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详细总结了水电解质正常代谢。水钠代谢紊乱,水肿,钾代谢障碍知识点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编辑于2022-05-28 22:00:35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水、电解质正常代谢
体液的容量和分布
体液
组成:水和溶解与其中的蛋白质、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及蛋白质等
有关因素:年龄、性别、胖瘦程度
新生儿>儿童>成年人>老年人
男性>女性
肌肉发达者>肥胖者
含水量:肌肉组织>脂肪组织
分布:体液分布约占体重60%
细胞内液40%
细胞外液20%
血浆5%
组织间液15%
体液中的电解质成分和分布
ECF(细胞外液):钠离子(氯离子、碳酸氢根)
ICF(细胞内液):钾离子(磷酸氢根)
主要依靠钠钾ATP酶(即钠泵、钠钾泵)
体液的渗透压
概念:是指体液中溶质分子或离子对水的吸引力。(正常范围:280~310mmol/L~)
包括
晶体渗透压:由钠离子、钾离子等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维持渗透作用
晶体渗透压占血浆总渗透压的90%~95%
钠离子是细胞外液含量最高的物质
血钠浓度改变往往会影响到血浆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由蛋白质等大分子形成的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只占血浆总渗透压的5%~10%
胶体渗透压对维持血管内外体液的分布,尤其是对细胞外液减少时血容量的维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胶体渗透压决定血管内外水的移动方向
水、电解质的生理功能
水的生理功能
促进物质代谢
条件体温
润滑作用
结合水
电解质的生理功能
维持体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酸中毒<==>高钾血症
碱中毒<==>低价血症
调节细胞膜电位
参与新陈代谢
构成组织的成分
水、钠的平衡及其调节
水平衡
摄入(2000ml~2500ml)
排出(2000ml~2500ml)
钠平衡
血清钠的正常范围:135~150mmol/L
摄入:4~6g
排出:多摄多排,少摄少排,不摄不排
水和钠的平衡调节
渴觉
抗利尿激素(ADH,保水作用,即血管加压素,VP,收缩水管)
合成部位:下丘脑神经元合成,储存于垂体后叶
作用部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促释放因素
血浆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
血容量下降(容量、压力感受器)
应激
醛固酮(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
合成部位:肾上腺皮质
作用部位: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吸收钠离子(水),排氢离子和钾离子
保钠排钾
促释放因素
血容量下降(压力感受器)
血钠降低
血钾升高
心房钠尿肽(ANP)
合成部位:心房肌细胞(21~33氨基酸残基构成活性肽)
促释放因素:心房扩张、血容量下降、高钠、血管紧张素
作用
保钾排钠
减少肾素分泌
拮抗VP缩血管作用
抑制醛固酮的分泌
拮抗醛固酮保钠作用
水通道蛋白(AQP)
概念:一组构成水通道与水通透相关的细胞膜转运蛋白(哺乳动物:二十余种)
种类
AQP1:近曲小管细胞顶端和髓袢降支
AQP2~3:集合管
AQP4:集合管主细胞基侧,脑内有分布
AQP5:肺泡上皮I型细胞
肾脏的作用
肾小球超滤过
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
球—管平衡
水、钠代谢紊乱
脱水
概念:是指体液容量的减少,并出现一系列功能和代谢紊乱的病理过程。
体液的丢失:细胞内外液均丢失,主要是细胞外液的丢失; 细胞外液最主要的离子:钠离子,因此脱水常伴有不同程度钠丢失。
分类
高渗性脱水(失水>失钠)(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特征
失水>失钠
血清钠浓度>150mmol/L
血浆渗透压>310mmol/L
细胞内外液均丢失,细胞内液丢失为主
原因与机制
摄水不足
水源断绝(eg.沙漠)
因疾病不能饮水(eg.丧失口渴感,如脑损害;进食困难,如重病)
失水过多
呼吸道失水:通气过度
皮肤失水:大量出汗
肾脏失水:尿崩症、肾间质损伤、渗透性利尿
消化道失水:严重呕吐、腹泻、消化道引流
对机体的影响
细胞脱水: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液转移
脱水热:散热障碍
口渴明显
血液浓缩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神经细胞脱水、脑出血
尿的变化:尿量减少
脱水程度(失水量)
轻度:失水量相当于体重的2%~5%
中度:失水量相当于体重的5%~10%
重度:失水量相当于体重的10%~15%
高渗性脱水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防治原发病,去除病因
补水:饮水、细胞内水外移、肾小管重吸收 补充水分:尽量口服,不能口服静脉输液(5~10%葡萄糖溶液)(补水为主,补钠为辅)
低渗性脱水(失钠>失水)(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特征
失钠>失水
血清钠浓度<130mmol/L
血浆渗透压<290mmol/L
细胞内外液均丢失,细胞外液丢失为主
原因与机制
经肾丢失
长期使用速尿等利尿剂—>抑制髓袢升支对钠的重吸收
肾实质性疾病:间质性肾炎等破坏肾髓质结构、髓袢功能受损—>钠的重吸收下降
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醛固酮下降—>钠的重吸收减少
肾小管酸中毒(RTA):肾小管排酸障碍
肾外丢失
肠液丢失:呕吐、腹泻
液体在第三间隙积聚:如大量胸水、腹水
经皮肤丢失:大量出汗、汗为低渗液
对机体的影响
血液循环障碍甚至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直立性眩晕、血压下降、四肢厥冷、脉速等
血浆渗透压降低:早期无口渴
脱水貌:明显脱水外貌、皮肤弹性减退、眼窝和婴幼儿囟门凹陷
细胞水肿:细胞外液向细胞内转移
尿液改变
尿量
轻症或早期:细胞外渗透压下降,抑制ADH分泌释放,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一般不减少
脱水严重时:由于血容量明显减少,为维持血容量,ADH分泌释放增多,尿液明显减少
尿钠
肾外原因:醛固酮分泌增多,尿钠减少
肾性原因:尿钠增多
脱水程度(缺钠程度)
轻度:每公斤体重缺失氯化钠0.5g
中度:每公斤体重缺失氯化钠0.5~0.75g
重度:每公斤体重缺失氯化钠0.75~1.25g
低渗性脱水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防治原发病
轻、重度患者:补充等渗盐水(如0.9%氯化钠溶液)
细胞外液渗透压明显降低、出现脑水肿:可补充少量高渗盐水(如3%氯化钠溶液)
积极防治休克
等渗性脱水
特征
水钠等比例丢失
血钠浓度:130~150mmol/L
血浆渗透压:280~310mmol/L
以细胞外液丢失为主,细胞内液变化不大
原因与机制
任何等渗性体液大量丢失所引起的脱水在短期内均属于等渗性脱水
经消化道丢失:大量呕吐、腹泻、肠梗阻、肠引流等
经皮肤或肺丢失:大面积烧伤
液体积聚在第三间隙:大量抽放胸、腹水
对机体的影响
等渗性脱水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防治原发病
补液:补水量多于补钠量搭配生理盐水和5%葡萄糖(生理盐水比例1/2~2/3)
脱水的性质不是固定不变的
高温大量出汗—>高渗性脱水—>只补充水、不补充电解质—>等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
呕吐、腹泻—>消化液丢失—>等渗性脱水—>只补充水分、不补充电解质—>低渗性脱水
水过多
水肿
概念: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聚集的病理过程称为水肿。
水肿的发病机制
微观机制: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组织间液生成大于回流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白蛋白)
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淋巴回流受阻
宏观机制: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钠水潴留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抑制
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加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
肾血流重新分布
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表现特征)
水肿液的性状
漏出液(毛细血管壁结构受损—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渗出液(毛细血管血压上升、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水肿的皮肤特点
凹陷性水肿(显性水肿)
非凹陷性水肿(隐形水肿)
全身性水肿的分布特点
重力效应:右心衰竭——低垂部位(活动者的足背、踝部;仰卧者的骶骨部)
组织结构特点:肾性水肿——组织疏松部位(眼睑、颜面部)
局部血液动力学:肝性水肿——腹水
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有利:稀释毒素、运送抗体等抗损伤作用
不利
引起营养障碍
导致器官功能障碍
水肿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防治原发病
对症处理
防治并发症
钾代谢障碍
正常钾平衡
钾的体内分布及代谢
成人体内钾总量:50~55mmol/kg
细胞内液钾浓度:140~160mmol/L
钾代谢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钾平衡的调节
1.钾的跨细胞转移:泵-漏机制:“泵”指钠泵,可逆浓度差转运钾离子转运入细胞内; “漏”指钾离子顺浓度差通过各种钾离子通道出细胞。
影响因素
渗透压
酸碱平衡状态
激素的作用
胰岛素
胰岛素—钠泵活性升高—细胞摄钾
血清钾浓度上升—胰岛素分泌增加—细胞摄钾
儿茶酚胺
CAs+β -R激活—>Na+-K+(泵)激活—>细胞摄钾
CAs+α-R激活—>(漏)2K+自细胞移出—>【K+】
物质代谢状况
运动
肾对钾排泄的调节
醛固酮
细胞外液钾离子浓度
酸碱度
远曲小管流速加快
结肠的排钾功能
钾代谢障碍
正常范围:3.5~5.5mmol/L
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
原因和机制
钾摄入不足:长期不进食
钾向细胞内转移
碱中毒
胰岛素应用过多
钾丢失过多
经消化道丢失(呕吐)
经肾丢失
对机体的影响
神经-骨骼肌兴奋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