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织工艺
云锦
留白空间-视觉表现-色晕-层层堆出主花纹-片金勾勒
明代的工艺美术具有质朴敦厚的特色。于精微繁密处见率真洗炼,于端方简洁中现细腻妩媚。后人常用“粗大明”概括其风格,粗是指的豪放挺健,自然浑厚,区别于柔弱靡丽的病态大是指的大气、简约,既精求又不拘于工,不炫已技,落落大方,无工匠之气,尤明式家具为典型代表,很值得学习。
天工开物:明代文化哲学思想方面发展,出现了博览群书的博学派和研究经史的经史派,经史派讲求实用,注意自然科学的研究。因而产生了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有关手工业方面的专门著作,宋应星是一位重视实践的工艺家,他深入民间进行调查,写出了《天工开物》这部伟大的著作,它是明代手工业的科学总结,详细的记述了乃服(衣服、丝织)、彰施(染色)、陶瓷、冶铸、锤锻、五金、珠玉等各种手工业,从原料到成品的全部生产过程,及其专业分工,是一部极为重要的研究明代手工艺的宝贵资料,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此时西洋科学如机械、生理等学科也由传教士不断传入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及与此相适应的新的文化、科学的产生,使明代的工艺美术跨入一个新的阶段,得到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
《髹饰录》:髹饰录是明代著名漆艺家黄大成所著,成书于明末天启年间。这本书总结了我国古代漆器工艺的丰富经验,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漆器工艺的专著。此书分乾坤两集。上集讲漆器制造的原理、工具、方法,列举了各种漆器可能产生的毛病和原因;下集叙述漆器分类和各种漆器的几十种装饰手法。它系统地阐述了漆艺的创作原则,如“巧法造化,质则人身,文象阴阳”称为三法,也就是创作的基本原理,要以自然条件为设计依据其内质犹如人体的结构,骨肉相连,肥瘦得体;其文饰则以阴阳呼之,虛实相生。这些经验总结,对于我们现今创作都有启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景泰蓝:学名铜胎掐丝珐琅,起源于景泰年间。通过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制作,具有形制优美、花纹细腻、色彩艳丽、光泽艳亮的艺术特点。制胎就是用红铜板制作各种器形,圆器来用冲压,琢器或动物等则先制成模具然后成形;掐丝是把铜丝压成扁丝,根据装饰花纹,用白芨制成糊浆,将铜丝粘在铜胎上。面积不宜过大,以免崩蓝。锦地丝头要粘严,以免漏蓝;烧焊是在胎上喷水润湿,普遍撤一层焊药进行烧焊,使铜丝和铜胎牢结。焊接后入稀硫酸液中浸泡,洗净胎上杂质。点蓝是根据装饰花纹的色彩要求,用小铁铲(俗称蓝枪)或玻璃管将各色釉料填在花纹轮廓里,先点地,后点花。最后一次点蓝完后加上亮白。烧蓝是点完蓝后进行烧制,点一次烧一次,精品约点蓝和烧蓝反复三次以上。
宣德炉:明宣宗三年,工部为适应宫廷和寺庙作祀祠或熏衣之用。利用从南洋所得到的风磨钢铸造了一批小型铜器。因其品种多为炉式,故以炉名之,称为宣德炉。以后历代都有仿造铸作的,都统称为宣德炉。
雕填:雕填工艺是在特制的髹漆坯件上彩绘各种图案纹样,将画面每个部位的外轮廓,以刀代笔勾勒出轮廓槽线,戗以金粉,使画面更加丰满,具有色彩华美缤纷,图案线条流畅的艺术特征。明前期多填漆,数量仅次于雕漆;嘉靖万历时,填、描兼用;清代康乾时常以填漆制锦地,漆绘主要花纹;清晚期往往只彩漆描绘。
百宝嵌:明代的漆器以百宝嵌最著名。百宝嵌以扬州的周翥所制为著名,故称“周制”。制作方法是用金银宝石、珍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玛瑙、螺钿、象牙等各种珍贵宝物,雕成山水、人物、树木、楼台、花草翎毛,嵌在檀梨漆器上,大则有屏风,桌几,小则茶具,五彩陆离,美不胜收。
顾绣:顾绣的特点是选择绣稿以模取古人名迹,在绣法上,凡针丝不及之处皆以彩笔接色。且劈丝极细,有时并用分劈成三四友的头发来绣线条。顾绣针法丰富,用材精细、针法灵活创新,理与画理融合,能以最恰当的针法来表现物象肌理。它逼真细腻,是明代其他绣种所不及的。顾绣继承了宋以来画绣技法的优良传统,对清代江南地区的画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顾家刺绣原为清赏,并无获利目的,但名世死后,家境败落,只得出卖绣品,引出富家争购,穷人效仿的局面,其影响甚至扩大到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对清代刺绣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在顾绣传播中,顾兰王地位突出,大大推动了顾绣的传播,提高了顾绣的声誉。
云锦:云锦是一种华美的织锦,明清两朝盛行,主要产地在南京,这种丝织品色泽鲜丽,具有强烈的装饰性,由于色泽鲜艳,金光闪耀,美如天上的彩云,故民间称其“云锦”。质地厚,花头大,故又名“大锦”。主要品种有妆花、库锦和库缎,其中妆花最为华美。
紫砂壶:紫砂器是一种用质地细腻紫红色的紫砂泥制成的无釉细陶。明代紫砂壶创作极盛,远销国外,又称“朱砂瓷”江苏宜兴因盛产紫砂陶而著名。泥质细腻、色彩丰富、造型新颖、纹饰多样是其四大特点。
斗彩:又称逗彩,创烧于宣德,鼎盛于明成化时期,在坯体上以钴料绘出部分花纹或花纹轮廓,上釉后烧成瓷器,又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度)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青花加彩的装饰表现手法,实际上可以分为填彩和斗彩,是先在胎上用“苏泥勃青”画出部分花纹,又在釉上与之相适应的加以彩绘,使青花与彩绘形成变化统一的装饰效果。成化时,斗彩烧造颇兴盛,器物常为杯、碗、碟、盘、罐形体一般不大,造型轻盈秀丽。颜色淡雅,装饰主题以折枝和缠枝花卉居多,也有婴戏、落花流水、子母鸡、花果、瑞果、应龙等,风格通常极秀雅。之后虽生产但艺术造诣远逊于成化。斗彩这个词语是清前期的发明,明朝人称为“五彩”或“白地青花填五色”,和现代研究者所认定的“五彩”概念重合。
积红:霁红盛行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景德镇艺人们创造出了一种似红宝石般纯正鲜艳的瓷器,有人称它为“宝石红”还有称它们为“祭红”“霁红”。这种永乐红瓷的胎质细腻而轻,红釉鲜而均匀和莹润,常常装饰有云龙纹暗花,使它成为极为珍贵的名品。
脱胎器:脱胎器是明成祖永乐年间的景德镇官窑,制瓷工艺在元瓷的基础上有很多创新,胎质细膩润滑,色洁白。特别是甜白釉名传于世,占有特殊的地位。薄胎瓷是景德镇著名传统瓷器之一,又名“脱胎瓷”、“蛋壳瓷”。其特点是薄如蛋壳纯净透光,几乎到了没有胎体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