制度、实践、思想
育士制度:汉代的学校
选士制度:察举制
教育管理:独尊儒术
思想: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第4章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教育
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与实践
育士制度:魏晋南北朝的官学
隋唐时期的教育制度与实践
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
教育管理: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的确立
育士制度: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
选士制度:科举制度的建立
第5章宋元时期的教育
宋元时期的教育制度与实践
教育管理:宋元的文教政策
育士制度
官学教育的改革
书院的发展(高级私学)
私塾与蒙学教材的发展(低级私学)
选士制度:科举制度的演变
宋元时期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
第6章明清时期的教育
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与实践
教育管理:明清的文教政策
育士制度
官学教育的改革
书院的发展(高级私学)
选士制度科举制度的演变
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
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颜元的教育思想
中国近代教育史
第7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教育改革措施
太平天国运动的教育改革
洋务派教育改革
教会学校的举办
教育思想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的思想
第8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教育改革措施
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
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与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教育思想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严复的教育思想
第9章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
教育改革措施
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1922年新学制
教会教育的扩张与收回教育权运动
教育思想
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改革
新文化运动中的教育思潮与运动
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
中国现代教育史
第10章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教育制度的改革
学校教育发展
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第11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群众教育与学校教育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第12章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n
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