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思维导图,包括: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编辑于2022-05-07 14:59:55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其意义
1、为挽救危亡,近代中国先进分子历尽艰辛,再三碰壁。
2、历程:
3、新文化运动兴起
1915年九月,陈独秀上海《青年杂志》
1917年,蔡元培聘请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
《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至北京。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加入并成为主要撰稿人。
《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4、基本口号
民主与科学:即“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
民主: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制度及其思想。
科学: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5、意义
①运动倡导者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②运动倡导者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在当时仍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二)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1. 1、偏心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2. 2、偏重改造国民性而未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
3. 3、观察问题存在片面性即绝对肯定与否定,而无马克思主义批判方法。
4. 4、同时,新文化运动左翼人士对资本主义开始持某种程度的怀疑与保留。
(三)运动发展成了两个潮流
以李大钊为代表的:
部分人开始追寻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
以胡适为代表的:
部分人仍倾心于资产阶级的理论学说
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
(一)一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1、一战影响:
欧洲衰落,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美日兴起,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猛增,日本成为中国的主要威胁。
2、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社会主义走向解放。
俄国号召反帝,以平等态度对华,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想传播。
俄国工人、农民、士兵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启示。
1919年3月,共产国际成立,帮助一些国家建党。
十月革命推动中国先进分子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1919年后的中国历史是党的创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
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1919年,《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说、阶级斗争理论等。
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1、首先,新文化运动前期的精神领袖,如李大钊、陈独秀(先驱者和擎旗人)
2、其次,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早期队伍的主体),如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杨匏安等。
3、再次,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如董必武等。
(二)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
1. 1、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
2. 2、注意从中国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3. 3、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三)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之后则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在思想文化领域发挥指导作用:
①第一,马克思主义传播继承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并赋予其新含义。
②第二,马克思主义传播没有中断或取消反封建思想启蒙工作,而是克服了以往弱点,有力推动了反封建的启蒙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1、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最早的工人政党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8月,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新青年》编辑部成立。
2、11月,共产党早期组织拟定了《中国片产党宣言》。这个早期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是各地共产主义者进行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背诵)
1、第一,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实际问题。(三大论战)
①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想流派展开论战。
第一、(胡适与李大钊)问题与主义之争:
中国要不要马克思主义,要不要革命。
第二、(张东荪梁启超与李达陈独秀)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
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
第三、(黄凌霜区声白与陈独秀李达)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之争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实行社会革命还是社会改良、需不需要建立无阶级政党。
2、第二,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与工人打成一片;创办工人阅读的刊物,如《劳动界》等。
3、第三,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世纪组织工作:1920年11月,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为党造就了一批后备力量。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一)中共一大(1921.7.23)
1. 1、地点:从上海到嘉兴南湖的“红船”;
2. 2、内容:
(1) 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2) 制定党的纲领
(3) 决定首先集中精力组织工人
(4) 设立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
(5) 书记:陈独秀
3. 3、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
4. 4、意义(背诵):
(1) (1)必然性:
①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②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
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产物
(2) (2)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3) (3)可能性:
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确立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
1、党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
①它成立于十月革命及第二国际破产后,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及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
②它是在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
所以,党一开始就是以马列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从(思想解放 十月革命 马克思主义传入 五四运动 进一步传播。。中国共产党形成,特点,影响,意义等方面)具体详细回答(第三四节)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背诵):
1、改变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屡遭挫折的局面。
2、引领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自身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征程。
3、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重点记忆),这是党的精神之源。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4、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以及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工农运动的发动
1、第一,党的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背诵)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2、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背诵)
1. 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背诵)
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
安源煤矿等大小罢工百余次
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2. 发动农民
1921年9月,浙江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协会
二、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进行
(一)国共合作的形成
1. 1、二七惨案后,中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党认识到单凭工人阶级的力量难以取胜,必须组织革命统一战线,决定争取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孙中山愿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2. 2、合作形式
1||| “党外合作”:
1922年8月,中共中央杭州会议讨论了此事。
2||| “党内合作”:(背诵)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提出: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身份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1923年6月中共三大正式决定采用。
3. 3、标志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4. 4、政治基础(背诵)
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事实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5. 5、指导思想
新三民主义(与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原则一致)
注:不是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
吴佩孚、孙传芳等人
理解
(二)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
1.1924年工农运动复兴、发展。
2.1924年黄埔军校创办。
3.1925年,以五四运动为起点,掀起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
4.1925年1月,中共四大提出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及工农联盟问题,次年初建立了共产党员叶挺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
5.广东战争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建立。
6.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10月,北伐军占领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上海工人举行三次武装起义。
主要对象(记忆):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三)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背诵)
党在大革命中起着独特而不可代替的作用,没有中共就不会有这场革命。
1. 提出反帝反军阀的政治口号
2. 发动组织工农群众运动
3. 倡导组织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4. 积极参与革命战争
三、大革命的失败及其教训
1、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分共、清共,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
2、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①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革命力量过于强大;
资产阶级严重动摇、统一战线剧烈分化;
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叛变革命。
②主观原因
党处在幼年时期,缺乏政治经验及对中国社会和革命的深刻认识,不善于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央领导机关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领导权;
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
3、教训
①党能否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至关重要。
②党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始终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争取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
③必须坚持武装斗争并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④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及其民主集中制
4、历史意义
①党领导了全国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
②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懂得了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③人民觉悟和组织程度提高,党开始掌握部分武装,为把革命推进到新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