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艺术概论下编 第十二章 艺术鉴赏
本篇导图为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的内容,适合黑龙江专升本艺术类考生学习(其他省的考研人应该也可以)。 均为自己整理,包括惠众讲的所有名词、简答、论述,后面会持续更新全部十二章的大题,全背过大题满分不是梦~
编辑于2022-11-07 12:51:14 黑龙江省本篇导图为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的内容,适合黑龙江专升本艺术类考生学习(其他省的考研人应该也可以)。 均为自己整理,包括惠众讲的所有名词、简答、论述,后面会持续更新全部十二章的大题,全背过大题满分不是梦~
本篇导图为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的内容,适合黑龙江专升本艺术类考生学习(其他省的考研人应该也可以)。 均为自己整理,包括惠众讲的所有名词、简答、论述,后面会持续更新全部十二章的大题,全背过大题满分不是梦~
本篇导图为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的内容,适合黑龙江专升本艺术类考生学习(其他省的考研人应该也可以)。 均为自己整理,包括惠众讲的所有名词、简答、论述,后面会持续更新全部十二章的大题,全背过大题满分不是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本篇导图为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的内容,适合黑龙江专升本艺术类考生学习(其他省的考研人应该也可以)。 均为自己整理,包括惠众讲的所有名词、简答、论述,后面会持续更新全部十二章的大题,全背过大题满分不是梦~
本篇导图为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的内容,适合黑龙江专升本艺术类考生学习(其他省的考研人应该也可以)。 均为自己整理,包括惠众讲的所有名词、简答、论述,后面会持续更新全部十二章的大题,全背过大题满分不是梦~
本篇导图为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的内容,适合黑龙江专升本艺术类考生学习(其他省的考研人应该也可以)。 均为自己整理,包括惠众讲的所有名词、简答、论述,后面会持续更新全部十二章的大题,全背过大题满分不是梦~
第十二章:艺术鉴赏
名词解释
1.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是文学艺术研究领域一种全新的方法论,在联邦德国诞生,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塞尔。主张研究文学与文学史,必须侧重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接受美学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也强调了审美经验的中心地位。
2.期待视野
所谓“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素养、审美趣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水平和欣赏要求,在具体阅读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3.空白
所谓“空白”就是指本文中未写出来的部分,只是本文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东西,需要读者运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补。
4.召唤结构
召唤结构是接受美学的一个概念,由伊瑟尔提出。指艺术作品具有很多“空白”,当读者将作品中的这些“空白”填充起来时,作品才真正成了读者的作品,作品的艺术世界才真正成为读者的世界,作品中的未定性才得以确定,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才得以实现。这个过程即为召唤结构。
5.读者反应批评
“读者反应批评”是以费希为代表的美国学者提出的学派,认为意义或理解是阅读活动的最终结果,阅读活动就是读者在阅读中不断体验和反应的过程,费希把读者对作品的这种反应和经验称之为“意义经验”,他认为读者反应批评就是对这种“意义经验”的分析。
6.距离说
“距离说”在20世纪初由布洛曾经提出,认为审美感受形成的原因,在于主体对客体保持了适度的“心理距离”,就是完全排除实用的或功利的考虑,用一种纯粹的审美心境去欣赏对象。
7.共鸣
所谓共鸣,是指在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深深地被艺术作品所感动、所吸引,以至于达到忘我的境界,由此达到鉴赏主体与艺术形象之间契合一致,物我同一,物我两忘。
8.艺术接受
艺术接受由梅拉赫提出,认为艺术接受是整个艺术创作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不可缺少的环节,艺术家从最初的酝酿构思到完成作品,始终要同未来作品的读者、观众、听众打交道,因此,艺术创作过程实际上是艺术家与欣赏者不断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9.注意
注意是心理过程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审美心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
10.感知
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性、整体性的把握。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在艺术欣赏中二者通常都是共同发挥作用的。
11.联想
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由当前感知的事物想起另一有关的事物。联想可以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和控制联想等。
12.想象
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3.情感
情感是艺术鉴赏中一种重要的审美心理因素。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
14.理解
理解是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包括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
15.知觉
所谓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性、整体性的把握。知觉具有整体性等基本特征,它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
16.通感
所谓通感,是指在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挪移,从而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审美感受。
第一节: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
一、艺术鉴赏作为审美再创造体现在哪些方面
1.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文学作品无人阅读,只是一叠印着铅字的纸张,只有通过接受主体的再创造,才能使它们获得现实的艺术生命力。
2.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任何艺术作品不管表现得如何生动、具体,总会有许多“不确定性”与“空白”,需要鉴赏者通过想象、联想等多种心理功能去丰富和补充。
3.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这种特性不仅表现在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之中,同样表现在艺术鉴赏之中。
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必然对鉴赏主体提出相应的条件和要求,需要鉴赏者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需要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尤其表现在以下几点:
1.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例:高尔基)
2.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例:《艺术修养基础》)
3.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例:魏晋玄学)
4.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例:郭沫若读《离骚》)
5.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三、情感的作用
1.艺术鉴赏活动中,情感总是以注意和感知来作为基础。(例:触景生情)
2.艺术鉴赏中的情感又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例:小提琴曲《梁祝》)
3.情感和理解也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例:《苔丝》)
四、理解的含义
1.艺术作品内容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例:《红楼梦》)
2.艺术作品形式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例:《空城计》)
3.每一部艺术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深刻哲理的认识,离不开理解因素。(例:《红高粱》)
第三节: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五、试论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1.审美直觉
(1)、名词
所谓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审美直觉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例:通感)
(2)、特点
①直观性表现为我们欣赏艺术作品必须亲身去感受,听音乐必须亲自去听,看电影必须亲自去看,才能得到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
②直接性常常表现为一种不假思索地直接把握或领悟,这种把握或领悟常常是在一瞬间完成的,无需通过逻辑判断或理性思维。
2.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作为整个审美活动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活动的高潮阶段,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设身处地地生活到艺术作品之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的生命活动。(例:想象、联想、情感)
3.审美升华
审美升华是艺术鉴赏活动的最高境界,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例:共鸣)
第四节: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
六、艺术批评的作用
1.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例:电影评论)
2.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例:脂评《红楼梦》)
3.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七、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的关系
1.艺术鉴赏
所谓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2.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是艺术接受的高级阶段,它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在一定的艺术理论指导下,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分析,并作出理论上的鉴别和论断。
3.关系
(1)、艺术鉴赏偏重于感性,艺术批评则偏重于理性。
(2)、艺术鉴赏更多带有个人主观性的特点,艺术批评则需要符合客观规律性。
八、艺术批评的特征
艺术批评具有二重性的特点,即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1.科学性
艺术批评家需要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哲学、美学和艺术学理论,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且作出判断与评价,为人们提供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知识。
2.艺术性
艺术批评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与其他的科学不同,它既需要冷静的头脑,也需要强烈的感情,既离不开理性的分析,更离不开艺术的感受。
第十二章:艺术鉴赏
名词解释
1.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是文学艺术研究领域一种全新的方法论,在联邦德国诞生,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塞尔。主张研究文学与文学史,必须侧重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接受美学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也强调了审美经验的中心地位。
2.期待视野
所谓“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素养、审美趣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水平和欣赏要求,在具体阅读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3.空白
所谓“空白”就是指本文中未写出来的部分,只是本文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东西,需要读者运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补。
4.召唤结构
召唤结构是接受美学的一个概念,由伊瑟尔提出。指艺术作品具有很多“空白”,当读者将作品中的这些“空白”填充起来时,作品才真正成了读者的作品,作品的艺术世界才真正成为读者的世界,作品中的未定性才得以确定,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才得以实现。这个过程即为召唤结构。
5.读者反应批评
“读者反应批评”是以费希为代表的美国学者提出的学派,认为意义或理解是阅读活动的最终结果,阅读活动就是读者在阅读中不断体验和反应的过程,费希把读者对作品的这种反应和经验称之为“意义经验”,他认为读者反应批评就是对这种“意义经验”的分析。
6.距离说
“距离说”在20世纪初由布洛曾经提出,认为审美感受形成的原因,在于主体对客体保持了适度的“心理距离”,就是完全排除实用的或功利的考虑,用一种纯粹的审美心境去欣赏对象。
7.共鸣
所谓共鸣,是指在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深深地被艺术作品所感动、所吸引,以至于达到忘我的境界,由此达到鉴赏主体与艺术形象之间契合一致,物我同一,物我两忘。
8.艺术接受
艺术接受由梅拉赫提出,认为艺术接受是整个艺术创作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不可缺少的环节,艺术家从最初的酝酿构思到完成作品,始终要同未来作品的读者、观众、听众打交道,因此,艺术创作过程实际上是艺术家与欣赏者不断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9.注意
注意是心理过程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审美心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
10.感知
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性、整体性的把握。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在艺术欣赏中二者通常都是共同发挥作用的。
11.联想
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由当前感知的事物想起另一有关的事物。联想可以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和控制联想等。
12.想象
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3.情感
情感是艺术鉴赏中一种重要的审美心理因素。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
14.理解
理解是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包括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
15.知觉
所谓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性、整体性的把握。知觉具有整体性等基本特征,它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
16.通感
所谓通感,是指在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挪移,从而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审美感受。
第一节: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
一、艺术鉴赏作为审美再创造体现在哪些方面
1.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文学作品无人阅读,只是一叠印着铅字的纸张,只有通过接受主体的再创造,才能使它们获得现实的艺术生命力。
2.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任何艺术作品不管表现得如何生动、具体,总会有许多“不确定性”与“空白”,需要鉴赏者通过想象、联想等多种心理功能去丰富和补充。
3.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这种特性不仅表现在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之中,同样表现在艺术鉴赏之中。
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必然对鉴赏主体提出相应的条件和要求,需要鉴赏者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需要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尤其表现在以下几点:
1.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例:高尔基)
2.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例:《艺术修养基础》)
3.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例:魏晋玄学)
4.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例:郭沫若读《离骚》)
5.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三、情感的作用
1.艺术鉴赏活动中,情感总是以注意和感知来作为基础。(例:触景生情)
2.艺术鉴赏中的情感又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例:小提琴曲《梁祝》)
3.情感和理解也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例:《苔丝》)
四、理解的含义
1.艺术作品内容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例:《红楼梦》)
2.艺术作品形式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例:《空城计》)
3.每一部艺术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深刻哲理的认识,离不开理解因素。(例:《红高粱》)
第三节: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五、试论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1.审美直觉
(1)、名词
所谓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审美直觉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例:通感)
(2)、特点
①直观性表现为我们欣赏艺术作品必须亲身去感受,听音乐必须亲自去听,看电影必须亲自去看,才能得到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
②直接性常常表现为一种不假思索地直接把握或领悟,这种把握或领悟常常是在一瞬间完成的,无需通过逻辑判断或理性思维。
2.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作为整个审美活动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活动的高潮阶段,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设身处地地生活到艺术作品之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的生命活动。(例:想象、联想、情感)
3.审美升华
审美升华是艺术鉴赏活动的最高境界,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例:共鸣)
第四节: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
六、艺术批评的作用
1.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例:电影评论)
2.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例:脂评《红楼梦》)
3.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七、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的关系
1.艺术鉴赏
所谓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2.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是艺术接受的高级阶段,它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在一定的艺术理论指导下,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分析,并作出理论上的鉴别和论断。
3.关系
(1)、艺术鉴赏偏重于感性,艺术批评则偏重于理性。
(2)、艺术鉴赏更多带有个人主观性的特点,艺术批评则需要符合客观规律性。
八、艺术批评的特征
艺术批评具有二重性的特点,即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1.科学性
艺术批评家需要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哲学、美学和艺术学理论,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且作出判断与评价,为人们提供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知识。
2.艺术性
艺术批评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与其他的科学不同,它既需要冷静的头脑,也需要强烈的感情,既离不开理性的分析,更离不开艺术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