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33教育学中教史第2章
333教育学中教史第2章思维导图,包括私学兴起、稷下学宫、孔子、孟子、墨子、道家、法家、大学、中庸、学记等知识。
编辑于2022-07-05 17:26:23第2章 春秋战国
教育实践
一、私学兴起 J
1、原因
(1)经济:生产力发展
土地私有制发展+奴隶制解体+政治经济下移
私学产生的物质基础
(2)政治:官学衰落,学术下移
①世袭制→ 贵族不重视教育
②王权衰落,无暇顾及官学
③知识分子为谋生→ 去民间教书+导致学术下移
(3)阶层:士阶层的崛起
①新兴地主阶级,需要新人才
②自由民想成为士
铲 屎 官
2、意义
总原则
自由讲学、自由就学、自由办学、自由竞争
教育特点
打破“学在官府”,教师成为独立职业
教育方式
教育场所不固定+教育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更新了教育内容与方式,不局限于六艺,培养各类人才
教育思想
促进 百家争鸣+各家各派在教育思想上都有辉煌成就
教育对象
扩大了教育对象 →平民
评价
私学的发展使得养士之风进一步制度化
促进了百家争鸣,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
二、稷下学宫 M
1、简介
战国,齐国齐桓公都城稷门附近 → 著名学府
“百家争鸣”中心缩影+养士之风制度化终极体现
2、性质
①官家操办+私家主持
②集讲学+著述+育才+为一体+ 兼有资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3、特点
①学术自由
来者不拒+包容万象
各家各派+地位平等
②尊师重道,待遇优厚
教师的政治待遇+物质待遇极高
③不治而议论
教师不做官却可以评论国事、畅所欲言
地位上不是君臣关系,而是师友关系
教师自由独立+干政作用明显
④学生管理:《弟子职》【我国第一个,学生守则】
(稷下学宫特) 自由 师 不 管
4、评价
①促进—战国时期——学术思想
②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独立性+创造精神
③创造了出色教育典范
死 毒 贩
教育思想
一、孔子
人物
中国古代伟大的 → 思想家+教育家
1、教育实践
创办私学
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影响最深
编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
2、教育作用
对社会(庶富教) M
2、三者含义
“庶”:丰富劳动力
“富”:人民丰富物质生活
“教”: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
3、三者关系
“庶”→“富”→“教”
“庶”+“富”→ 实施教育先决条件
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 —才能够取得社会成效+国家才能富强
4、地位
孔子【我国第一个,论述教育+经济关系】
对个人(性相近,习相远)M
1、含义
“性”:人的先天素质
“习”:后天习染(教育+社会环境影响)
人的先天素质差别不大,教育+社会环境 → 人的发展千差万别
2、评价
①肯定人的发展重要作用,人人可能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②打破奴隶主贵族天性高贵传统 → 求学积极性
③基于人性论观点,时代局限性
消极
人 奴隶 人性
3、教育对象(有教无类)M
1、含义
不分贫富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他的弟子 → 多数出身于平民阶级
2、评价
①打破贫富贵贱+种族的界限
②扩大受教育范围,历史进步
4、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M
1、含义
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 培育人才的路线
2、内容
学习→ 通向做官的途径
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 培养官员
学习成绩优良→ 做官重要条件
3、评价
①适应当时社会需要,求学巨大推动力
②打破奴隶主贵族天性高贵传统 → 求学积极性
5、教育内容
六经
6、教育方法
①因材施教 M
1、含义
实际情况+个性特点,有的放矢进行有区别教育 →
扬长避短
长善救失
最佳发展
孔子【我国最早,提出因材施教】
2、前提
承认差异+了解特点
3、方法
了解学生(谈话+个别观察)→ 针对性教育
②启发诱导 M
1、含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世界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2、内容
①求知欲,积极思考,明确表达
②前提:积极思考
③具体事例 → 概括普遍原则 → 推出同类事物
3、方法
由博返约+叩其两端
③学思行结合 M
1、含义
三者含义
学(“学而知之”)
教学(主导思想)
求知(途径+唯一手段)
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结合:学习+思考
学(基础),思(深入学习)
行(“学以致用”)
应用于社会实践
三者关系
学(手段),行(目的),行>学
2、评价
①符合认识规律,揭示学习+思考辩证关系
②深远影响
(跟孔子) 学 发 财
7、道德教育 J
1、地位
首要地位
2、内容
礼
道德规范(忠+孝)
仁
最高道德准则(忠+恕)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礼”(形式→ 道德行为)
“仁”(内容→ 精神指导)
3、原则
①立志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②克己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③力行
“言必信,行必果”
④中庸
“过犹不及”
⑤内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⑥改过
“过则勿惮改”
立 刻 行, 中 内 改
8、论教师 J
①学而不厌
广博知识+高尚道德品质
②诲人不倦
以教为乐
③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④爱护学生
⑤教学相长
学问切磋
⑥温故知新
①掌握过去政治历史知识+借鉴有益历史经验
②旧知识+新知识
③继承+创新
学 会 以 爱 教 温
9、历史影响
1、教育方面
以上8条(详写重点,略写非重点)
2、社会发展方面
深刻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政经文(积极+消极)
3、文化方面
地位:中华民族文化遗产
How: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孟子
1、教育实践
思孟学派
2、教育作用(性善论)M
理论基础:性善论
1、含义
人性:人类独有+天生善良
表现:“四心”(恻隐+羞恶+恭敬+是非)→ 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来源
2、教育作用
对个人:扩充善性
“存心养性”
善性 → 保存+扩充+发展
“求放心”
寻求失落+放任的心灵,恢复善良本性
对社会:行仁政,得民心
扩充善性 → 国泰民安
3、教育目的(明人伦)
“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理想人格(大丈夫)M
1、含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高尚气节+“浩然之气”
2、方法
①持之养气
②动心忍性
③存心养性
④反求诸己
痴 心 养 猪
3、评价
①孟子对人类精神生活的理解
②丰富中国人精神世界
5、教育方法
①因材施教
②深造自得 M
1、简介
强调思维,学习应“深造自得”
2、含义
深入学习+钻研,独立思考+见解→ 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3、How
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不轻信不盲从
②不拘于表面文字,思考 → 深层意义
三、荀子
1、教育实践
传授“六经”
2、教育作用(性恶论)M
理论基础:性恶论
1、含义
人性本恶
人的本能:不存在道德+理智
听任本能,不加节制 → 发展恶果
2、教育作用
①性伪之分
“性”:人的先天素质
“伪”:泛指一切通过人为的努力,使人发生 → 变化
②性伪之合
素材+加工关系 → 二者结合→ 改造人+社会
③化性起伪
实现“涂之人可以为禹”→ 环境+教育+个体努力(共同作用)
教育最重要 → 人化恶为善
3、教育目的
培养“大儒”
4、教育内容
儒经
5、教育方法
闻见;知;行
6、论教师 J
1、教师地位
最提倡尊师
治国之本+与天地祖宗并列
2、师生关系
“师云亦云”,绝对主导地位
3、对教师的要求
①有尊严+令人起敬
②德高望重
③讲课有条理+不违师法
④见解精深+表述合理
尊 重 有 见解(的人)
4、评价
尊师,与当时时代统一趋势有关
后世封建社会“师道尊严”,深远影响
四、墨子
1、教育实践
农与公肆之人的代表
2、教育作用(素丝说)M
理论基础:素丝说
1、对个人:素丝说
1、含义
人性不是先天所成
有什么样的环境+教育 → 就造就什么样的人
慎其所染,选择所染
2、评价
人性平等立场,进步性
2、对社会:使天下人“知义”→“兼爱”社会
3、教育目的
培养“兼士”/“贤士”
4、教育内容
①科学与技术教育
②思维训练
5、教育方法 J
①主动
反对儒家
“叩则鸣,不叩则不鸣”
主张
“虽不叩必鸣”
②创造
反对儒家
“述而不作”
主张
“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特点
对待文化遗产态度+重视创造
③实践
儒家
强调:思想动机+道德实践
墨家
强调:动机+效果→ 统一
各方面实践包括:道德的+生产的+军事的
④量力
地位
墨子【我国最早,提出量力教育方法】
内容
量力而学+量力而教
五、道家
1、教育实践
老子+庄子,开创道家学派
2、教育作用
逐渐摒弃身上社会影响
3、理想人格(逍遥)
摆脱“仁义礼法”束缚
4、学习方法(怀疑)
《庄子》
六、法家
1、教育作用(基础:人性利己说)
2、教育内容(禁私学+以法为教)M
韩非提出,商鞅首倡
法治教育 → 内容
对社会实行普遍法治教育
维护封建统治的法令→ 深入人心
包括
“信赏必罚”
鼓励耕战
3、教育方法(以吏为师)M
韩非提出,商鞅首倡
法治教育 → 方法
选择知法的官吏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宣传者
中央→ 地方,法治教育
教育著作
一、《大学》M
1、简介
出自《礼记》,思孟学派,“大学之道”→ 著作
2、内容
①“三纲领”(教育目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儒家关于大学:教育目的+为学做人目标→ 纲领性表达
②“八条目”(实现三纲领的八个步骤)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特点
逻辑性+伦理性+可行性+高道德要求
激/励/行/道德
二、《中庸》M
1、简介
出自《礼记》,思孟学派,人生哲学+道德修养→ 著作
2、内容
①“性与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性本善,顺着本性行事(道),保存发展善性(依靠教育)
②中庸
最高道德准则
杜绝一切过激行为,恰到好处为处事原则
③自我完善的两条途径
①“尊德性”/“自诚明,谓之性”
发掘内在天性 → 认知外部世界
②“道问学”/“自明诚,谓之教”
认知外部世界 → 完善内在天性
④学习过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五个先后相继步骤
关于“学思行”完整表述
三、《学记》J
1、简介
出自《礼记》,思孟学派,【世界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 著作
“教育学的雏形”
2、教育作用+目的
对社会
“化民成俗”
对个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3、教育制度+学校管理
教育制度
学制
按行政建制设学
学年
两段、五级、九年
学校管理
视学
天子:亲子参加开学典礼,定期视察学宫
考试
一年考查一次 → 学习成绩+道德品行(循序渐进+德智并重)
4、教学原则
①预防性
“禁止未发之谓豫”
②及时施教
当其可之谓时
③循序渐进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④学习观摩
“相观而善之谓摩”
⑤长善救失
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⑥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⑦藏息相辅
劳逸结合
⑧教学相长
学问切磋
5、教学方法
练习+讲解+问答
练习/接/吻
6、论教师
强调尊师
要求教师
渊博知识+崇高品德+教育教学方法技能
7、评价
①树立典范
②历史意义+理论价值
③良好开端
范 例 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