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 感觉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 感觉,包括第四章所有内容:感觉概述、视觉、听觉、其他感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认知所有内容:态度的含义: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由认知,情感(主导地位),行为倾向三因素组成。
普通心理学第11章能力知识点总结。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此篇详细总结了能力的种类,智力理论,智力发展的差异。
普心第十章,动机,需要与意志所有内容总结,动机是对人行为的激发,维持和指引,即使其行为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部努力;需要和诱因分别是动机产生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动机的产生必定需要一个外部对象。需求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由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的重要源泉,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意志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感觉
感觉概述
含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作用:提供内外环境信息,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是较高级,较复杂认知活动的基础
种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感觉测量
刺激范围→感觉阈限,感觉能力→感受性
1.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呈反比
2.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也是反比关系。韦伯定律:K=△I/I,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3.费希纳对数定律:P=KlgI,适用于中等强度刺激
4.斯蒂文斯幂定律:也叫乘方定律,P=KIⁿ
感觉现象:感觉适应;感觉后像;感觉对比;感觉相互作用;感觉补偿;联觉
视觉
含义: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产生的感觉,380—780nm最适宜
视觉现象
色觉三属性
色调:取决于波长
明度:取决于:①照明强度;②反射系数
饱和度:颜色的纯杂程度,彩色里掺杂灰的多少
色觉现象
普肯耶现象:夜晚看蓝花觉得比红花亮
颜色混合:色光混合(加法);颜料混合(减法)
视觉对比:明暗颜色对比
马赫带:可解释侧抑制
视觉适应
明适应:暗处→亮处,感受性下降
暗适应:亮处→暗处,感受性提高
视敏度: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后象:正后象和负后象
闪光融合:刚能引起融合感觉的刺激最小频率叫闪光融合临界频率
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会影响前一个闪光的观察
色觉缺陷:色弱,色盲
视觉的生理基础
折光机制:眼球
换能机制:视网膜。棒夜感明暗短(波),锥昼视细颜长(波)。网膜中央只有锥体细胞,是对光最敏感的部位
视觉传导机制:视网膜的双极细胞;视神经节细胞(由视神经节发出的神经纤维在视交叉处实现交叉,传到丘脑的外侧膝状体);神经元的纤维从外侧膝状体发出,终止于枕叶(中枢机制)
视觉中枢机制:枕叶的纹状区(布鲁德曼第17区)
视觉理论
三色说
托马斯·杨;红绿蓝三种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
赫尔姆霍茨;感受器对各种波长的光都有反应;不同感受器对不同的光更敏感
局限:不能解释红绿色盲,也不能很好解释负后像现象
四色说/拮抗说(对立过程理论):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黑—白,红—绿,黄—蓝三对视素;他们在光刺激下表现为拮抗过程
研究发现:网膜水平上,色觉按三色原理产生;视觉系统更高的水平上,颜色信息加工表现为拮抗过程
听觉
含义:人耳对声波的感觉;能接受:16~20000Hz;最敏感:1000~4000Hz
听觉现象
听觉三属性
音调:由声波频率决定
音响:由声音强度或声压水平决定;也与频率有关。等响曲线表明:不同频率的声音,音响不一样;声压超过一定水平(情感阈限),将使人耳产生痛觉
音色:人的听觉能判断声波波形的主观感受
声音掩蔽:纯音掩蔽,噪音对纯音,纯音和噪音对语音的掩蔽
听觉疲劳:超生理反应限度,听觉阈限暂时提高;暂时阈移是其指标
听觉适应:听觉阈限暂时提高;响度平衡法
听觉的生理基础
人耳
外耳:收集声音
中耳:由鼓膜、三块听小骨,卵圆窗、正圆窗组成
内耳:由前庭器官和耳蜗组成。前庭器官是人体对自身运动状态和头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
耳蜗:换能作用。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包含的毛细胞是听觉感受器
传导和中枢机制:听神经→脑干的髓质→耳蜗神经核→下丘→内侧膝状体→颞叶(中枢机制)
听觉理论
频率理论(电话理论)
人物:拉瑟福德
观点: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原有的频率相适应
共鸣理论(位置理论)
人:赫尔姆霍茨
观点:声音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
行波理论(新位置理论)
人:冯·贝克西
观点: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接近蜗底
神经齐射理论
人物:韦弗尔
观点: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做出反应,而是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其他感觉
嗅觉:是唯一不通过丘脑而直接传入大脑的感觉
味觉:感受器是味蕾。味觉有甜(舌尖);咸(舌中);酸(舌两侧);苦(舌根)四种基本形式
触压觉:可以作为判断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指标之一
动觉:感受器存在于肌肉组织,肌腱,韧带和关节中;是随意运动的重要基础;10~1500Hz
内脏感觉:机体觉,"黑暗"感觉
温度觉:皮肤表面的温度→生理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