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心理学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心理学的思维导图,其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教育,同时还较为详细的阐述了每一理论观点
编辑于2022-06-05 14:28:57教育心理学
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概念
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积极方向)
认知发展(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和学习等方面的成长和进步) 人格与社会发展(性格,道德,自我意识,社会成长)
一般规律
定向性和顺序性(从…到…,由…到…,先…后…)
教育启示:循序渐进
连续性和阶段性(年龄/学段+ 特征)
教育启示:有针对性
不平衡性(个体内)
教育启示:抓关键期
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不平衡(自我意识)
不同方面发展不均衡(感知和思维)
差异性(个体间)
教育启示:因材施教
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个人建构,儿童主动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发展观
发生认识论
认知发展是儿童主动构建的过程
认知的本质是适应
认知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建构主义发展观
图示:认知结构,最初的图示来自遗传
同化: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量变)
顺应:认知结构发生变化(质变)
平衡: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完善认知结构
tips: 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对环境的适应; 适应的两种形式:同化和顺应
认知发展阶段 (爱奇艺敢签巨星)
感知运动阶段(0—2)
两化,客体永恒,思维萌芽,因果关系初步形成,功能性游戏
前运算阶段(2—7)
最早的符号功能,出现了表象或形象图示,象征性游戏
自我中心(集体的独白)泛灵论,不守恒不可逆单向思维
具体运算阶段(7—11)
守恒可逆去集体化,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思维,规则性游戏
形式运算阶段(11—)
抽象逻辑思维,思维以命题的形式进行
假设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反思能力
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影响因素 (平衡会成精)
成熟
练习与经验
社会性经验
平衡性—最关键
认知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存在(低级到高级顺序不可改变)
差异显著(思维发展水平越高级,个体差异越大)
同一人在某一学科领域的思维可能达到形式运算阶段,遇到新问题时,其思维又会回到具体运算阶段
青少年一般先自然科学领域出现形式运算思维,在社会科学领域较慢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提供活动
创设最佳难度(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
关注学生思维过程
认识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有限性(遵循儿童发展顺序来设计课程)
多让儿童参加社会活动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
发展危机论
儿童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经历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存在发展的危机
解决—人格健全
不解决—人格不健全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薪资主动给勤奋的人,自我亲密繁殖自我)
信任对不信任 (0—18月 乳儿期) 哺乳照料
自主对羞愧 (18月—3岁 婴儿期) 如厕训练
主动对内疚 (3—6 学前期) 探索外部世界,帮忙扫地
勤奋对内疚 (6—12 学龄期) 学习习惯养成
自我同一对角色混乱 (12—18 青春期) 自我同一性,思考人生
亲密对孤独 (18—30 成年早期) 爱情,亲情
繁殖对停滞 (30—60 成年中期) 养育子女,事业上升
自我整个对绝望 (60— 成年晚期) 回顾一生
埃里克森的教育意义
指明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阶段性)
有助于教师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教育)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社会建构,儿童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历史文化发展理论
两种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动物进化的结果(人和动物都有)
高级心理机能: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
两种工具理论
物质生产的工具
精神生产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
心理发展观
实质: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内化说
心理发展观的核心思想
内化即外部活动借助于语言而转化为在头脑中进行内部活动
自我中心言语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最近发展区
教学走在发展前面
学习的最佳期限
教学应用
支架式教学: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和帮助
教学是交互作用的动力系统:最近发展区是动态的,师生积极作用
同伴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模式
在情境认知理论的作用,“学徒式学习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
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
关键期—洛伦兹,研究小鸭追随行为—刻板印象
关键期:2—3 口头语言 2.5—3 规则意识 4 形状知觉 4—5书面语言 5岁以前 智力 10岁以前 外语
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
影响因素:生理方面的发展状态,智力和技能方面的准备,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遵循量力性原则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教育
婴儿期(1—3岁)
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
言语的发展
婴儿的依恋关系: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
幼儿期(3—6.7岁)
心理发展的特征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
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和不随意性初步发展
幼儿期儿童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社会性进一步发展
幼儿言语的发展
3—4为语音发展的飞跃期
词汇量增长最快的时期 3—5
从简单句到复杂句
从对话言语发展到独自言语
童年期(6.7—11.12岁) 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心理发展一般特点 (迅塑调开)
迅速性(智力和思维能力)
可塑性(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
协调性(言行一致)
开放性(喜怒哀乐都表现出来)
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9—10,四年级是过渡的关键期)
青少年期(11.12—17.18岁)
少年期(11.12—14.15岁)
心理断乳期/危险期
从依赖期向独立期过渡(最显著)
从自我朦胧向自知自明过渡
从幼稚向成熟过渡(半幼稚,半成熟)
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
青年初期(14.15—17.18岁)
辩证思维(从经验性向“理论性”转化)
心理特征 (肚锁会动)
过渡期(从幼稚向成人过渡)
闭锁性(开始不大经意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
社会性(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动荡性(思维片面性很大,容易偏激,容易摇摆)
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式
创设最近发展区
培养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