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艺术概论下编
本篇导图为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的内容,适合黑龙江专升本艺术类考生学习(其他省的考研人应该也可以)。均为自己整理,包括惠众讲的所有名词、简答、论述,后面会持续更新全部十二章的大题,全背过大题满分不是梦~ps.名词解释后面括号里的A+B代表一类名词+二类名词,大题中标成蓝色字体的表示在大题中出现的名词。
编辑于2022-05-22 11:24:13本篇导图为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的内容,适合黑龙江专升本艺术类考生学习(其他省的考研人应该也可以)。 均为自己整理,包括惠众讲的所有名词、简答、论述,后面会持续更新全部十二章的大题,全背过大题满分不是梦~
本篇导图为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的内容,适合黑龙江专升本艺术类考生学习(其他省的考研人应该也可以)。 均为自己整理,包括惠众讲的所有名词、简答、论述,后面会持续更新全部十二章的大题,全背过大题满分不是梦~
本篇导图为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的内容,适合黑龙江专升本艺术类考生学习(其他省的考研人应该也可以)。 均为自己整理,包括惠众讲的所有名词、简答、论述,后面会持续更新全部十二章的大题,全背过大题满分不是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本篇导图为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的内容,适合黑龙江专升本艺术类考生学习(其他省的考研人应该也可以)。 均为自己整理,包括惠众讲的所有名词、简答、论述,后面会持续更新全部十二章的大题,全背过大题满分不是梦~
本篇导图为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的内容,适合黑龙江专升本艺术类考生学习(其他省的考研人应该也可以)。 均为自己整理,包括惠众讲的所有名词、简答、论述,后面会持续更新全部十二章的大题,全背过大题满分不是梦~
本篇导图为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的内容,适合黑龙江专升本艺术类考生学习(其他省的考研人应该也可以)。 均为自己整理,包括惠众讲的所有名词、简答、论述,后面会持续更新全部十二章的大题,全背过大题满分不是梦~
艺术概论下编
第十章:艺术创作
名词解释(6+8)
1.艺术家
艺术家是艺术品的生产者和创造者。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
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一种绘画方法,强调画家要向大自然学习,这也是对于绘画创作中主客体关系的一个精辟独到的概括。
3.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运用一定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一种思维形式。
4.灵感思维
所谓灵感思维,是指在创造活动中,人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它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顿悟式思维形式。
5.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流派之一,是一种自觉形成的艺术流派,在1916年由查拉等人提出。达达原意是“玩具小马”,通过取这样一个无意义的名字,表明提出者同一切历史的、现实的、文学的、政治上的事物绝对不调和的立场,这也是一种变态精神的反应。
6.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是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之一,原来是20世纪50年代初产生于法国的一种现代派戏剧,代表人物是尤内斯库。1961年,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埃斯林才把这些风格相近的剧作家的作品定名为“荒诞派戏剧”,这个流派的代表作品有《等待戈多》等。
7.直接体验
所谓直接体验,是指艺术家在生活中亲历的所见、所闻、所感、所遇,这些亲身经历往往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原料,激发起艺术家的创作欲望,激发起艺术家生动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
8.间接体验
所谓间接体验,是指艺术家从他人的言谈和著作中所吸取的生活经验,这些间接的生活体验常常可以扩大艺术家的视野,拓展艺术家的生活积累,诱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9.审美意象
“意象”最早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使用的术语。审美意象,是指在对客观世界审美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融会主观的思想、感情、愿望、理想,在艺术家头脑中经过艺术创造形成的意象。这种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一旦经过艺术媒介或艺术语言等物质手段传达出来,就成为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
10.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把自己记忆中或别人描述过的形象在头脑中产生出来。
11.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不局限于原有的感性形象,而是在大量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崭新的形象。
12.无意识
所谓无意识,或称潜意识和下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指人的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中,无意识主要是指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他认为无意识就是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本能冲动和欲望,被意识所压抑着,只能在暗中活动。
13.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于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兴起,它是同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一种文化思潮,是随着现代主义的衰落而逐渐崛起的,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批判与超越。后工业社会是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土壤,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社会的文化表征。
14.巡回展览画派
“巡回展览画派”是在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民主运动高潮的冲击下,由列宾等一批画家创作出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它揭露了残酷的农权制度,反映出俄罗斯人民深重的苦难,成为世界美术史上的著名流派。
第一节:艺术家
一、艺术家自身的特点
1.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和分工。(例:编剧导演)
2.真正的艺术家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例:司马迁《史记》)
3.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能力。(例:《牡丹亭》)
4.艺术家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创作个性和创新意识。(例:梅兰芳)
5.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例:电影艺术家)
二、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生活作为艺术创作客体,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又对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源于生活)
艺术创作不能离开客观现实社会生活,历代艺术家们在这方面都有着许多深切的感受和体会。(例:老舍《茶馆》)
2.艺术家总是属于一定的民族和时代,他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高于生活)
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需要从社会生活中吸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而且要对社会生活作出判断和评价,自觉或不自觉地表明自己的倾向和态度,从主观方面也折射和体现出社会生活的影响来。(例:《溪山行旅图》)
三、艺术家的艺术才能和文化修养
1.艺术才能
艺术才能,是指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它是先天禀赋和后天训练培养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创造力。
(1)、艺术家具有艺术的天赋和才能。(例:李斯特)
(2)、艺术家的艺术技巧达到高度熟练。(例:达芬奇)
2.文化修养
(1)、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包括深刻的思想修养、艺术修养,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广博知识。(例:《清明上河图》)
(2)、艺术家需要长期勤奋的学习和实践,丰富的社会经验。(例:邓肯)
第二节:艺术创作过程
四、艺术创作的过程
艺术创作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它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
1.艺术体验活动
艺术体验是指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起始阶段,也是艺术创作的基础。
(1)、艺术体验首先需要艺术家仔细地观察生活,深切地感受生活,认真地思考生活,同时,艺术体验更需要艺术家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拥抱生活,需要艺术家饱含情感地切身体验。(例:赵子昂画马)
(2)、不仅进行一度创作的艺术家如作家、编剧、画家等,在创作中离不开艺术体验活动,对于进行二度创作的演员来讲,同样离不开艺术体验。(例:表演艺术家)
(3)、深切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感性积累,不仅为艺术创作奠定了雄厚坚实的基础,而且常常成为艺术家从事艺术创造的内在心理动力或诱因,成为一种重要的创作动机。(例:郑板桥画竹)
2.艺术构思活动
艺术构思活动就是在艺术家头脑中形成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对于艺术构思来讲,多种审美心理因素都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这些心理因素中,想象和情感,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想象具有在原来生活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能力。(例:《西游记》)
(2)、情感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心理因素,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始终。(例:情景交融)
(3)、艺术构思是异常复杂的思维活动与心理活动,除了以上提到的想象与情感外,还有其他多种心理因素相互渗透和融合,最终形成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例:《浮士德》)
3.艺术传达活动
艺术传达活动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1)、艺术传达活动作为一种艺术生产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材料。(例:绘画)
(2)、艺术传达活动离不开一定的艺术媒介或艺术语言。(例:电影)
(3)、由于各门艺术所采用的艺术媒介都不同,各门艺术的艺术形成了自己特殊的制作方法和表现手法,这使得艺术技巧和手法在艺术传达中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例:临池学书)
(4)、除技巧问题之外,艺术传达更需要艺术家调动自己的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融入创作主体的生命和心灵,寻找到独特的艺术传达方式,才能创作出精品。
第三节:艺术创作心理
五、形象思维的特点
形象思维是运用一定的形象来感知、把握和认识事物,也就是通过具体、感性的形象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一种思维形式。
1.形象思维过程始终不能离开感性形象。
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始终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艺术家在着手创造艺术形象之前,先经过一个体验或构思的过程,将要创造的形象,已经以表象的形式在他的头脑中自发和自觉地活动起来。
2.形象思维过程不依靠逻辑推理,而是始终依靠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
想象和联想成为形象思维的主要活动方式,情感对形象思维也具有特殊的作用。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始终依赖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因而艺术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只能是形象思维。
3.形象思维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如果说抽象思维侧重于分析,那么形象思维更侧重于综合。形象思维更加强调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通过事物的整体形象来把握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始终具有整体性的特点,这也是形象思维的一个基本特点。
第四节: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
六、艺术风格的特点
1.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1)、艺术风格的多样性,首先来自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例:风格即人)
(2)、艺术风格的形成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和艺术追求。(例:《红楼梦》)
(3)、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来自审美需求的多样化。(例:童话)
2.艺术风格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1)、艺术风格的民族特色,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要,但归根结底还是根源于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与经济基础。(例: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
(2)、艺术风格的时代特色,是指同一时代的艺术作品常常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体现出这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例:故宫和人民大会堂)
七、艺术流派的种类
1.由一批具有相同艺术主张的艺术家们自觉结合而形成的艺术流派。
他们或者有一定的组织和名称,或者有共同的艺术宣言,甚至与其它艺术流派展开论争,以宣传自己的艺术主张。(例:达达主义)
2.由一批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们,不自觉而形成的艺术流派。
这些艺术派别一般没有固定的组织或纲领,也没有共同的艺术宣言。有的是由于某地区集中了一批艺术风格相近似的艺术家,因而自然而然地形成的。有的是由于题材相同、风格相近而形成的。(例:边塞诗派)
3.艺术家们本身并没有形成流派的计划或意愿,只是由于艺术风格相似或相近,被后世人们归纳为特定的流派。
例如“建安文学”,是指汉末魏初时期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一批文学家,用慷慨悲壮的情感和刚健明快的语言,写出了一大批以“风骨”著称的文学作品,使这一时期的文坛兴盛,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后世把这种文学流派称之为“建安文学”。
八、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的关系
1.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就是指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2.艺术流派
所谓艺术流派,是指在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
3.艺术思潮
所谓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4.关系
(1)、联系
艺术风格是创作主体独特个性的表现;艺术流派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创作主体的群体化;艺术思潮是倡导某种文艺思想的几个艺术流派所形成的一种艺术潮流。
(2)、区别
艺术思潮侧重于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把握某种创作思想或创作主张,艺术流派侧重于从艺术史的角度来区分各种具有不同特点的艺术派别。
九、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
1.从哲学基础看,现代主义的思想根源主要是康德、叔本华、弗洛伊德的理论等;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根源则是存在主义、非理性主义等。
2.在人的主体性上,现代主义有鲜明的自我中心特色,强调弘扬个性与表现自我;后现代主义强调主体丧失,反对一切中心。
3.现代主义致力于建构;后现代主义致力于解构。
4.现代主义作品晦涩难懂,富有哲理性;后现代主义追求平面感。
5.现代主义讲求独特性;后现代主义讲求复制。
第十一章:艺术作品
名词解释(1+2)
1.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是指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它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
2.圆形人物
在西方文艺理论中,把文艺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称为“圆形人物”。圆形人物是指人物性格比较丰满,表达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3.扁平人物
扁平人物,又称性格人物、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在西方文艺理论中,把文艺作品中性格单一化的人物称为“扁形人物”。扁平人物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的。
第一节:艺术作品的层次
一、试论艺术作品的层次(歌德 完整体)
1.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例:绘画艺术)
2.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文艺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艺术形象总是具体可感的,它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也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艺术形象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与文学形象。它们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性。(例:艺术典型)
3.艺术意蕴
所谓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1)、艺术意蕴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含义和人文精神。(例:图像的意义)
(2)、艺术意蕴就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例:《风雨鸡鸣》)
(3)、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有时由于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例:《荒原》)
(4)、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例:《浮士德》)
(5)、并不是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具有意蕴。(例:功利性)
第二节:典型和意境
二、典型与意境的区别
1.典型
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
2.意境
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3.关系
(1)、区别
①典型重再现、重写实、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意境重表现、重抒情,以创造景物意象为主。
②典型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客体;意境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主体。
(2)、联系
它们之间共同之处都是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
三、艺术典型的特点
1.艺术典型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又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例:阿Q)
2.艺术典型不仅在 个性中体现出共性,在特殊性中体现出普遍性,而且也从现象中体现出本质,在偶然中体现出必然来(例:祥林嫂)
四、意境的特点
1.虚实结合,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
在中国传统艺术境界里,将意境分为虚与实两个部分。虚与实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学对构成审美对象的两大要素的区分,情与景、意与象等等,前者为虚,后者为实。(例:戏曲艺术程式化)
2.韵味无穷,意境是一种由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
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理论,从来就是追求一种“韵外之致”或“味外之旨”。(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情景交融,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郑板桥通过画竹,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理想追求,托物寓意,借物抒情,以竹的自然特性来象征高风亮节、正直坚贞的美德。
第三节: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五、中和之美
1.“中和之美”就是强调一种适中精神,既是指美刺讽喻要适中,也是指艺术表现的形式要适中,更是指文艺作品的情感表现要适中。
2.“和”是指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从多样统一来看,“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同”只是把同类的、没有差别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和”则是由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事物统一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追求多样的统一。
3.“中”的本意是提倡一种正确的道德,一种正确的理性。“中”就是要不走极端,“中”就是要辩证地处理问题,求得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4.总而言之,这种“和”的境界,在儒家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主张情与理的统一;在道家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心与物的统一。
第十二章:艺术鉴赏
名词解释(7+9)
1.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是文学艺术研究领域一种全新的方法论,在联邦德国诞生,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塞尔。主张研究文学与文学史,必须侧重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接受美学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也强调了审美经验的中心地位。
2.期待视野
所谓“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素养、审美趣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水平和欣赏要求,在具体阅读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3.空白
所谓“空白”就是指本文中未写出来的部分,只是本文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东西,需要读者运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补。
4.召唤结构
召唤结构是接受美学的一个概念,由伊瑟尔提出。指艺术作品具有很多“空白”,当读者将作品中的这些“空白”填充起来时,作品才真正成了读者的作品,作品的艺术世界才真正成为读者的世界,作品中的未定性才得以确定,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才得以实现。这个过程即为召唤结构。
5.读者反应批评
“读者反应批评”是以费希为代表的美国学者提出的学派,认为意义或理解是阅读活动的最终结果,阅读活动就是读者在阅读中不断体验和反应的过程,费希把读者对作品的这种反应和经验称之为“意义经验”,他认为读者反应批评就是对这种“意义经验”的分析。
6.距离说
“距离说”在20世纪初由布洛曾经提出,认为审美感受形成的原因,在于主体对客体保持了适度的“心理距离”,就是完全排除实用的或功利的考虑,用一种纯粹的审美心境去欣赏对象。
7.共鸣
所谓共鸣,是指在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深深地被艺术作品所感动、所吸引,以至于达到忘我的境界,由此达到鉴赏主体与艺术形象之间契合一致,物我同一,物我两忘。
8.艺术接受
艺术接受由梅拉赫提出,认为艺术接受是整个艺术创作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不可缺少的环节,艺术家从最初的酝酿构思到完成作品,始终要同未来作品的读者、观众、听众打交道,因此,艺术创作过程实际上是艺术家与欣赏者不断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9.注意
注意是心理过程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审美心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
10.感知
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性、整体性的把握。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在艺术欣赏中二者通常都是共同发挥作用的。
11.联想
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由当前感知的事物想起另一有关的事物。联想可以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和控制联想等。
12.想象
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3.情感
情感是艺术鉴赏中一种重要的审美心理因素。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
14.理解
理解是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包括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
15.知觉
所谓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性、整体性的把握。知觉具有整体性等基本特征,它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
16.通感
所谓通感,是指在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挪移,从而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审美感受。
第一节: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
一、艺术鉴赏作为审美再创造体现在哪些方面
1.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文学作品无人阅读,只是一叠印着铅字的纸张,只有通过接受主体的再创造,才能使它们获得现实的艺术生命力。
2.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任何艺术作品不管表现得如何生动、具体,总会有许多“不确定性”与“空白”,需要鉴赏者通过想象、联想等多种心理功能去丰富和补充。
3.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这种特性不仅表现在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之中,同样表现在艺术鉴赏之中。
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必然对鉴赏主体提出相应的条件和要求,需要鉴赏者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需要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尤其表现在以下几点:
1.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例:高尔基)
2.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例:《艺术修养基础》)
3.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例:魏晋玄学)
4.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例:郭沫若读《离骚》)
5.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三、情感的作用
1.艺术鉴赏活动中,情感总是以注意和感知来作为基础。(例:触景生情)
2.艺术鉴赏中的情感又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例:小提琴曲《梁祝》)
3.情感和理解也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例:《苔丝》)
四、理解的含义
1.艺术作品内容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例:《红楼梦》)
2.艺术作品形式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例:《空城计》)
3.每一部艺术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深刻哲理的认识,离不开理解因素。(例:《红高粱》)
第三节: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五、试论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1.审美直觉
(1)、名词
所谓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审美直觉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例:通感)
(2)、特点
①直观性表现为我们欣赏艺术作品必须亲身去感受,听音乐必须亲自去听,看电影必须亲自去看,才能得到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
②直接性常常表现为一种不假思索地直接把握或领悟,这种把握或领悟常常是在一瞬间完成的,无需通过逻辑判断或理性思维。
2.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作为整个审美活动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活动的高潮阶段,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设身处地地生活到艺术作品之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的生命活动。(例:想象、联想、情感)
3.审美升华
审美升华是艺术鉴赏活动的最高境界,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例:共鸣)
第四节: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
六、艺术批评的作用
1.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例:电影评论)
2.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例:脂评《红楼梦》)
3.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七、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的关系
1.艺术鉴赏
所谓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2.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是艺术接受的高级阶段,它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在一定的艺术理论指导下,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分析,并作出理论上的鉴别和论断。
3.关系
(1)、艺术鉴赏偏重于感性,艺术批评则偏重于理性。
(2)、艺术鉴赏更多带有个人主观性的特点,艺术批评则需要符合客观规律性。
八、艺术批评的特征
艺术批评具有二重性的特点,即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1.科学性
艺术批评家需要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哲学、美学和艺术学理论,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且作出判断与评价,为人们提供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知识。
2.艺术性
艺术批评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与其他的科学不同,它既需要冷静的头脑,也需要强烈的感情,既离不开理性的分析,更离不开艺术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