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人物及相关考点(相似考点有做区别、有口诀)
这是一篇关于3.人物及相关考点的整理,包括:保罗·朗格朗、巴班斯基“巴班斯基最优化”、弗洛伊德、舒尔茨、舒茨、巴格莱等。
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同学不要错过了,超全人物及知识点,还有之间的区分。不管是教资还是考研,或者是专升本都有帮助。
考研知识--中国古代教育史,如清朝“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官学教育的改革有(清)官学体制、(清)教学方法改革:六步黜陟法。
暑假也要好好学习。本导图可搭配主页里中国古代教育史导图,整理从原始社会的学校萌芽到清朝的文教政策:兴文教、崇儒经、以开太平,欢迎学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3.人物及相关考点(相似考点有做区别、有口诀)
(接2)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行为性目标取向(具体目标)
生成性目标取向(根据实际调整目标)
表现性目标取向(结果开放):艾斯纳
普遍性目标取向(有指导价值、大范围):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保罗▪朗格朗
“终身教育之父”
《终身教育引论》
联合国
巴班斯基“巴班斯基最优化”
《教学过程最优化》
弗洛伊德
内发论:性本论
遗忘的原因:压抑说/动机说
遗忘的原因/遗忘的理论
消退说/衰退说
干扰说
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
压抑说(动机说):弗洛伊德
提取失败说:“舌尖现象”
同化说(认知结构说):奥苏贝尔
积极的遗忘
简化过程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最底层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中间层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最高层
精神分析心理学/流派(第二势力)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铁钦纳
内省法
意识结构
感觉、意向、激情状态
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士、杜威、安吉尔
意识作用(是有机体适应环境)
意识流
格式塔心理学
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完形、整体“Gestalt”
行为主义心理学(第一势力)
华生、斯金纳
实验法、研究行为、刺激—反应(S—R)
精神分析心理学(第二势力)
无意识心理、异常行为、性本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
马斯洛、罗杰斯
人格善良、自我实现的需要
认知心理学
奈塞尔、皮亚杰
信息加工观点
无意识
前意识
潜意识
异常行为
性本能
自我防御机制(依据精神分析学派,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
否认:拒绝承认
置换/移置/转移:“踢猫效应”
文饰/合理化
酸葡萄心理
甜柠檬心理
投射
代偿:弥补、掩盖缺陷
升华:积极的
退行:“老小孩”
压抑:选择性遗忘
投射测验“T”:建立在精神分析理论基础上的,投射是无意识层面
人格测试
自陈量表:“P”(测量人格的常用方法)
投射测验:“T”
舒尔茨
人力资本理论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重视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活动,也是一种投资活动
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3%
舒茨
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
包容需要
控制需要
感情需要
巴格莱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共同要素”
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赫钦斯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永恒学科”
布拉梅尔德、弗莱雷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主要课程流派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杜威“教材心理学化”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布鲁纳
“发现式学习法”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课程的核心:社会改造
课程的核心问题:社会问题
泰勒
“课程评价之父”
目标评价模式
以目标为中心
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目标模式/泰勒的原理
课程评价模式
确定目标是最关键的一步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斯克里文(美)
“课程计划预期结果”——“课程计划实际结果”
CIPP评价模式“背书过成”
斯塔弗尔比姆
背景评价
输入评价
过程评价
成果评价
CSE评价模式
斯太克、古巴、林肯
针对于课程改革的评价模式
学校应当最求哪些目标?/学校应该追求的目标/目标
怎样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内容
怎样有效组织学习经验?/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方法
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课程评价或评价结果/评价
斯腾豪斯(英)
“过程模式”(斯腾豪斯【英】)
斯克里文【美】: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教师即研究者
斯滕伯格
短时记忆的提取
平行扫描
自动停止系列扫描
完全系列扫描
实验表明,在短时记忆中项目的提取是完全系列扫描
智力三元理论(斯滕伯格)
智力三维结构论:吉尔福特
认知方式差异
辐合型
发散型
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
动作: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图式: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团体图式(对团体认知)
自我图式(对自己认知)
适应
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结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同化
顺应
认识发展阶段理论“爱奇艺,感前具形”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恒性
前运算阶段(2-7岁)
自我中心化:“三山实验”
思维不可逆
泛灵论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表象+符号)
去自我中心化
思维可逆性
守恒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纯符号)
抽象逻辑思维
假设——演绎推理:“钟摆实验”
道德发展阶段论(德育模式)
对偶故事法(“皮偶戏”)
自我中心阶段(2-5岁):无律阶段、不受约束
权威阶段(5-8岁):规则不可变
可逆性阶段(8-10岁):规则可变
10岁:他律——自律
公正阶段(10-12岁):主持公正、公平等
科尔伯格
两难故事法(“科难”)
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
前习俗水平(0-9岁)
避免惩罚的服从阶段
利己主义
习俗水平(9-15岁)
“好孩子”
“好公民”
后习俗水平(15岁之后)
法律可修改
生命至上,有独立的价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