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
考研党福利来了!这张思维导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成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来归类学习,在每个知识点下,都罗列了对应的相对重要的细节哟,考点也有着色标注哦,赶紧来收藏学习起来吧。
编辑于2019-11-22 03:43:05马哲
唯物论
物质观
物质范畴
恩格斯
列宁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
物质与运动
运动的概念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关系和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不可分割。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在运动。
运动与静止
静止的概念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对立统一。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物质运动与时空
时空的概念
时空与物质的关系
不可分割。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空的特点
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绝对性(绝对存在)、相对性(速度突破极限,时空会发生变化)、有限性(具体事物的时空是有限的)、无限性(所有的事物时空是无限的)
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从实际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时间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意识观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意思的概念
意思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
意识的来源
有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动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里,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意识是人类独有的)
意识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作用:能动作用
1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相互区别
1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物质不是意识,意识不是物质;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物质和意识相互联系
物质可以转化为意识,意识可以转变为物质;意识对物质既有依赖性,又有相对独立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以下但各方面的前提和条件
从实际出发是正确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一定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在社会历史领域,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具体变现为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子主题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其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其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其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的区别和联系
马哲与唯心
联系
都是可知论
区别
物质本原,唯心意识本愿; 认识问题上坚持能动反论,唯心坚持经验论; 马哲坚持彻底的辩证法,唯心部分坚持; 马哲历史观上是唯物,唯心历史观上是唯心。
马哲和旧唯物
联系
都是唯物主义,都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区别
马哲在认识论上坚持能动反映论,旧唯物坚持机械反映论; 马哲彻底坚持辩证法,旧唯物完全不认同辩证法,坚持形而上学; 马哲历史观上唯物,旧唯物历史观上唯心; 吗这件事实践的观点,旧唯物没有实践的观点。
世界统一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类谋取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的指导,但仍然是物质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作用
世界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践出发。一切从实践出发,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
辩证法
两大总特征(普遍联系,永恒发展)
普遍联系
联系的含义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实物之间相呼应新、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是以区别为前提的)
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结构性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通知整体的。
多样性
世界上的食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粮食也是多样的
条件性
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抑制作用 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可以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改变和创造条件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意义
永恒发展
发展的内涵与实质
发展的概念
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趋势就是发展
发展的实质
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的关系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
第一,新事物具有新结构 第二,新事物是旧事物的改良,吸收了就得有点,增添了新内容 第三,新事物符合群众利益,受到群众拥护。
过程的观点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一切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方法论意义
五对范畴(联系和发展环节上的逻辑)
原因与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子主题
关系:对立统一
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即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第二,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第三,原因和结果相互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第四,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果同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方法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必然性与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世界是客观事物发展、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范畴。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一定会出现,也可以不出现,也可以怎样出现
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他们的表现形式不同;他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相互联系: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受必然的支配,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和偶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我们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实物发展的机遇。
可能性与现实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世界史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潜在的东西,是指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的种种趋势; 现实性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实物的综合。
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联系
现实蕴含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会不断产生新的可能; 可能包含着发展成为现实的因素和根据,一旦条件成熟,可能就会转化为现实。
方法论
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现象与本质
现象和本质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是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 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
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 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稳定的 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 现象有真相和假象之分,假象和错觉不是一回事(假象客观,错觉主观)
相互联系
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 任何现象都是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是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方法论
正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能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同时又因为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又要求人们不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内容与形式
内容和形式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输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形式
关系: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子主题
方法论
既要重视内容,取舍,善于运用形式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回答了事物联系的内容和发展的动力)
独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贯穿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矛盾分析法,他是对事物辩证认识的实质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你的实质
子主题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同一和斗争不是时而时而的关系,而是既是又是的关系)
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联系
相互联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相互区别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方法论
“看问题要一分为二”“事物之间会相互转化”“批判地继承”“求同存异”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彼此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不规定者实物的发展方向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此消彼长,造成事物的量变,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的地位和性质发生转变,实现物质的质变
方法论
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学会从事物的对立面把握事物的统一,逆向思考; 和谐不是无差别的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普遍性的概念 矛盾的特殊性的概念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美伊矛盾的不同凡响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关系
相互区别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相互联系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
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概念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原理: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意义
“两点论”和“重点论”
子主题
矛盾分析法(方法论总结)
从事情的最里面把握事物的统一,反向思考,逆向思维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福祸相依,物的对立面,把握事物的统一 中庸、和谐,不走极端的思考方式和态度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求同存异;差异中谋求共识 两点论和重点论;抓关键,看主流
质量互变规律(回答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状态)
概念
质是以事物成为他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量的意义: 1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2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时间中的地位和作用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和数量界限,即事物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量变是实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关系
相互区别
相互联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方法论
理论上的方法论
夸大质变导致:激变论 夸大量变导致:庸俗进化论
实践中的方法论
适度原则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改革、发展和稳定
否定之否定规律(回答了事物发展的最终方向和归宿)
辩证的否定观
肯定因素
否定因素
辩证的否定观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自我否定
外在力量对事物否定和消灭
扬弃
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像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
方法论
理论上的方法论
只看到回归,没看到发展:循环论
只看到发展,看不到回归:直线论
实践中的方法论
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 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
错误的时间观
中国古代哲学 康德 黑格尔 费尔巴哈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
想象与具体
历史和逻辑
认识论
认识和实践
实践的本质和特征
错误的实践观
中国古代哲学 康德 黑格尔 费尔巴哈
正确的实践观
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意识能动趋势,体现主观目的 客体,改造客体 客观,物质
实践的本质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的主体只能是人)
实践的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将“脑中的”变成“现实的”功能 自觉能动性:实践受意识的支配,体现主体的目的性 社会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内涵不同
实践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实践主体
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的人,是
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包括知识性因素额非知识性因素
实践主体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人类主体三种主体形态
实践客体
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中介
实践中介十个钟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或方法
物质型工具系统
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实践的主体客体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主体客体化
客体主体化
实践的形式
从内容上看,可分为三种, 一是物质生产实践 二是社会政治实践 三是科学文化实践 三种实践类型即各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有密切联系在一起。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最根本的实践活动
新的实践形式-虚拟实践
虚拟实践是伴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而产生的,其实只是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空间中的双向对象化的活动,主要活跃于网络世界,具有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等特点 必须看到,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根本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来源和本质
认识的本质
唯心主义先验论
认识不是对事物的反映,二是先于事物而存在的(从思想感觉到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
先有客观事物,才有我们的认识,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从物到感觉思想)
旧唯物认为反映是一个机械直观的过程,称之为机械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反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称之为能动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客体内容的反映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创造性的特征 一方面,认识的反应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认识的反映特性是指人的认识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圆形和摹本,在思维中在线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 另一方面,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认识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新的活动,而不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临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
认识的反映特性和创造特性之间的关系:不可分割
只坚持认识的反映论
直观机械反映论
只坚持认识能动的创造性
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能动反映论两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二是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
认识的过程和规律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对象-形式-特点(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打到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批判、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对象-形式-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教条主义错误或者经验主义错误。
强调理性=教条主义,唯理论
强调感性-经验主义,经验论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
概念:理性因素是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作用:他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感性因素)
概念: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人事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从广义上看,人们还常把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现象、猜测、顿悟、灵感等,也包括在人的非理性因素中
作用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认识的规律-反复性
认识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玩玩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从客观上看,事物有个暴露过程 从主观上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认识的规律-无限性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的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再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
实践超前于认识:冒进主义(左)
实践落后于认识:保守主义(右)
真理与价值(认识的结果)
真理及其特点
错误的真理观
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社会的组织起来的经验,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与真理本身等同起来(真理一定是有用的,这句话是对的)
子主题
正确的真理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
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标准是实践 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真理具有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具有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总是有限度的。真理的相对性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整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二是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之间的关系:辩证统一
其一,相互依存。所谓的相互依存,是说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认识,都是在一定、、、、
其二,相互包含。所谓的相互包含,一是说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二是说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这对真理的绝对性。所以,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不可分的,没有离开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没有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无数相对的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在二者的辩证关系中,还要明确,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的认识能力、四五能力的矛盾本性,使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或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
方法论
只看到绝对真理:教条主义
只看到相对真理:诡辩论(怀疑主义)
真理与谬误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相互区别:确定与认识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相互联系
真理和谬误是统一的,他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是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相互转化。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有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一、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地向符合; 二、实践的本质特点是直接现实性。 时间是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1、唯一标准: 2、不可推翻; 既是当前不能,最终仍能裁决。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1、一定时期的实践具有局限性,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一切 2、不是一次完成 3、已被检验的仍需接受再检验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概念
价值的特点:客观性、主体性、多违心、社会历史性
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主体性:主体不同,价值不同
(主体性不等同于主观性)
多维性:维度不同,价值不同
社会历史性:历史时期不同,价值不同
价值评价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是朱婷对客观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做的评价或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
特点
第一、评价以主客体关系为认识对象
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必须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
自由和必然
自由的概念,哲学上的自由是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是指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
必然的概念,必然性即规律性,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性过程。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自由是有条件的
一是认识条件:认知越多,越自由
二是实践条件 1、自由以必然为限度 2、自由不以牺牲别人的自由为限度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唯心史观缺陷
1、只看到了历史发展背后的精神力量,而没有看到精神力量背后的物质动因
2、只看到了历史发展中少数英雄人物的力量,而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作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地理因素(影响因素,非决定性力量)
人口因素(影响因素,非决定性力量)
生产方式(决定性力量)
生产力(决定力量)
劳动资料: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合称生产资料
劳动者: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基本内容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
自发形成的风俗和习惯
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当中与经济、阶级、利益有关的内容):政治法律意识、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非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当中与经济、阶级、利益无关的内容):语言学、心理学及自然科学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极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社会以事实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换的产物
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的或迟或早的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双向)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它包括
1、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2、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
3、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规律
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虽然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但他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使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双向)
社会发展的第一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
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念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
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相互关系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其次,上层建筑队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发展第二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形态更替与历史创造者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和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概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范畴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结构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
首先、、、
其次、、、、
最后,社会形态是历史的,有它产生、、
社会形态更替特点
统一性和多样性
从纵向看,表现为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从横向看,社会发展的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
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一个民族之所以做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 一是取决于民族利益; 二是取决于交往; 三是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
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统一性表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多样性表明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
求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
社会革命
革命是实现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改革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
首先,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其次,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 最后,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
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英雄史观
唯物史观
1、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2、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3、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
现实的人及其本质
所谓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析上来看,人的本质是劳动
从人与人的相区别的层次上来看,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关系的总和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其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原因
首先,人民群众物质 其次、、 再次 最后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作用又收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经济条件是根本制约)
方法论
群众观点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与人民一起创造历史)
颜色框
子主题
选择题知识
分析题知识