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33考研中教史第4章
这是一篇关于333考研中教史第4章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一、文教政策〔重振儒术,兼容佛道)二、教育管理机构(国子寺/国子监)三、教育管理制度(唐)L四、教育系统等。
333教育学中教史第2章思维导图,包括私学兴起、稷下学宫、孔子、孟子、墨子、道家、法家、大学、中庸、学记等知识。
品德教学论思维导图,包括思想政治品德的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方法和手段、学习及其指导、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4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
魏晋南北朝
一、教育制度
1、西晋中央官学(国子学)
2、南朝宋中央官学(四馆+总明观)
3、北魏中央官学(中书学)
二、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三、颜之推
1、教育实践(颜氏家训)M
1、简介
南北朝时期,士族家庭
2、原因
为保持家族地位+传统
3、内容
亲身经历 →【 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
4、目的
训诫子孙
2、论士大夫教育
①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
②教育目标:治国人才
③教育内容:德+艺
3、论家庭教育 J
①及早施教
②严慈相济
③均爱原则
④重视品德教育
内容:人伦道德教育+立志教育
方式:“风化”
⑤重视语言教育
重视通用语言
(颜之推家里) 极 严 爱(重视) 德 语
隋唐
一、文教政策(重振儒术,兼容佛道)
二、教育管理机构(国子寺/国子监)
三、教育管理制度(唐) L
①入学制度
等级入学制度
申请入国子监学生 → 年龄限制
②学礼制度
思想熏陶 → 崇儒尊师+登科从政教育
③教学制度
教学内容:具体性+专业性 → 学校类型不同,教学内容不同
例子: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学习儒经)、律学(学习唐律令)
④考核制度
旬试+月试+季试+岁试+毕业试
⑤督责与惩戒制度
国子监主簿执行学规 → 督促勤学 → 保证国子监教学+生活秩序
⑥休假制度
旬假+田假+授衣假
入 学, 教学 考核, 则 休假
四、教育系统
官学(六学一馆+州县二级制)
私学 L
1、兴盛原因
①社会民众需要
②政府倡导
③隋唐经济发展
2、分类
初级私学
①简介
启蒙识字教育+一般生活伦理常识教育
②教学内容
读写算
③办学主体+办学形式
乡学、村学、私塾、家塾、家学
高级私学
专经传授+其他专业知识技术传授
②特点
教师为中心,生源来自各个社会阶层
逐渐发展 → 书院萌芽
3、传授内容
《三礼》学、《易》学、《春秋》学、《汉书》学 《文选》学、文学、谱学、科学技术
4、书院的创立
①发展
唐末(产生),五代(发展),宋代(繁荣完善)
民间私家设立,有藏书+教学活动
学习内容 → 适合科举考试需要
知识面较广 → 新型教育机构
五、教育制度特点 J
1、学校体系形成
官学
教育主干
私学
官学补充→ 基础教育+专业教育
2、教育行政体制→ 分级管理
中央地方分级管理
中央官学(国子监祭酒)+地方官学(地方长官)
统一管理+对口管理
教育事业(国子监)+专科学校(行政部门)
3、教育管理制度+法规完备
依法管理
4、重视专业教育
原因
中央集权国家需要大量人才
例子
算学专科+医学专科
地位
中国实科教育首创
5、学校教育与行政机构+事务部门结合
司天台、太医署等事务部门→ 为政府进行专业服务+培养专业人才
作用
结合:专业知识学习+专业实践
(唐) 成 正 理发, 专 政
六、选官制度(科举制)
1、简介 M
1、发展
隋朝(产生),唐宋元明清(发展),清末1905年(废除),共存在1300年
2、产生标志
设置:隋朝进士科
3、地位
我国封建社会,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 → 选士制度
2、考试程序+科目+方法
3、与学校关系 J
相互促进
科举制 → 学校教育发展
选拔人才→ 扩大官员队伍
开辟政治出路→ 求学积极性
学校教育 → 科举制发展
科举制发展的基础
相互制约
科举对学校教育 → 导向调控
科举取士(质量+数量)
当统治者偏重科举,学校教育成为科举附庸
4、影响 J
积极
1、加强中央集权
①中央政府掌握选士权
②提高官吏文化修养
③扩大统治基础
④统一思想,缓解阶级矛盾
选 官 扩大 阶级
2、紧密结合:选士+育士
①良好学习风气
②思想统一
③教育发展+普及
④改变重文轻武+重经学轻科学现象
风 向 普及 文武
3、选拔人才客观公正
①重视知识才能
②考核时务政策+诗赋
才能 师傅
(鸡)犬 和 客官
消极
1、当统治者偏重科举,学校教育成为科举附庸
2、具有欺骗性
①评分主观
②受贿+作弊
③为功名利禄学习
助 手 功利
3、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风气+知识分子性格:教条主义+形式主义
(消)肿 骗 父
七、韩愈(唐)
1、道统说
2、教育作用(性三品)
3、论人才培养+选拔
4、师道观 J
《师说》,【我国古代第一部,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
2、内容
(1)尊师原因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是故,学者必有师”
学习要有教师指导
②“天地君亲师”
能尊敬师长,就能效忠皇帝
③“传道、授业、解惑”
重振儒道,依靠教师
(2)教师任务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①传授:儒家思想
②讲授:儒家经典
③答疑解惑
(3)择师标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学有所成→ 为人师表
(4)师生关系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生关系,一定条件,转换
3、评价
①辩证法因素+民主性
②后世师道观,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