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艺术概论下编 第十一章 艺术作品
本篇导图为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的内容,适合黑龙江专升本艺术类考生学习(其他省的考研人应该也可以)。 均为自己整理,包括惠众讲的所有名词、简答、论述,后面会持续更新全部十二章的大题,全背过大题满分不是梦~
编辑于2022-11-07 12:50:30 黑龙江省本篇导图为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的内容,适合黑龙江专升本艺术类考生学习(其他省的考研人应该也可以)。 均为自己整理,包括惠众讲的所有名词、简答、论述,后面会持续更新全部十二章的大题,全背过大题满分不是梦~
本篇导图为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的内容,适合黑龙江专升本艺术类考生学习(其他省的考研人应该也可以)。 均为自己整理,包括惠众讲的所有名词、简答、论述,后面会持续更新全部十二章的大题,全背过大题满分不是梦~
本篇导图为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的内容,适合黑龙江专升本艺术类考生学习(其他省的考研人应该也可以)。 均为自己整理,包括惠众讲的所有名词、简答、论述,后面会持续更新全部十二章的大题,全背过大题满分不是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本篇导图为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的内容,适合黑龙江专升本艺术类考生学习(其他省的考研人应该也可以)。 均为自己整理,包括惠众讲的所有名词、简答、论述,后面会持续更新全部十二章的大题,全背过大题满分不是梦~
本篇导图为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的内容,适合黑龙江专升本艺术类考生学习(其他省的考研人应该也可以)。 均为自己整理,包括惠众讲的所有名词、简答、论述,后面会持续更新全部十二章的大题,全背过大题满分不是梦~
本篇导图为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的内容,适合黑龙江专升本艺术类考生学习(其他省的考研人应该也可以)。 均为自己整理,包括惠众讲的所有名词、简答、论述,后面会持续更新全部十二章的大题,全背过大题满分不是梦~
第十一章:艺术作品
名词解释
1.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是指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它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
2.圆形人物
在西方文艺理论中,把文艺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称为“圆形人物”。圆形人物是指人物性格比较丰满,表达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3.扁平人物
扁平人物,又称性格人物、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在西方文艺理论中,把文艺作品中性格单一化的人物称为“扁形人物”。扁平人物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的。
第一节:艺术作品的层次
一、试论艺术作品的层次(歌德 完整体)
1.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例:绘画艺术)
2.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文艺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艺术形象总是具体可感的,它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也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艺术形象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与文学形象。它们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性。(例:艺术典型)
3.艺术意蕴
所谓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1)、艺术意蕴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含义和人文精神。(例:梅兰竹菊)
(2)、艺术意蕴就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例:《风雨鸡鸣》)
(3)、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有时由于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例:《荒原》)
(4)、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例:《浮士德》)
(5)、并不是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具有意蕴。(例:功利性)
第二节:典型和意境
二、典型与意境的区别
1.典型
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
2.意境
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3.关系
(1)、区别
①典型重再现、重写实、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意境重表现、重抒情,以创造景物意象为主。
②典型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客体;意境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主体。
(2)、联系
它们之间共同之处都是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
三、艺术典型的特点
1.艺术典型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又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例:阿Q)
2.艺术典型不仅在 个性中体现出共性,在特殊性中体现出普遍性,而且也从现象中体现出本质,在偶然中体现出必然来(例:祥林嫂)
四、意境的特点
1.虚实结合,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
在中国传统艺术境界里,将意境分为虚与实两个部分。虚与实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学对构成审美对象的两大要素的区分,情与景、意与象等等,前者为虚,后者为实。(例:戏曲艺术程式化)
2.韵味无穷,意境是一种由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
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理论,从来就是追求一种“韵外之致”或“味外之旨”。(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情景交融,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郑板桥通过画竹,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理想追求,托物寓意,借物抒情,以竹的自然特性来象征高风亮节、正直坚贞的美德。
第三节: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五、中和之美
1.“中和之美”就是强调一种适中精神,既是指美刺讽喻要适中,也是指艺术表现的形式要适中,更是指文艺作品的情感表现要适中。
2.“和”是指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从多样统一来看,“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同”只是把同类的、没有差别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和”则是由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事物统一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追求多样的统一。
3.“中”的本意是提倡一种正确的道德,一种正确的理性。“中”就是要不走极端,“中”就是要辩证地处理问题,求得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4.总而言之,这种“和”的境界,在儒家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主张情与理的统一;在道家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心与物的统一。
第十一章:艺术作品
名词解释
1.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是指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它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
2.圆形人物
在西方文艺理论中,把文艺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称为“圆形人物”。圆形人物是指人物性格比较丰满,表达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3.扁平人物
扁平人物,又称性格人物、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在西方文艺理论中,把文艺作品中性格单一化的人物称为“扁形人物”。扁平人物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的。
第一节:艺术作品的层次
一、试论艺术作品的层次(歌德 完整体)
1.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例:绘画艺术)
2.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文艺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艺术形象总是具体可感的,它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也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艺术形象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与文学形象。它们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性。(例:艺术典型)
3.艺术意蕴
所谓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1)、艺术意蕴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含义和人文精神。(例:梅兰竹菊)
(2)、艺术意蕴就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例:《风雨鸡鸣》)
(3)、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有时由于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例:《荒原》)
(4)、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例:《浮士德》)
(5)、并不是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具有意蕴。(例:功利性)
第二节:典型和意境
二、典型与意境的区别
1.典型
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
2.意境
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3.关系
(1)、区别
①典型重再现、重写实、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意境重表现、重抒情,以创造景物意象为主。
②典型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客体;意境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主体。
(2)、联系
它们之间共同之处都是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
三、艺术典型的特点
1.艺术典型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又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例:阿Q)
2.艺术典型不仅在 个性中体现出共性,在特殊性中体现出普遍性,而且也从现象中体现出本质,在偶然中体现出必然来(例:祥林嫂)
四、意境的特点
1.虚实结合,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
在中国传统艺术境界里,将意境分为虚与实两个部分。虚与实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学对构成审美对象的两大要素的区分,情与景、意与象等等,前者为虚,后者为实。(例:戏曲艺术程式化)
2.韵味无穷,意境是一种由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
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理论,从来就是追求一种“韵外之致”或“味外之旨”。(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情景交融,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郑板桥通过画竹,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理想追求,托物寓意,借物抒情,以竹的自然特性来象征高风亮节、正直坚贞的美德。
第三节: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五、中和之美
1.“中和之美”就是强调一种适中精神,既是指美刺讽喻要适中,也是指艺术表现的形式要适中,更是指文艺作品的情感表现要适中。
2.“和”是指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从多样统一来看,“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同”只是把同类的、没有差别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和”则是由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事物统一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追求多样的统一。
3.“中”的本意是提倡一种正确的道德,一种正确的理性。“中”就是要不走极端,“中”就是要辩证地处理问题,求得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4.总而言之,这种“和”的境界,在儒家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主张情与理的统一;在道家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心与物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