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
徐涛老师的2023考研政治马原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来源、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等内容。
编辑于2022-06-09 15:52:05马克思主义哲学(18')
导论
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及构成
内涵
创立者角度
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内容角度(会做干扰选项)
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唯物史观的内容包括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
目的角度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立场角度
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意义角度
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构成
马哲(基础,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体)
科学社会主义(目的。归宿)
马克思用马哲的方法书写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得出了科社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立场(为谁说话,站在谁的一边,为谁服务,维护谁的利益)
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
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
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观点
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
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的科学总结
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单选)
实事求是
辩证分析
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法
历史分析
阶级分析
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的来源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
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
社会根源(经济,社会基础)
马恩生活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阶级基础(实践基础)
无产阶级反抗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的斗争
思想渊源
德国古典哲学(马哲)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
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马克思主义独有
革命性
彻底的批判精神(对以往的理论都批判,但不是全盘否定)
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实践性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独有
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无产阶级服务)为深刻基础的,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
发展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开放性是指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而不断丰富自己
马克思主义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
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辩证唯物论(世界是什么?)
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 (什么东西才能成为物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物质是一种或几种实物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物质是原子等粒子(机械唯物主义),但形而上学更大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物质是一切客观存在(马克思提出),马克思主义是第一个把历史当成物质的学说,得出了唯物史观
包含1和2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两大历史贡献
创立了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 (到底什么样的意识才是世界的本源)
主观唯心主义
作为世界本原的意识是本我的意识
我思故我在
客观唯心主义
作为世界本原的意识是独立于“我”之外的客观精神
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可知论
有同一性(即意识可以认识物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为可知论
不可知论(二元论)
没有同一性(即意识不能或不能完全认识物质)
二元论又被称为不彻底的唯心主义者
重要问题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联系的,全面的,发现的,有矛盾的
辩证法
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没有矛盾的
形而上学
三大唯物主义,两大唯心主义
世界多样性和物质统一性
物质观(世界的本原)
物质范畴
恩格斯关于物质概念的提法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关于物质概念的提法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定义方式
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
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
物质的存在方式
运动
运动的存在方式
时空
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
物质与运动
运动的概念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A)和运动(B)的关系
不可分割 (词性不同)
物质(A)是运动(B)着的物质(A)
运动(B)是物质(A)的运动(B)
批判两种错误的观点
脱离物质谈运动
唯心主义
脱离运动谈物质
形而上学
运动与静止
静止的概念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对立统一 (词性相同)
运动和静止相互区别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运动和静止相互联系
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鸟鸣山更幽),静中有动(风定花犹落)
批判两种错误的观点
夸大静止,否定运动
形而上学
夸大运动,否定静止
诡辩论
物质运动与时空
时空的概念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不可分割
时空的特点
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绝对性
时空绝对存在
相对性
当物质运动的速度突破极限时,时空会发生变化
有限性
具体事物的时空是有限的
无限性
所有的事物的时空是无限的
实践是自然存在(自然界)和社会存在(人类社会)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人类产生前,物质世界就是自然界,有了人后,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将物质世界分割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人类触及的自然界),所以时间是分化的前提,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实践,会有更多的自然界融入人类社会,实践也是统一的基础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
实践(尤其是生产劳动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意识观(物质观的派生)
意识的起源
概念
自然界长期发现的产物(另一种表述:“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单选)——意识的本质
来源
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意识是人独有的)
意识形成的影响因素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决定性因素),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方面,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重要因素)促进了意识的发展,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语言是物质,语言的含义是意识)
意识的本质
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作用
能动作用
主要表现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
物质不是意识,意识不是物质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相互联系
物质可以转化为(变成)意识(现实中的鸡和意识中的鸡),意识可以(通过实践)转化为(变成)物质,(飞机,轮船的产生)
意识对物既有依赖性,又有相对独立性(意识和物质之间一强一弱,弱者会依附强者,但又不是特别弱,其相对独立于强者,弱者会有一点自己的能力反过来影响强者)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正确认识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发挥能动,不尊重规律,注定失败
只尊重规律,不尊重能动,会导致能办到事情,但没有任何意义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
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内容
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可以批判二元论,但不能批判唯心论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1+2可以批评唯心主义,但不能批判旧唯物主义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1+2+3可以批判旧唯物主义
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方法论启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派别的联系与区别
与唯心主义一元论
联系
都是可知论
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本原,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论上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唯心主义坚持先验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坚持辩证法,唯心主义部分坚持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观上是唯物的,唯心主义是唯心的
与旧唯物主义
联系
都是唯物主义,都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区别
马哲在认识论上坚持能动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坚持机械反映论
马哲彻底坚持辩证法,旧唯物主义完全不认同辩证法,坚持形而上学
马哲在历史观上是唯物,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是唯心的,自然观上是唯物的,所以旧唯物主义又叫不彻底的唯物主义或半截子唯物主义
马哲坚持实践的观点,而旧唯物主义没有的
唯物辩证法(物质世界是怎么样存在的?)
两大总特征(直接回答问题“世界是怎样的”)
普遍联系
含义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是以区别为前提的
特点
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结构性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和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条件性
条件对实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抑制作用
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意义
永恒发展
内涵和实质
内涵
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运动=变化>发展(发展是前进的运动和好的方向的变化才是发展)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发展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发展是永恒的
实质
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的关系
含义
新事物
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前途的东西
错误表达,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
旧事物
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
新事物具有新结构,适应新环境
新事物是旧事物的改良,吸收了旧的优点,增添了新内容
新事物符合群众利益,受到群众拥护
过程的观点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
一切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任何事物都有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方法论意义
五对范畴(在两大总特征的基础上回答“事物联系和发展环节上的逻辑问题”)
原因和结果
概念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错误表述,前后相继的关系为因果关系)
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关系
对立统一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另一种表述:在一种既定的条件下,因果的区分是确定的)
原因和结果互相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
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可以从因中看到果,也可以看到果推出因)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另一种表述:有因必有果)(错误表述:有其因必有其果)
方法论意义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辩证的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必然和偶然
概念
必然和偶然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范畴
必然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拓展:任何事情的发生既有必然又有偶然,是必然和偶然的辩证统一
缘分
关系
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
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
必然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偶然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表现形式不同
必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
偶然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
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必然处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偶然处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是发现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相互联系
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15岁吃了亲戚带来的芒果,结果抽搐(偶然事件),18岁又吃了芒果,又抽搐(偶然事件),20岁回想之后去查了以后才发现自己是芒果过敏(必然事件))
偶然背后藏着必然,受必然的支配,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必然和偶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方法论意义
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可能和现实
概念
可能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关系
对立统一
区别
概念的区别,一个潜在,一个实际存在
在现实中是否有依据 (可能性与不可能性的区分依据)
有
可能性
没有
不可能性
在现实中是否有依据是否充分 (现实的可能和潜在的可能的区别的依据)
充分
现实的可能
不充分
抽象的可能(潜在的可能)
联系
现实蕴藏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会不断产生新的可能
可能包含着发展成为现实的因素和根据,一旦主客观条件成熟,可能就会转化为现实
相互包含又相互转化
方法论意义
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现象和本质
概念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是指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
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关系
对立统一
区别
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
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
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客观存在的现象的歪曲表达)之分,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1.装满水的碗里插入一根筷子,通过光的折射看到筷子是弯的(假象),2,桌子上摆着的一双筷子,变成了四个或八个(错觉)错误表达,错觉一定是被假象迷惑所产生的)
联系
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
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即使是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考察方式
真象是正确的现象(错误表达),而错觉是错误的感觉(正确表达)
真象往往隐藏在事物内部(错误表达),而假象往往外露于事物外部(正确表达)
方法论意义
因为现象和本质是辩证统一的,所以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由于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又要求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内容和形式
概念
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形式
关系
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也都有一定的内容,没有无内容的空洞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纯粹的内容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意义
既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
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的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
三大规律(在两大总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事物联系和发展 的原因,状态,方向,归宿等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探讨联系的内容(事物是怎样联系), 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论述)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矛盾分析法,是对事物辩证认识的实质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分析)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概念
同一性
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含义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同一和斗争不是时而时而的关系,而是既又的关系
斗争性
概念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按激烈程度分类)基本形式
对抗性
非对抗性
关系
对立统一
联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区别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方法论意义
看问题要一分为二
事物之间会相互转化
批判地继承
求同存异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
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 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
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彼此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原来是你强我弱,后来我不断发展,变成了我强你弱,现在我的强要比原来的你的强还要强,也就是说我得到了发展)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
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此消彼长,造成事物的量变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矛盾双方的地位或性质发生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方法论意义
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斗争性起主要作用),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同一性起主要作用)
逆向思维,反向思考
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不是无差别的一致,本质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进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概念
矛盾的普遍性(共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个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 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具体表现为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关系
区别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我是个人,只要我存在,我就有需要,我的需要是绝对存在的,无条件的)
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个性要看情况,比如和一群女生待在一起,我的个性就是我是个男生)
联系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方法论意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对症下药
量体裁衣
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概念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
原理
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抓关键,看主流
既面面俱到又要突出重点
矛盾分析法
各种矛盾原理得出的方法论总结起来就叫做矛盾分析法
质量互变定律(探讨发展过程中的状态) (事物怎样发展)
概念
质是一切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讨论的是什么东西)
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讨论的是怎么样的,如一群猫里面有的跑得快,有的长的好看)
认识量的意义
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同质的事物由于量的不同,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不同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关系
区别
概念的区别
联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否定“必要”准备将会犯激变论,夸大质变,而否定量变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否定“必然结果”将导致庸俗进化论,夸大了量变,否定了质变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量变中的质变是量变
另一方面,在质变的过程中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质变中的量变是质变
方法论意义
理论上
夸大质变导致,激变论
夸大量变导致,庸俗进化论
实践中的方法论
适度原则
对“新发展阶段”的认识
改革,发展和稳定
否定之否定规律(探讨发展的方向和归宿) (事物往哪里去发展)
辩证否定观
肯定因素
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
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万事万物既有肯定因素又有否定因素
基本内容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否定这一观点(如外在力量对事物进行消灭)将导致形而上学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这一观点(即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会导致形而上学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一颗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后变成了花朵,当花落了之后又成为了种子,但此时的种子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一个)
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上一个周期和下一个周期的无限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
理论上的方法论
只看到回归,没看到发展
导致循环论
只看到发现,没看到回归
导致直线论
实践中的方法论
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客观辩证法
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
干扰选项:客观辩证法就是唯物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就是唯心辩证法
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
主观辩证法
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采用观念的,逻辑的形式
认识论(人类如何认识这个世界?)
认识的来源和本质
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错误的实践观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实践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
康德,把实践看成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实践需要对象,而不仅仅是理性自主)
黑格尔,把实践理解为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
费尔巴哈,把实践与物质性的活动联系起来,但他所理解的实践仅限于日常生活活动,并将实践等同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人不是完全等同于动物,人类适应自然环境是有意识能动性的,有目的的,有创造的,主动的,自觉的,感性的适应环境)
正确的实践观
实践是感性的(体现人的能动,人的自觉,目的和意愿),对象性的(必须要有客体)物质活动(实践是物质的,而不是意识的)
实践的本质
人类(人类独有的)能动的(感性的)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属于物质)
实践的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本质特性)
实践具有将“人脑具有”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的功能
自觉能动性
实践受意识的指导,体现主体的目的性
社会历史性
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内涵不同
命题特征
结合题干材料判断实践的特征
实践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
概念
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所有的人都是主体(×)
能力
自然能力
精神能力
知识性因素
首要的能力,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对经验知识的掌握
非知识性因素
指情感和意志因素
基本形态
个体主体
群体主体
人类主体
实践客体
概念
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客体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完全等同,客观事物只有在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能成为现实的实践客体
所有的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客体(×)
实践中介
概念
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可分为两个子系统
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 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
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语言符号是主体思维活动进行的现实形式,也是人们社会交往得以进行的中介
正是依靠这些中介系统,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才能相互作用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实践关系(最根本的关系)
认识关系
价值关系
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致的(即同构性)
主体客体化
是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如世上本来没有筷子,但是人的意识作用于树,把树变成了筷子的过程)
客体(他)变了
客体主体化
是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成为主体的一部分(如一株天山雪莲,我将它摘下来吃了之后,他变成了我体内的一部分,使得我的功力大增)
主体(我)变了
形式
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劳动)(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社会政治实践(处理各种关系)
科学文化实践(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派生形式
虚拟实践
具有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等特点
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分析)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小马过河的故事。因为小马要过河(实践),所以他会去问别人河水深不深(去认识),他自己过了之后水不深不浅(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可能))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本质
各种观点
唯心主义先验论(批判)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 从物到思想和感觉
直观反映论(批判)
旧唯物主义坚持直观反映论,也称机械反映论
能动反映论(坚持)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反映是能动的过程
认识的本质就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
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否定的话是唯心主义先验论),认识的反映特性是指人的认识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摹本,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
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否定的话会导致机械反映论)。认识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主观对客观的简单,直接的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
人类的认识就是对外部世界的模仿(×),人类的认识具有模仿性(✓)
认识的反映特性和创造特性的关系
不可分割
“能动反映论”两个突出的特点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的考察和发展过程,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全面的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
认识的过程和规律
认识的过程
两次飞跃
(论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概念
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认识的对象)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认识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和具体性(特点)是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认识的对象)。包括概念,判断,推理(认识形式)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特点)
辩证关系
对立统一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
批判两种错误的观点
过分夸大理性,贬低感性
导致教条主义,唯理论
过分夸大感性,贬低理性
导致经验主义,经验论
考察的方法
选择题
没有前提条件的话两个一样重要,但是有了前提后就不一样重要
感觉到的东西不能即立刻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的感受它(强调理性认识更重要)
尽信书不如无书(强调感性认识更重要)
同一句格言,出自于饱经风霜的老人之口和出自于缺乏阅历的少年之口是不同的(强调感性认识更重要)
论述题(待补充)
实现飞跃的基本条件
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实现飞跃的基础)
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从飞跃的角度评价)
影响因素
概念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非理性因素(感性因素)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从广义上看,人们还常把认知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顿悟,灵感等,也包括在人的非理性因素中
作用
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等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区分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是个已经获得的认识,只不过一个是肤浅的认识,一个是深刻的认识
感性因素,理性因素
获得认知的过程中起作用的因素而已
(分析)认识的规律
反复性
认识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感性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
从客观看,事物暴露有个过程
从主观看,主体认识能力提高有个过程
无限性
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反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超于认识
冒进主义(左)
共产党员叫左倾,党外人士叫左派
时间落后于认识
保守主义(右)
右倾,右派与左倾,左派类似
认识的结果和检验标准
(分析)真理及其特点
概念
错误的真理观
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社会的组织起来的经验”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与真理本身等同起来
真理一定是有用的(✓),有用即真理(×)
正确的真理观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和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特点
客观性(一元性)
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一元性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
含义
从真理的内容来看,真理是对外部的物质世界进行阐述
从真理的检验标准来看,实践是客观的
但是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绝对性
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含义
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相对性
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含义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任何一个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辩证统一
在二者的辩证关系中,还要明确,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性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现实中没有终极真理,我们只能向其无限接近)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矛盾本性,是人的思维的至上性(人完全有能力去认知外部世界,至上性决定了真理的绝对性)和非至上性(目前来说我还没有认识外部世界的能力,非至上性决定了真理的相对性)或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效性的矛盾
二者相互依存
二者相互包含
真理的绝对性与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
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我今天有一个真理,到了明天他可能被推翻变成了另一个真理,但不是全部推翻,其中有一小部分(A)到了明天这一小部分仍然成立)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我今天正确的认知,一部分是百年前被推翻的真理留下的一部分,还有五十年前被推翻掉的留下来的一部分,三十年前被推翻的留下来的一部分,即以前无数个被认为是正确的部分的组合)
方法论
只看到绝对真理,完全贬低相对真理
教条主义
只看到相对真理,完全贬低绝对真理
诡辩论(怀疑主义)
真理和谬误
(分析)关系
相互区别
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的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他们是对立的
相互联系
真理和谬误是统一的,他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他们就会相互转化(同一范围内,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当超出这个范围后,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真理的相对性≠谬误,真理的相对性是一个理论现在是对的,在未来有变错的趋势,谬误是说一个理论现在就是错的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相符合
实践的本质特点是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每一个实践标准既有确定性,又有不确定性,不同角度不同结论)
唯一标准
不可推翻
即使当前不能,最终仍能裁决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一定时期内的实践具有局限性,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
不是一次完成
已经被检验的仍需要再检验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价值的特点
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主体性(主体不同,价值不同)
多维性(维度不同,价值不同)
社会历史性(历史时期不同,价值不同)(假设一千年前在楼底发现了一些石油,没有什么价值,但是到了现在价值就会有所改变)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活动,是主体对客体价值及价值大小所做的评判或判断
知识性认识(放东西(以客体本身为对象)在你面前让你认识)和评价性认识(放东西在你面前问你喜不喜欢,想不想要,即以主客体的关系为对象)
价值评价的特点
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即知识性认识)
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由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因此,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 其价值评价只有与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只尊重真理,不尊重价值,这件事情能做得到但是没意义
只尊重价值,不尊重真理,这件事情很有意义但是办不到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体现在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必须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有价值的(有价值的就一定是真理(×))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自由(我想怎么样,体现能动性)和必然(我该怎么做,体现客观规律性)
概念
哲学上的自由是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是指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
必然性即规律性,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从必然走向自由的历史,从必然走向了自由不意味着必然就没有了,只不过人们不断认识必然
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的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自由是有条件的
认识条件
认知越多越自由
实践条件
自由以必然为限度
自由以不以牺牲别人的自由为限度
唯物史观(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认识论:实践和认识 唯物史观:物质与意识 社会历史: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唯心史观缺陷
1.只看到了历史发展背后的精神力量,而没有看到精神力量背后的物质动因(男女平等这句话在一千年前并不现实,因为那时候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在某些方面女性没有办法独立,所以在那种条件下无法实现男女平等,但是在现代社会,因为社会分工的细化,男女在物质方面能够逐渐分开,使的男女平等得以实现)
2.只看到了历史发展中少数英雄人物的力量,而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作用
唯物史观
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因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概念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
物质生产方式 (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 (决定性)
劳动资料: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合称为生产资料
劳动者: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最基本的内容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因素,非决定性力量)
人口因素(影响因素,非决定性力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
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中与经济,阶级,利益有关的内容):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非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中与经济,阶级,利益无关的内容):语言学,心理学及自然科学等
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会相应的,或迟或早的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反作用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平衡:物质越发达,思想越先进,不平衡:物质与思想发展不一致,物质落后但思想先进,或物质先进但思想落后)
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双向)(先进的社会意识会推动社会物质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
概念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要素
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
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资料
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生产资料+劳动者
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不是生产力中的独立要素,但可以渗透入三要素而发挥作用)
科技在生产劳动中是决定性因素(✓), 科技在社会历史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科学技术日益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
概念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包括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基本的,决定性的)
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关系虽然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但他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关系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
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与生产力
社会发展第一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概念
经济基础
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跟生产关系的总和
在本质上,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生产力可以决定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PS:社会意识里面也有一部分是意识形态,)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就是社会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法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以及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本质上,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生产关系)可以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集中体现于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的
他可以影响社会性质和历史进程,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他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要看它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能适应就是先进的生产关系 判断一种上层建筑是否先进并不是看它是否能适应经济基础,而是看他所服务的经济基础能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发展第二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
概念
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包括
社会的经济形态(经济基础)
政治形态((政治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范畴深刻揭示了 人类社会的本质结构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
首先,社会形态的内容是全面的,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两者缺一不可,“骨骼”和“血肉”。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上层建筑不过是经济基础的政治和思想的表现形态
社会形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社会形态是历史的,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社会形态更替的特点
统一性和多样性
从纵向看,表现为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从横向看,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
必然性(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演绎是有规律的)和人们的 历史选择性(人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选择社会形态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个民族之所以做出这种或那种选择,🈶其特定的原因
取决于民族利益
取决于交往
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
前进性和曲折性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统一性表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多样性表明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原因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重要动力)
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科学技术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
首先,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次,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
唯心史观
英雄史观
唯物史观
群众史观
现实的人及其本质
概念
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抽象的人是指撇开一切具体的条件和环境,空泛的谈人的共性)的人,而在处于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本质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 上,人的本质是劳动
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看,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属性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属性)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概念
人民群众是一个范畴,从质上说,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知识分子
原因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即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其作用又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经济条件(根本制约因素),政治条件,精神文化条件)的制约
方法论
群众观点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
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
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历史任务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
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中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在历史事件中,历史人物具有决定性作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历史人物没有决定性作用(✓))
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历史人物没有决定性作用(✓)
社会形态的基本形态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立场问题≠是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