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急危重症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思维导图,方便记忆学习,极危重症护理学,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灾难护理,急诊分诊,急诊护理评估,常见急症。心博骤停与心肺脑复苏,知识点总结。
编辑于2022-05-28 17:27:00急危重症护理学
概述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念
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及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组成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
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科学、高效、严密
管理
院前急救
概述
院前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害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
任务及工作范围
为院外呼救的患者提供院前急救
短时间内有生命危险的患者,如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休克等
现场急救
病情紧急但短时间内尚无生命危险的患者,如骨折、急腹症、重症哮喘等
现场处理
慢性病患者
救护车转运服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害性事故发生时的紧急救援
执行特殊任务时的救护值班
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
通讯网络中的枢纽任务
院前急救人员配置模式
医生护士模式
院前急救的模式
英美
运往医院
法德
将医院带到患者身边
中国
独立型、依托型、指挥型、院前型、附属消防型
医院急诊科
不仅承接院前急救任务,还是医院内急救的一线,24小时不间断的对来院的各类急危重症患者实施救治
重症监护
概念
ICU是由专业医护人员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和高科技现代化医疗设备,对危重患者进行专业化集中监测、治疗和护理的场所
ICU运作模式
专科ICU
综合ICU
部分综合ICU
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运安全
概念
急危重症患者转运是急诊重症监护单元的重要护理工作内容之一,可分为院内转运和院际转运
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前阶段
急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前的基本要求
患者转运需求评估
知情同意
转运路线的确定
转运人员
一名护士,一名医生,一名转运工人组成
患者的准备
身份确认,病情评估,准备措施,静脉通路,积极处理原发疾病
转运仪器与设备准备
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储氧瓶,负压吸引
转运药物的准备
转运方式的选择
地面转运和空中转运
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中阶段
转运过程中患者的监测
转运过程中常见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管道脱落或堵塞
呕吐
突发意识丧失
转运目的地患者的交接阶段
做好记录,书面签字确认
灾难护理
概述
灾难的定义
一个对社区或社会功能的严重损害,包括人员、物资、经济或环境的损失和影响,这些影响超过了受灾社区或社会应用本身资源应对的能力
灾难的原因与分类
按发生原因分类
自然灾害相关灾难
人为灾难
按发生顺序分类
原生灾难
次生灾难
衍生灾难
按发生方式分类
突发灾难
渐变灾难
灾难事件分期
超级期
初发阶段,危险
确保自身安全,启动预案随时备援
进展期
相对安全,伤员大量出现
建立医疗救援区检伤分类,急救处置
稳定期
现场安定
对大批伤员现场救治,合理分流
灾难医疗救援准备
灾难现场医疗救援程序
搜救、评估、检伤分类、现场救治、转运、灾难恢复过程中防疫、治病
灾难现场的医学救援
灾难现场的检伤分类
检伤分类的目的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让尽可能多的伤员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分配急救优先权和确定需转送的伤员
检伤分类的原则
简单快速原则
分类分级原则
救命优先原则
自主决策原则
重复检伤原则
公平有效原则
检伤分类的种类
收容分类
救治分类
后送分类
常用检伤分类方法
START法
Jump START法
SALT法
检伤分类的标志
红色
代表危重伤,第一优先
黄色
代表中重伤,第二优先
绿色
代表轻伤,第三优先
黑色
代表致命伤,已死亡
灾难现场的救护
伤病员的安置
伤病员的现场救护
灾难现场救护的原则
对症处理为主,先抢救生命,再保护功能
现场救护的范围
心搏骤停者,昏迷者,张力性气胸者,有活动性出血者,有伤口者,休克或休克先兆者,有明显疼痛者,大面积烧伤者,伤口污染严重者,中毒者
伤病员的转送护理
转送指征
转送注意事项
转送途中护理要点
伤病员的头部向后、足部在前
灾难的心理危机干预
急诊分诊
概述
急诊分诊概念
急诊患者到达急诊科后,由分诊护士快速、准确地评估其病情严重程度,判别分诊级别,根据不同等级安排就诊先后秩序及就诊区域,科学合理地分配急诊医疗资源的过程
急诊分诊作用
安排就诊顺序
患者登记
紧急处置
建立公共关系
统计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急诊分诊处设置
地理位置
物品设置
人员设置
急诊分诊程序
常用急诊分诊系统
急诊预检分级标准流程
I级(急危)
II级(急重)
III级(急症)
IV级(亚急症)
MEWS评分
急诊分诊综合指标
总分14分
急诊分诊流程
分诊问诊
OLDCART(评估各种不适症状)
O
发病时间
L
部位
D
持续时间
C
不适特点
A
加重因素
R
缓解因素
T
来诊前治疗
PQRST(疼痛评估)
P
诱因
Q
性质
R
放射
S
程度
T
时间
测量生命体征
体格检查
分诊分流
分诊护理
分诊记录
急诊分诊护士的资资质要求
急诊护理评估
初级评估
目的
快速识别有生命危险需要立即抢救的患者
评估内容
气道及颈椎
气道维持和颈椎制动
呼吸功能
检查呼吸和通气
循环功能
检查循环、控制出血、建立循环
常摸桡动脉
循环功能不良(心电血压监护、静脉补液)
无脉搏-心肺复苏
神志状况
神经系统状况-意识水平
暴露患者/环境控制
常见急症
呼吸困难
病因与发病机制
急性肺栓塞
呼吸困难、胸痛、咯血
肺血栓栓塞最常见
支气管哮喘
气道炎症是哮喘发病的本质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气流受限且不可逆
气胸
自发性气胸和创伤性气胸
病情评估与判断
健康史
询问健康史
起病缓急和时间
突然发作的呼吸困难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ARDS患者
诱发因素
哮喘或COPD急性发作
肺栓塞
ARDS
自发性气胸
临床表现
呼吸型态的改变
呼吸频率
增快:常见于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贫血,发热等
减慢:多见于急性镇静催眠药中毒,CO中毒等
呼吸深度
呼吸加深:糖尿病及尿毒症酸中毒
深而慢的呼吸:酸中毒深大呼吸或库斯莫尔呼吸
呼吸节律
主要症状与伴随症状
急性肺栓塞
不能解释的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同时存在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既往曾诊断哮喘或有类似症状反复发作,突然出现喘息,胸闷,伴有哮鸣的呼气性呼吸困难
ARDS
急性起病,呼吸困难和(或)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非心源性肺水肿
体征
肺栓塞
颈静脉充盈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吸气性三凹征
COPD
呼吸浅快、桶状胸、叩诊呈过清音
气胸
患侧胸廓饱满、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辅助检查
血氧饱和度监测
动脉血气分析
胸部X线或CT检查
心电图
血常规
特殊检查
肺动脉造影,肺功能检查
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与判断
讲话方式
体位
气胸威胁生命的征象
张力性气胸,急剧的呼吸困难,低血压,心动过速,气管移位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病情危险程度
低危PTE
非大面积
中危PTE
次大面积
高危PTE
大面积
哮喘急性发作时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
ARDS的诊断标准
心源性肺水肿与ARDS的鉴别要点
救治与护理
救治原则
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缺氧和(或)二氧化碳储留,纠正酸碱平衡失调,为基础疾病及诱发因素的治疗争取时间,最终改善呼吸困难取决于病因治疗
护理措施
即刻护理措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
氧疗
建立静脉通路
心电监护
准确留取血标本
取舒适体位
备好急救物品
做好隔离措施
用药护理
控制感染
解痉、平喘
β2受体激动药
茶碱类
糖皮质激素
肾上腺素
维持呼吸
维持血压
止痛
纠正酸中毒
病情观察
监测生命体征和呼吸功能
观察氧疗效果
肺栓塞的护理
镇静
胸痛处理
溶栓治疗的护理
保证静脉通路畅通
用药护理
溶栓后护理
其他处理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护理
ARDS的护理
氧疗护理
保持性机械通气是治疗ARDS的主要方法
控制液体量
积极配合治疗原发病
营养支持
防治并发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护理
气胸的护理
胸腔穿刺抽气
胸腔闭式引流
手术准备
并发症的护理
心理护理
转运护理
急性胸痛
病因与发病机制
急性冠脉综合征
主动脉夹层
急性肺栓塞
病情评估与判断
评估与判断流程
临床表现
起病
部位及放射
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主动脉夹层
升主动脉夹层
降主动脉夹层
急性肺栓塞、气胸
性质
疼痛可呈剧烈、轻微或隐痛
持续时间及影响因素
伴发症状
体格检查
辅助检查
心电图
实验室检查
心肌肌钙蛋白I/T(cTnI/T)是诊断心肌梗死的特异性高、敏感性的生物性标志物
超声心电图
CT血管成像
肺动脉造影术
ACS的危险分层
救治与护理
救治原则
ACS的救治原则
院前急救
急诊科救治
救治目标
危险分层
早期再灌注治疗
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救治原则
镇静与镇痛治疗,控制血压
急性肺栓塞的救治原则
护理措施
即刻护理措施
安静卧床休息
连接心电、血压、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监测仪
吸氧
心电图
建立静脉通路
紧急行冠状动脉造影
胸痛护理
ACS护理
按医嘱应用药物
阿司匹林
硝酸酯类药物
吗啡
β-受体阻滞药
氯吡格雷
再灌注心肌的治疗与护理
并发症的监测与护理
心理护理
健康指导
主动脉夹层的护理
急性肺栓塞的护理
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心搏骤停
概述
心搏骤停
心脏有效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是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
心脏性猝死
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死亡
心搏骤停时的常见心律失常
室颤
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脏静止
无脉性电活动
心搏骤停后病理生理变化
停搏4-6分钟,脑组织即可发生不可逆的损害,数分钟后即可从临床死亡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心搏骤停常见原因
心源性病因
冠心病
各种心肌病引起的心脏性猝死
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顿
非心源性性病因
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呼吸停止
严重的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影响到心脏的自律性和心肌的收缩性
严重创伤
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
三联征
突发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和大动脉搏动消失
心肺脑复苏(CPR)
概念
指对心脏骤停病人采取的使其恢复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并尽早加强脑保护措施的紧急医疗救治措施
生存链
立即识别心搏骤停并启动急救反应系统
尽早进行心肺复苏,着重于胸外按压
快速除颤
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综合的心搏骤停治疗
基础生命支持(BLS)
叫叫CABD
BLS的基本步骤
在安全情况下,快速识别和判断心搏骤停
5-10秒
启动急救反应系统
胸外按压
循环支持(C)
胸外按压的部位
胸部正中,胸骨的下半部,两乳头连线之间的胸骨处
中老年肥胖者应1点2指3掌根
双侧肋弓的汇合点,向上两横指
胸外按压的方法
双手交叉紧扣,指端翘起。不离胸壁,垂直按压,肘关节伸直,压与放相等
高质量心肺复苏要点
保证按压频率和按压深度
频率100-120次/分
深度5-6cm
按压期间保至胸廓完全回弹
尽量减少胸外按压中断
增加胸外按压时间比,至少能达到60%
不要过度通气
成人按压与通气之比均为30:2
儿童和婴儿按压/通气比例为15:2
按压者的更换
两分钟换人
开放气道(A)
仰头抬颏/颌法
90度
儿童50度、婴幼儿30度
托颌法
人工通气(B)
口对口人工通气
口对面罩通气
早期除颤(D)
电除颤越早越好
除颤是终止室颤最迅速、最有效的方法
标准位
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左侧第五肋间腋前线
前后位
胸骨右缘2-3肋间,背部肩胛骨下角
双向波200J,单向波360J
不实施心肺复苏的情况
施救者施救时可能造成自身严重损伤或处于致命的危险境地
感染传染性疾病
存在明显不可逆性死亡的临床特征
尸体僵直,尸斑,斩首,身体横断,尸体腐烂
患者生前有拒绝复苏意愿
心肺复苏效果的判断
颈动脉搏动
自主呼吸出现
瞳孔
复苏有效,瞳孔由散大开始回缩
复苏无效,瞳孔由小变大、固定
面色及口唇
复苏有效,面色由紫绀转为红润
复苏无效,面色变为灰白
神志
复苏有效,可见患者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开放气道(A)
口咽气道
鼻咽气道
气管插管
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图被认为是确认和监测气管插管位置是否正确的较为可靠的方法
其他可选择的声门上部高级气道
食管-气管导管,喉导管,喉罩气道
氧疗和人工通气(B)
球囊-面罩通气法
机械通气
循环支持(C)
心电、血压监测
建立给药途径
静脉通路
速度
肘前静脉、心内注射、气管内给药、骨髓内给药
骨髓通路
气管内给药
心肺复苏常用药物
肾上腺素是CPR的首选药物
胺碘酮
利多卡因
镁剂
能有效终止尖端扭转型室速
碳酸氢钠
宁酸勿碱,宁少勿多
阿托品
作为救治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心动过缓的措施之一
类固醇
心搏骤停时心律失常的处理
寻找心搏骤停原因(D)
5H's
5T's
心搏骤停后治疗
心搏骤停后治疗目标
心搏骤停后的治疗初始目标
优化心肺功能和重要器官灌注
转运到拥有心搏骤停后综合治疗系统的合适医院或重症监护病房
识别并治疗心搏骤停的诱发因素,防止心脏再次骤停
心搏骤停后的治疗后续目标
心搏骤停后治疗措施
优化通气和吸氧
维持有效的循环功能
建立或维持静脉通路
心电、血压监测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脑复苏
脑复苏是心肺复苏的目的
脑复苏的主要措施
维持血压
目标温度管理
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
脑复苏的结果
意识、自主活动完全恢复
意识恢复,遗留有智力减退、精神异常或肢体功能障碍等
去大脑皮质综合症
植物人
脑死亡
终止心肺复苏
经过20分钟的心肺复苏后,无反应、无自主呼吸、无自主循环征象 心电图为一直线,考虑终止心肺复苏
器官捐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