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行政制度
本导图汇总了行政制度的知识内容,包括汉朝、元朝、明朝、唐朝、宋朝等时期的行政制度,赶快收藏下图了解吧!
近代立法活动和制宪活动的知识导图,介绍了南京临时政府、预备立宪、南京国民政府、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民主政权法律制度等。
民事立法的知识导图,介绍了夏商、西周、秦朝、汉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时期的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行政制度
汉朝
皇帝制度
汉承秦制
行政体制
中央行政体制
汉承秦制,三公九卿制
武帝为加强皇权,分散和削弱了相权,将丞相改为大司徒,掌管民政、 财政和教育;太尉改为大司马,仍掌管军事;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掌管土木营造。
东汉时期,尚书台成为“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的国家中枢机构
地方行政体制
官吏管理制度
官员选拔和任用
选拔
察举
征召、辟举
合称 征辟,皆为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任子
太学补官
中央设太学
任用
身份限制
商人子弟、赘婿、因贪赃被免官,宗室子弟不得任高官
回避制度
三互法
官员考核
《上计律》
退休
退休年龄为70岁
监察制度
中央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
地方监察机关——京师设置司隶校尉和各州设置刺史
“三独坐”——司隶校尉、尚书令、御史中丞
监察法规《六条问事》《御使九条》
唐朝
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书门下尚书,起草审核和执行
御使台
中央行政监察,最高监察机关
下设三院
台院——侍御史
殿院——殿中侍御史
察院——监察御史
对尚书省六部实行监察,明朝“六科给事中”即源于此
官吏管理
当官途径
科举
门荫
科举后,须通过吏部“释褐试”,标准:身、言、书、判
考课制度
标准:“四善二十七最”;德(德义有闻)、慎(清慎明著)、公(公平可称)、勤(恪勤匪懈)
70岁
宋朝
国家机构调整
中央机构
二府
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关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三司
盐铁司( 掌工商收入、兵器制造)、度支司(掌财政收支、粮食漕运)、户部司 (掌户口、赋税和榷酒)。
地方机构
经略安抚使(帅司)、转运使(漕司)、提点刑狱使(宪司)、提举常 平使(仓司),称之为“四司”,分别监管地方军政、财赋、司法、盐铁专卖等事
三年一换,籍贯回避
官员选任与考课
科举制度的发展
录取任用范围变宽,一经录用即可任官
皇帝亲自考选的殿试成为常制
创造了“糊名”(弥封)、“誊录”和回避等考试方法和规则,
考试内容虽仍侧重诗赋、经义,但切近国家实际治理的策论受到重视
差遣制
京朝官由审官院掌考,州县官由考课院掌考
标准:四善三最:四善是:德义有闻,清谨明著,公平可称,恪勤非 懈。三最是治事之最、劝课之最、抚养之最。
考课每年一次,三年为一任,
考课方法:磨勘制;历纸制
中央
中央监察机关御史台,仍分三院
御使必须每月奏事,“月课”,可“风闻弹人”
中书门下的谏官组成谏院,与御史台合称“台谏”
地方
设于各路的监司(转运使和提点刑狱使等)负有对地方官员的监察职责,州级政权的通判官号称“监州”
明朝
行政机构
废丞相,设内阁
六部尚书与通政使、左都御史、大理卿合称“九卿”
省——布政使司掌行政,按察使司掌司法和监察,指挥使司掌军事,合称“三司”
府设知府,县设知县,统掌所辖地区行政和司法
官员选任
完整的科举考试制度
专用四书五经命题,只能按照程朱理学答题
创立“八股”格式,完全脱离社会实际
三年轮换一次,地方官实行籍贯回避制度
年满60退休
都察院(风宪衙门),长官为左都御史
六部每部设给事中、左右各三人——合称“六科”
十三道监察御史——巡查御史
提刑按察使也享有监察权,被称为“行在都察院”“外台”
元朝
一省制——中书省,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下设六部
枢密院——军事;宣政院——全国佛教及吐蕃地区军民政教事务
省路府县
设立行省(行中书省),设管达鲁花赤一人掌实权
科举制度的变化
每三年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
结束了以诗赋取士的历史,首创以程朱理学为内容的经义取士
监察制度的发展
加强立法,使监察有法可依
《风宪宏纲》
监察体制设置严密
御史台
行御史台(行台)——江南(南台)陕西(西台)
分二十二道监察区,每道设肃政廉访司
重视加强对监察官本身的监督
体现民族歧视政策
监察官只能由蒙古族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