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河南管理学专升本第十四章控制的方法与技术
河南管理学专升本第十四章控制的方法与技术思维导图,包括:第一节层级控制、市场控制与团体控制;第二节质量控制方法;第三节管理控制的信息技术。
编辑于2022-06-12 15:22:34第十四章 控制的方法与技术
第一节 层级控制、市场控制与团体控制
一、层级控制
定义
别称
官僚控制
科层控制
是指利用正式的章程,规则,政策、标准、科层权力、书面文件和其他科层机制来规范组织内部门和成员的行为并评估绩效。
适用范围
中型、大型企业 对应“机械型组织”
例子
尤其是在政府、军队、银行等讲求程序和正规化的组织中
常见的层级控制方法有预算控制,审计控制和财务控制
(一)预算控制
优点
1.将企业的战略计划落到实处,指明了组织活动的方向,能够有效地协调组织内各方面各环节的业务活动。
2.用数量形式的预算标准来对照组织活动的实际效果,有利于绩效评估工作,使绩效管理更加客观可靠。
缺点
1.预算只能帮助企业控制那些可以计量的,特别是可以用货币单位计量的业务活动,但对那些不能计量的企业文化企业形象,企业活力等的改善却难以控制,而这些因素却可能对企业的成功具有关键作用。
2.编制预算时,通常参照上期的预算项目和标准,可能出现对本期活动的实际需要,估计不足容易造成资源不足或浪费。
3.组织的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这些变化会影响组织获取资源的成本支出或销售收入的实现,这些变化可能在编制时很难预测,从而使计算变得不合时宜。
(二)审计控制
外部审计
是由组织外部的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选派审计人员对组织财务报表及其反映的财务状况进行独立的检查和评估。
内部审计
是由组织内部的机构或由财务部门的专职人员独立进行的,其目的是为组织内部控制提供一种手段,以检查和评价各项控制的有效性。
(三)财务控制
1.偿债能力比率
流动比率
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
速动比率
别称:酸性测试比率
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
速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减去存货等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后的差额。
速动比率用以反映企业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用于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
资产负债比率
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
他反映了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也可以衡量债权人借出资金的安全程度。
付息能力比率
2.盈利能力比率
总资产收益率
利润总额与该期占用的全部资产的比率
衡量企业资金利用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销售利润率
销售净利润与销售总额之间的比率
3.营运能力比率
营运能力比率是反映组织对其现有经济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
存款周转率
销售成本与平均存货的比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
企业赊销收入净额与平均应收账款余额的比率
市场占有率(市场份额)
主要产品在市场销售总额所占的比重
二、市场控制
定义
市场控制是指组织借助经济的力量,通过价格机制来规范组织内部门(单位)和员工的行为。
(一)市场控制的动因
市场控制的动因是企业内部组织管理成本过高。
(二)市场控制的原则
1.把组织建设成为由大量内部企业组成的机构。
2.组织的高层管理者不再通过直接的命令来管理组织,而是把市场机制引入组织内部。
3.在内部市场中鼓励集体的合作精神。
(三)市场控制的层次
公司层(大)
盈亏指标。
部门层(中)
转移价格。
个人层(小)
激励制度和公司制度。
例子
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深圳万科集团的事业合伙人制度,都是个人层次上的市场控制,都取得了颇具影响力的效果。
三、团体控制
定义
团体控制是将个体融入团体之中,使个人的价值观与组织的价值观和目标相统一,通过团体的共同行为范式来实现组织成员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
(一)团体控制的动因
①组织的成员和工作的性质一直在发生变化。
②控制的环境在发生变化。
③雇佣关系发生了变化。
(二)团体控制的实施
填空
组织文化是团体控制的基础。
选择
①有效的团体控制需要构建创新的组织文化。
②有效的团体控制还需要创建响应顾客需求的文化。
③有效的团体控制还需要创建良好的职场精神。
第二节 质量控制方法
一、工作质量与过程控制
(一)产品质量与工作质量
〈判断〉工作质量(先)是产品质量(后)的前提和依据。
(二)质量管理的发展
牢记排序
第一,质量检验管理阶段
20世纪20—30年代
第二,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20世纪40—50年代
第三,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20世纪60—70年代
第四,质量管理国际化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今
(三)过程控制优化
定义
过程控制不仅是对产品提供全过程的管理,而且包括各方面业务过程的协调。以顾客为导向。
基本方法
清除
简化
整合
自动化
通过系统改造,形成四个业务流程体系。
客户化
规范化
文档化
动态化
从根本上进行过程控制优化的方法被称为业务流程再造。
二、全面质量管理方法
定义
全面质量管理(TQM)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者、员工、供方、合作伙伴或社会等相关者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
代表人
戴明和朱兰(质量管理之父)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三全一多”
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全员的质量管理
全组织的质量管理
多方法的质量管理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原则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2.领导作用
3.全员参与
4.过程方法
5.管理的系统方法
6.持续改进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三)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基本方法是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
计划
执行
检查
改进
三、六西格玛管理方法
背景
由摩托罗拉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
被通用电器公司采用并加以改造、完善。
(一)六西格玛管理的内涵与价值
六西格玛管理(6σ)是一种建立在统计标准基础上,被设计用来减少瑕疵率以帮助降低成本,节省时间和提高顾客满意度的质量控制方法。
每100万件产品不合格率也不会超过3.4个,接近于零瑕疵。
宗旨
①消除无增值活动
②缩短生产周期
③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二)六西格玛管理的原则
1.高度关注顾客需求
2.依据数据和事实管理
3.重视流程的改善
4.开展主动改进型管理
5.无边界合作
6.追求完美但容忍失败
(三)六西格玛管理的组织体系
六西格玛组织通常由高层领导、倡导者、黑带大师、黑带、绿带、业务负责人等成员构成。
角色和因素
高层领导者是成功推行六西格玛管理的关键因素
倡导者发起和支持六西格玛黑带项目,最终对六西格玛活动整体负责
黑带大师是六西格玛管理的高参兼专家,是运用六西格玛管理的高手。
黑带是六西格玛管理中最重要的角色,是六西格玛组织的核心力量
绿带是黑带项目团队的成员,或较小项目的团队负责人,他们接受六西格玛技术培训的项目与黑带类似,但内容层次略低
业务负责人是六西格玛项目过程管理者的支持与配合者
组织通常还需要为六西格玛项目配置财务代表
(四)六西格玛业务改进的方法
最常用的方法是DMAIC
1.界定( Define)
2.测量( Measure)
3.分析( Analyze)
4.改进( Improve)
5.控制( Control)
第三节 管理控制的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及其在控制中的作用
(一)信息与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在企业价值链的应用主要表现在
1.供应链管理信息化(SCM)
2.生产过程信息化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计算机辅助制造(CMA)
物料需求计划(MRP)
制造资源计划(MRPⅡ)
集散控制系统( DCS)
3.营销与服务信息化
客户关系管理(CRM)
4.管理过程信息化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TPS)
管理信息系统(MIS)
企业资源计划(ERP)
办公自动化系统(OA)
决策支持系统(DSS)
经理信息系统(EIS)
政府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有
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2G)
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2B)
3.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G2C)
(二)信息技术在管理控制中的作用
1.信息技术提升了管理信息的处理速度与质量
2.信息技术丰富了管理控制的方法手段
3.信息技术改善了管理控制的效果
二、现代控制的信息技术方法
(一)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二)管理信息系统
(三)决策支持系统
〈判断〉决策支持系统(DSS)是以管理科学(如运筹学、控制论等)和行为科学等为基础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柔性作业系统
(一)柔性作业系统的内涵与特点
特点
第一,以顾客需求为导向
第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第三,以敏捷反应为标志
柔性作业系统根据环境的变化动态的去处理一些相关的信息。
(二)柔性作业系统的运作
所有柔性作业系统都包含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计算机控制系统
物料运作和管理系统
加工系统
(三)柔性作业系统的发展趋势
1.配置小型化
2.系统结构模块化
3.管理控制软件产品化
4.控制系统设计集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