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公基-哲学
粉笔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哲学学习笔记.公基-哲学习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单选 哲学是() ()。 1 哲学是()。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编辑于2022-06-21 17:04:36马克思主义哲学
考情
10道题左右,重点复习
唯物辩证法三级重点
总论
马克思主义
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
创立标志:《共产党宣言》
1848年2月伦敦发表
1919年五四运动后陈望道第一个中文翻译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特征
科学性
关键词为“正确的”
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是帮助无产阶级批判资产阶级的理论武器。
实践性
单选题: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实践,不实践就不知道它是科学的,不知道要推翻资产阶级,不知道是站在人民这边,是要不断发展的。
人民性
单选题:“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政治立场是指站在谁的角度考虑问题,是站在少数有钱有权的一边,还是广大劳动人民一边,马克思表示站在人民这边才是正道。
发展性
单选题: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探索自然、社会、人的思维在发展过程中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教给大家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改造世界的手段。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工人努力工作却没钱就是因为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白嫖”了。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科学社会主义
基本不考,告诉大家实现科学社会主义、未来迈向共产主义社会的相关理论。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科学依据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生物进化论
哲学的含义
概念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
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恩格斯提出来的
第一方面:何者是本原(第一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第二方面:有无同一性(同一性)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世界本源
实物
标志
金木水火土、气、阴阳、五行
例子
"荀子“天行有常“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五行说——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气者,理之依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世界本源
原子
缺陷
机械性
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性
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不彻底性
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半截子唯物主义
代表人物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盲人摸象
刻舟求剑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研究自然界和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最本质、最一般的规律,包含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
唯物论
物质
列宁提出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
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
静止
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运动与静止
区别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的
关系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错误观点
形而上学不变论(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
相对主义诡辩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意识
产生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社会产物(劳动起决定作用)
生理基础
人脑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
本质
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作用
能动
目的性和计划性
主动创造性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
遵循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唯物辩证法
两大特征
联系
含义
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特征
普遍性
蝴蝶效应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共同体
客观性
反面例子
考试穿红色,意味着开门红
数字迷信
镇门兽、转运珠、平安符、招财猫等
喜鹊报喜、乌鸦报丧
条件性
因为联系具有普遍性,所以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错误) 原因:忽视了联系的条件性
多样性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短板效应(木桶效应)
牵一发而动全身
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新功能
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错误),原因:说法绝对,要看部分是什么样的状态,如果各部分是有序、合理地组成在一起,形成的整体会具有部分没有的新功能,产生大于的效果;如果各个部分是无序、不合理地组合在一起,整体的功能会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发展
含义
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命题
发展是一种运动,运动就是发展(错误),原因:运动是有方向的,可以是前进的、上升的,也可以是落后的、退步的、向不好方向的运动,只有向好的方向运动才是发展
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
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方法论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例子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立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并且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法
含义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基本属性
斗争性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子
没有光明就无所谓黑暗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有了宇宙的浩瀚,才知道人类的渺小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
含义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方法论: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一切事物
特殊性
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子
对症下药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精准扶贫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复杂事物(多个矛盾中)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单个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关键词
【重点、中心、关键、重中之重、首位】—抓主要矛盾
【主流、主体、性质、总的来说】—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语境
【办事情、怎么干、付出什么行动——抓主要矛盾】
牵牛要牵牛鼻子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有什么观点、态度和看法——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互联网的出现利弊都有,利大于弊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方法论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要全面的看待问题,在复杂的事物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在单个矛盾中,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反对片面的一点论,
重点论:抓重点,复杂事物中抓主要矛盾,在单个的矛盾中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反对“眉毛胡子一把抓”(均衡论)
苍蝇老虎一起打,重拳出击打老虎 五位一体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质量互变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
质变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区分标志
是否超出一定限度
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蠹众则木折,隙大则墙坏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
方法论
坚持适度原则。重视量的积累。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
否定之否定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肯定和否定
肯定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内容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历尽天华成此境,人间万事出艰辛
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前进和波浪式上升
五对范畴 (了解)
内容与形式
含义
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
形式是事物的各种内在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对内容有重大的反作用
现象与本质
含义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组成事物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现象的分类
真象
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
假象
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
辩证关系
任何本质都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表示着本质
方法论
透过现象看本质
原因和结果
含义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
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判断因果联系
①时间顺序性
②存在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可能性和现实性
含义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现实性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偶然性和必然性
含义
偶然性是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一定要发生、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是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认识论
实践
含义
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特点
客观物质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直接现实性
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最基本
社会实践
科学实验
认识
不同阶段
感性认识
认识的低级阶段,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有了初步认识
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理性认识
认识的高级阶段,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两次飞跃
第一次: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第二次:理性认识到实践
特点
认识运动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原理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
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真理
概念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根本属性
客观性
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是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相互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
唯物史观
马克思认为社会之所以会发展变迁,不是由某个人的意志决定的,而是人民推动的,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内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 活条件)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性因素)
社会意识
人们的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的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含义
人类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
要素
实体性要素
劳动者
劳动者是最活跃的要素,起主导作用
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劳动对象
智能性要素
主要包括科学技术
生产关系
含义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构成
静态
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等方面构成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
动态
体现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中,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中
两者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基本矛盾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含义
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
分类
政治上层建筑
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等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监狱等设施
思想上层建筑
即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
核心
国家政权
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的属性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
人的价值
个人的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
第一位
个人的自我价值,即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世界本源
人的精神
标志
我、心、感觉、人、经验、意志、感知
例子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万事万物都为我所具备,一切事物都凝聚我的意识
陆九渊:吾心即宇宙 整个宇宙都是我的心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因为我思考所以存在,不思考万事万物都不存在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 人/我感知世界,归结到人身上
客观唯心主义
世界本源
人之外的客观精神
标志
神创论、理念、道、命、绝对精神、绝对观念
例子
关键词为神、上帝、女娲造人、盘古开天;朱熹的“理”;老子的“道”;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信命”
朱熹“理生万物”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可道,非常道”
黑格尔“整个世界都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论语》“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意义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内在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