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第五章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马克思主义教学学说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终极追求。详细总结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
编辑于2022-05-04 14:40:37人的全面发展教育:马克思主义教学学说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终极追求
德育
内涵和意义
广义:德育指社会有目的的对其成员的政治意识,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
狭义:德育指学校德育,是学校通过教育者和学习者的交往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习者施加政治意识,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影响,使学习者通过内化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还包括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
政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政治信仰
思想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德教育旨在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意义
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德育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德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目标
德育目标是学校通过德育活动而要求学生在政治意识,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上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是衡量和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
中小学德育目标
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内容
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
开展国史教育
开展国情,世情教育
道德教育
社会公德是存在于社会群体间的道德,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为了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如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等
现代社会对个体提出更多的道德要求,要求一个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具有合作与团队精神,具有包容和宽容的美德要求,一个人作为公民,应该能自觉行使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要求一个人应该能够做到行为文明,品质良好,具有社会公德
民主法治教育
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方法
说理教育法
情感陶冶法
榜样示范法
行为锻炼法
学生自我修养法
品德评价法
原则
理想与现实相结合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
说理疏导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尊重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过程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格,知情意行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中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智育:是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内涵和意义
智育是通过师生交往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向学生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智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
教学是学校实现全面发展,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因而也是实现智育的基本途径
智育侧重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学过程不仅传递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发展其核心素养还渗透着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健康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意义
智育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知识基础
智育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保证
智育是对个体心智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促进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目标
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智力
培养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
内容
语言课程:关于语言文字,文学知识等学习与欣赏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等,包括语文,外语等课程
数学课程传授有关术语空间的知识和概念,培养学生逻辑,演算能力和处理逻辑能力
科学课程如物理,化学,天文,生物学,自然,地理等课程,主要是传授有关自然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等
社会课程主要传授有关社会及人的知识训练,社会探究的方法与技能培养,观察与理性思维的能力等,包括思想政治,历史,人文,地理,哲学等课程
知识与心智能力的关系
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
体育
内涵和意义
广义:体育是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完善规律,有目的,有组织的开展身体运动与健康活动,以促进个体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体质,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活动,广义的体育包括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三方面
狭义:体育就是指学校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锻炼意志力等品质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意义
促进学生身体生长发育
为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奠定基础
体育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重要保证
体育是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体育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
体育还为劳动技术教育奠定重要基础
目标
获得体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形成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增进身体健康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良好品行
内容
运动参与
运动技能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
美育
内涵和意义
美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运用艺术美,社会美,科学美,自然美,的美的形态,对受教育者施加审美影响,以提升其审美素养,培育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发展其表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的过程
美育的形象性,美育是通过美的事物,具体的鲜明的艺术形象来引起人的美感,人们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来感受和领略美
美育的情感性,美育的主旨是陶冶和丰富人的情感,美育是依靠情感的力量来让人体验美,感受美的,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美育化人的渗透性,美育通过引导人们的审美活动时,人们在对形象具体的美感,事物的体验中,在对美的对象的感悟和愉悦中获得心灵的感召,实现美的化育作用
意义
美育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新精神
美育有助于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美育有助于促进学生身体健美发展
美育有助于学生培养和形成劳动的观点
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培养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内容:艺术美,社会美,科学美,自然美
劳动技术教育
内涵和意义
内涵:劳动技术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列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指学校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特别是参与劳动技术生产过程,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使学生获得有关劳动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意义
实施劳动技术教育,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目标
掌握劳动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
内容
生产劳动与技术
贾政与家务劳动
公益性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