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版第八章思维导图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重点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或研究所得应用在教育上。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版第十八章“教与学的评价”思维导图,包括:概述、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成效评价、测评结果的报告。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版第十七章“美育心理及其效应”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概述、美育心理及其效应、以美育心的基本途径—教育审美化。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版第十六章“教学交往与管理”思维导图,包括:班级人际关系与课堂管理、教学交往与课堂教学互动、课堂秩序的建立与维护。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规范学习
概述
含义
规范:是对人们社会行为活动的规定
基本分类
依据对人的行为制约方式
道德规范
法律规范
依据适用范围
大型群体规范
小型~
依据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
政治规范
经济规范
社会生活规范
依据存在方式
成文规范
不~
规范学习:指的是学生获得一定的规范认识,并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起内部的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
1、规范的认知学习 2、规范的情感学习 3、行为方式学习
特点与作用
特点
情感性
约束性
作用
有助于青少年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构建
有助于青少年社会化的实现
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心理学理论
行为强化论
心理动力论
活动论
心理过程及影响因素
心理过程
依从阶段
认同阶段
内化阶段
影响因素
规范本身的特点
学生的交往需要
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外部反馈
纪律的形成与教育
纪律:是一定的集体为了维护集体的利益并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制订的、要求每个成员遵守的各种规范和规则
类型
从纪律形成的角度
教师促成的角度
集体~
自我~
任务~
从纪律实施的角度
专制型纪律
放纵型~
健康型~
自觉纪律
心理结构
纪律认识
纪律态度
纪律意志
纪律习惯
形成过程
1、主要依靠外部教育要求及措施 2、学生还未形成自觉纪律,但已体会到纪律要求既有权威的强制成分,又有自己的理解,一般能遵守纪律 3、把纪律原则变成自觉行动,学生对纪律形成了责任感,自我要求、自我监督、自我检查
1、对纪律出自内心需要而自然遵守 2、无须外在监督 3、习惯性遵守 4、在遵守纪律过程中遇到困难,会做出意志努力去克服 5、积极维护纪律的执行,能与破坏纪律的表现进行斗争
纪律形成的内在矛盾
外在纪律规范与学生认识之间的矛盾
纪律认识与纪律态度之间的矛盾
遵守纪律与个人动机之间的矛盾
遵守纪律与辨识能力低之间的矛盾
遵守纪律与不良行为习惯之间的矛盾
良好纪律的形成与培养
情境化策略
自我建构策略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态度的含义与特点
态度:是人对客观对象、现象是否符合主体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倾向,其实质是对外部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1、态度的对象性 2、态度的内在性 3、态度的持久性 4、态度的概括性
态度的功能
过滤功能
调节~
价值表现~
适应~
情感
行为意向
认知
态度的ABC模式
认知相符论
认知平衡观
认知不协调理论
信息传播论
心理抗拒论
条件
主观条件
对态度对象的认识
认知失调
有形成或改变态度的意向
对教育者的信任度
客观条件
所传递信息的可信度
榜样人物的选择
外部强化
方法
提供榜样法
说服性沟通法
1、选择证据 2、情理服人 3、逐渐缩小态度差距
角色扮演法
品德的发展与培育
品德发展的全程性
内涵
个体品德发展与完善贯穿于人的生命过程
品德发展既指完整品德想心理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有指品德结构的功能发展
个体品德发展成熟之前存在极大的可塑性、可变性
个体品德的萌芽与成熟
品德发展的阶段及关键期
道德认知阶段论(皮亚杰)
道德认知发展有三阶段: 1、前道德阶段(5岁之前) 2、道德实在论阶段(5—10岁)<他律道德阶段> 3、道德相对论阶段(10岁以后)<自律道德阶段>
三水平六阶段论(科尔伯格)
一、前习俗水平 1、避罚服从取向 2、相对功利取向 二、习俗水平 3、寻求认可取向(“好孩子”取向) 4、遵守法规取向 三、后习俗水平 5、社会法制取向 6、普遍伦理取向
国内学者的研究
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外部因素
家庭环境
学校集体
社会化
内部因素
道德认识
个性品质
适应能力
品德的培育
基本目标
要求学生不做违反道德规范的事,养成独立自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健全品格
基本方法
条件反应法
自我强化法
价值辨析法
群体讨论法
移情训练法
习惯养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