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必须遵照执行,不能更改的指标,包括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建筑限高(上限)、建筑后退红线、容积率(单一或区间)、绿地率(下限)、交通出入口方位数量、停车泊位及其他公共设施。
用地面积:又叫建设用地面积,包括原有建设用地面积及新征(占)建设用地面积,不包含征用地的面积代。
用地面积(Ap)和征地面积(Ag)区别:用地面积是规划用地红线围合的面积不包含代征用地面积,征地面积是由土地部门规划的征地红线围合而成,包含用地面积和代征用地面积两部分。用地面积小于整体面积,代征用地面积=Ap-Ag
用地边界:规划用地与道路或其他规划用地之间的分界线。
用地性质:是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类用地所规定的使用用途。包含两方面内涵:1.土地的实际使用用途;2.附属于土地上的建(构)筑物的使用用途。
用地性质确定的原则:1.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 2.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等上位规划的用地功能定位,确定具体地块的用地性质 3.当上位规划确定的地块较大,需要进一步细分用地性质时,应当首先依据主要用地性质的需要合理配置和调整局部地块的用地性质 4.相邻地块的用地性质不应当冲突,消除用地的外部不经济性,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
土土地使用兼容性:两方面含义,(1)指不同土地使用性质在同一土地中共处的可能性;(2)指同一土地使用性质的多种选择与置换的可能性。
容积率:容积率又称楼板面积率或建筑面积密度,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计算公式:FAR=Ar(所有建筑物总建筑面积)/Al(地块面积),单位(万㎡/h㎡)
建筑密度:指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占该块用地面积的比例,建筑面积=(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地面积之和/用地面积)×100%
绿地率: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采取下限控制。绿地率=(地块内绿化用地面积/地块面积,地块面积)×100%
建筑限高:指建筑物室外地面到檐口或屋面面层的高度。建筑建造许可的最大限制高度。
建筑后退:建筑物相对于规划地块边界和各种规划控制线的后退距离,采用下限控制。包括退线距离和退界距离两种。
建筑间距:这两栋建筑物和构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可以分为日照间距,侧向间距,消防间距,通风间距,生活私密性间距,城市防灾疏散间距。
行为活动控制:包括交通活动控制(1.交通运行组织,2.交通出入口方位、数量,3.公共交通组织,4.配件停车场,5.其他交通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