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病)
这是一篇关于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病)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风湿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病。
编辑于2022-06-25 10:43:06心血管系统
风湿病
概念: 一种与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炎性疾病
部位:全身结缔组织和血管 特征性病变:风湿肉芽肿 好发年龄:5-15岁,6-9岁高发 临床表现:急性期:发热、心脏、关节损害, 环形红斑、皮下结节、小舞蹈病等 血清学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抗体O滴度(ASO)↑,血沉加快,WBC↑。 心电图(ECG):P-R间期延长,为风湿热,为风湿活动期;风湿热反复发作→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 季节、地区:冬春阴雨季,潮湿寒冷地
病因和发病机制
⒈ 与链球菌感染有关,尤其是链球菌性咽峡炎 依据:链球菌感染史;链球菌感染盛行的寒冷、 潮湿地区及好发冬、春季;抗生素有效。 2.自身免疫反应机制:分子结构 交叉反应 抗原抗体交叉反应: 链球菌壁的C抗原、M蛋白抗原均可与心脏、关节等结缔组织的糖蛋白发生交叉免疫反应,导致组织损伤。 3.遗传易感性:亲属 4.链球菌毒素学说:细胞外毒素 酶
基本病理变化:4-6个月
1.变质渗出期:1个月 病变部位基质黏液样变性、胶原纤维素样坏死 浆液或浆液纤维素渗出 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2.增生期(肉芽肿期)2~3个月 特征:风湿肉芽肿(风湿小体、Aschoff body) —诊断意义 组成:中心—纤维素样坏死灶 周围—增生成堆风湿细胞(风湿细胞---由增生的巨噬细胞吞噬纤维素样坏死物质转变而来,阿绍夫细胞(Aschoff cell), 少量淋巴、浆细胞、纤维母细胞 形态:多呈圆形或略呈梭形 部位:心肌间质、心内膜下、皮下结缔组织
风湿细胞特点: (1)细胞形态:圆大 (2)细胞浆:略嗜碱性 (3)细胞核:椭圆或圆形,核膜清晰,染色质聚集于核中央 风湿细胞类型:毛虫样,枭眼状
3.硬化期(瘢痕期):2-3个月 风湿病常反复发作,受累器官或组织新旧病变并存。 病变反复发展,纤维化和瘢痕形成,导致器官功能障碍。
各器官病变
风湿性心脏病
⒈风湿性心内膜炎
(1)部位: 心瓣膜,二尖瓣最常受累, 其次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同时受累,也可累及腱索及 左房内膜
(2)病变: 瓣膜:肿胀 黏液样变性 纤维素样坏死 浆液渗出 炎细胞浸润 赘生物 赘生物(verrucous vegetation) —白色血栓 部位:闭锁缘(二尖瓣心房面、主动脉瓣心室面) 肉眼:疣状赘生物,1-2mm,串珠状,单行,灰白、半 透明,牢固 、片状 镜下:血小板、纤维蛋白 小灶状纤维素样坏死 周围少量Aschoff cell 后期:赘生物 →机化→半膜增厚,卷曲变硬,短缩→慢性心瓣膜病 ;血栓形成 左房壁: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血流反流→左房后壁粗糙,内膜增厚→McCallum’s斑
⒉风湿性心肌炎
部位:心肌间质结缔组织(心肌间质小血管旁)
特点: 成人:灶状间质性心肌炎;(间质血管附近)风湿小体;间质水肿,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反复发作风湿小体→梭形小瘢痕 儿童:弥漫性间质性心肌炎
临床表现: 成人:心率加快,第一心音低钝, 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延长) 儿童: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⒊风湿性心外膜炎
部位: 心包脏层 病变:渗出性炎 ①浆液(湿性心包炎):心包积液 ②纤维素(干性心包炎):“绒毛心” (cor villosum) 纤维素机化、粘连→缩窄性心外膜炎
风湿性关节炎
1.大关节;游走性 、反复发作 2.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3.渗出性炎:浆液,纤维蛋白,病变滑膜充血肿胀,周围软组织可见不典型风湿小体 4.愈复后完全吸收,一般不留后遗症
皮肤病变
1.环形红斑(erythema annulare) 渗出性病变,儿童 躯干、四肢 特点:淡红色环状空晕 浅层血管充血, 血管周围水肿, 淋巴,单核细胞(L M) 浸润。
2.皮下结节(subcutaneous nodules) 增生性病变 肘、腕、膝、踝关节伸侧面皮下结缔组织 特点 大体:0.5-2cm,圆、椭圆,硬,无压痛 镜下:纤维素样坏死物,放射状Aschoff细胞、 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风湿性动脉炎 (rheumatic arteritis)
部位:大小动脉均可受累 冠状A、肾A、肠系膜A、脑A等 病变: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淋巴细胞浸润 Aschoff body形成 后期:血管壁纤维化、瘢痕形成→增厚→管腔 狭窄、血栓形成
风湿性脑病
5-12岁,女>男 病变: 风湿性动脉炎 皮质下脑炎: 神经细胞变性、胶质细胞增生及胶质结节形成 部位: 大脑皮质、基底节、丘脑、小脑皮层 当锥体外系受累→小舞蹈症
感染性心内膜炎
一、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 病原菌:常见毒力较弱的草绿色链球菌
2. 特点: ①病原菌从机体内某一感染灶侵袭入血 牙周炎、咽喉炎等,特别是在手术时, 拔牙、心导管手术 ②多发生在已有瓣膜病变基础上,风心病、 先心病等 ③好发部位:二尖瓣和主A瓣
3.病变特点
(1)心脏 ①肉眼: 瓣膜表面赘生物形成,大小不等, 单个或多个, 菜花状,灰黄, 污秽、质脆易脱落 ②镜下: 赘生物→血小板、纤维素、菌落、嗜中性粒细胞及少量坏死组织,底部有肉芽和炎C浸润 ③临床:瓣膜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听诊杂音 ↘心力衰竭
(2)血管: ① 细菌毒素及赘生物脱落→栓子→动脉栓塞和血管炎 ② 栓塞部位:最多见于脑,其次为肾、脾→梗死 (3)变态反应:皮下小动脉炎→Osler结节 局灶性/弥漫性肾小球肾炎 (4)败血症:皮肤、黏膜、眼底出血点; 脾大、贫血;血细菌培养(+)
两个心内膜炎的对比
心瓣膜病
病因
风湿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 主动脉硬化 主动脉梅毒 瓣膜钙化 先天畸形
表现
瓣膜口狭窄 (valvular stenosis) 瓣膜增厚、变硬、粘连→瓣膜不能充分张开 →血液通过障碍
关闭不全 (valvular regurgitation) 瓣膜增厚、卷曲、缩短或破裂、穿孔→不能完全闭合→部分血液返流
二尖瓣狭窄
正常: 瓣口面积5c㎡,可通二指 狭窄:<2c㎡ 鱼口状(粘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